据阳城县皇城陈氏家谱记载明初陈廷敬的九世祖陈仲民居于泽州晋城县天户里沟南其 祖上从彰德府临漳县(今属河北省)迁来。沟南今为村在皇城村的东北部与皇城以樊山为 界仅有十数里之遥。陈廷敬的七世祖陈林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从沟南迁入阳城县郭 峪里中道庄(即今皇城)。中道庄的意思是“上下皆村落”其为中间必经之道。其六世祖陈秀 任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典史(亦称县尉相当于今之公安局长)有诗集《述先草》系陈廷敬在 阳城家族中第一个当官的人。其五世祖陈珏任直隶大名府滑县典史。陈珏之子陈天■为明 嘉靖甲辰科公元1544年进士陕西按察副使为皇城陈氏家族中第一个进士。陈廷敬的 五世祖陈珙陈珏之弟为陈廷敬嫡系世祖原是个一心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因屡试不中 才“学而治生计”。其四世祖陈修也是科举失意之人只好“退而鬻冶铁”从事贩卖铁锅的 生意。从《陈氏家谱》记载的“慷慨好施常出金粟以济人急”来看陈修一定是发了财 成为一方富户否则他何以济人陈廷敬的曾祖父陈经济和祖父陈三乐也继续这种营生家 道越来越好也越来越重视教儿孙读书上进了。到了陈廷敬的父辈果真见了成效。陈廷敬的 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甲戌年公元1634年中进士历任直隶乐亭知县、监察御史、巡按山 东、提督江南学政等职。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为清顺治甲午公元1654年拔贡生。陈廷敬 的叔父陈昌齐系州禀生秀才中的拔尖生由官方发给生活补助费只是死得较早仅活 了24岁。可见到了陈廷敬的父辈陈家的整体文化素质已水涨船高成为名副其实的诗礼世 家、书香门第。到了陈廷敬这一代则更是树大枝粗、叶茂花荣了。陈廷敬的伯兄陈元为顺治 己亥科公元1659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年长陈廷敬6岁而陈廷敬却比他早一年中 进士和入翰林院。在陈廷敬的七个弟弟中有一个举人即陈廷翰康熙甲子科。到陈廷鹳的 下一辈出了四个进士一个举人。四个进士是陈廷敬的二子陈豫朋康熙甲戌科公元1694 年进士入翰林院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提督湖南学政三子陈壮履康熙丁丑科公元 1697年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供奉陈廷敬的侄子陈随贞陈廷弼之子康熙己 丑科公元1709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廷敬的另一侄子陈观■陈廷统之子康熙 丙戌科公元1706年进士直隶浚县知县。陈廷敬的又一侄子陈贲懿陈廷愫之子康 熙辛卯科公元1771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到陈廷敬的孙辈出了一个进士和五个举人。 一个进士是陈师俭雍正丁未科公元1727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泗城府同知。五 个举人是陈寿岳康熙辛卯公元1711年举人四川通江县知县陈寿华雍正己酉公 元1729年举人贵州清平县知县陈传始雍正己酉科举人福建监大使陈名俭乾隆 甲子科公元1744年举人山东荣城县知县陈崇俭乾隆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 敬的旁系伯父陈所知为陈天■曾孙万历乙酉科公元1585年举人虞城知县。这样 明清皇城陈氏一门共出进士九人举人十人。进士九人中有六人入翰林院。他们是陈元、陈 廷敬、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师俭。所以皇城陈氏祠堂有一副对联写道“德积一门九 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词林”即“翰林”“翰”字有“文词”一义。这副对联将“翰林” 写作“词林”是遵循对联上下句平仄相对的原则。上句第六字“进”是仄声下句第六字得 用平声。“翰”字是仄声用则失调故用“词”这个平声字。九个进士是陈天■、陈昌言、 陈元、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观■、陈师俭。有趣的是陈廷敬及其两个儿子 豫朋、壮履和一个孙子师俭共四人同为进士入翰林几乎占到了陈氏家族进士的二 分之一占到其家族翰林的三分之二。祖孙三代入翰林亦为人间佳话。 陈廷敬共有兄弟8人他是长兄由于顺治皇帝赐他“廷”字弟弟们也都以“廷”字起名。 依次为陈廷继1644—1689、陈廷荩1645—1664、陈廷愫1648—1718、陈廷■1650 —1710、陈廷统1654—1718、陈廷弼1658—1714、陈廷翰1659—1692。兄弟8人 中除老二廷继和老五廷■是陈昌期之妾程氏所生外其余均为其妻张氏所生。在这个书香门第中兄弟8人都是芝兰玉树绣口锦心为官有政绩为文有著述。作为老大陈廷敬无 论从科举功名还是业绩寿命都居于第一。老八廷翰虽系举人只为拣选知县清制凡 参加三次会试未中的举人可以候补知县称为拣选其实并未任职他只活了33岁著有《梅 庄唱和集》。其余6人除老三廷荩是州禀生外都为贡生科举时代在府州县儒学学习的 人称生员即秀才经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称贡生。老三只活了19岁是兄弟8人 中的最不幸者。老四廷愫生性孝友有经济才能以抚孤济急救荒为己任用自己的粮食 办社仓救饥人。任武安知县简办漕米手续与民方便有“陈青天”之称离职后武安百 姓建“一钱亭”词。工钟繇、王羲之小楷著有《南游草》、《归田诗录》等。老五廷■由太 原、平阳训导调任广东钦州佥判继为湖广郧阳通判简办军饷惜苦百姓开渠灌田立 决疑案。升为罗定知州百废俱兴声誉甚好。长于诗著有《梅庵遗稿》、《自怡草》、《信 口吟》等。老六廷统初任四川成都通判由大理寺副升刑部郎中调任湖广长沅靖道改 福建延建邵道。临乱不慌指挥若定曾平息地方苗民叛乱。因剔除奸弊宽恤人民而被“吏 议”落职。壮年离开官场即纵情烟霞诗酒之间。著有《握兰草》、《桑干集》等。老七廷弼 自幼聪颖喜谈《左传》、《史记》行文独出心裁。任临江知县清丈民田革除积弊。改任澧 州知州毁弃淫祀。调任桂阳知州对苗民开诚布公使之心服口服。后调任粤东粮驿道 任粤东粮驿道修仓三百余所平治江岸险途四百余里。著有《澧阳清田录》、《王屋山庄诗 抄》。老二廷继因兄弟做官在外留家照顾父母。老人去世后初任永宁学正升任国子监学 录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性耿直朴实无华谦谨公正为乡民所敬重。著有《绵斋诗稿》、 《世德堂遗稿》等。 以陈廷敬为代表的皇城陈氏这一北方文化大家族兴起于明末清初鼎盛于清康熙、雍正年间。 究其原因不外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从经济上看陈廷敬的七世祖陈林从晋城县迁入阳 城县郭峪里中道庄后自其五世祖陈珙科举不第从事贩卖铁锅的商业活动起直至陈廷敬的 祖父陈经济历经四代的财富积累已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供儿孙读书考取功名。从政治上看 皇城陈氏家族在明末清初多次受到境内外农民起义军的冲击详情本书后述他们与农民军 有着不共戴天的阶级矛盾。当清兵入关打着为明崇祯皇帝报仇雪恨的旗号、消灭李自成农民 政权进而攻入山西境内的时候皇城陈氏家族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上讲 依附清廷是其必然而明智的选择。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大同总兵姜■反清阳城县张 斗光农民起义军揭竿响应一度占领泽州城。张斗光曾派人以重金婉言劝说陈家归顺陈廷 敬的父亲陈昌期裂书大骂予以坚决拒绝。是年十月张斗光军数千人进攻中道庄斗筑堡 陈昌期率众抵御。三天后因清兵北下起义军撤离而去。从这一史实就看得极其明显。清 政府除了用武力镇压的手段外还采取了“怀柔”的办法来笼络汉族知识分子。顺治三年公 元1646年开始其入关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将进士名额由明朝的200~300人扩展到400 多人。顺治十五年和十六年连续两年举行进士考试这都给正在上升阶级的皇城陈氏家族提 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自南宋迁都临安即今杭州文化中心南移后北方科举无法与 南方抗衡。而到了清初北方的统一较南方早政治局面较南方安定。南方的抵抗活动几乎 一直没有停止。明末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干扰”较少的江南地主阶级对明政权及其残余势 力仍抱有幻想对清政权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和不合作态度。故在清顺治年间特别是顺治 初期参加其科举考试的南方知识分子远远少于北京。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皇城陈氏 家族的崛起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皇城陈氏家族自明万历以后诗书传家子弟刻苦攻读形 成一个椿荣楦茂、芝秀兰馨的书香门第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内因。 陈廷敬家族祠堂“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我子孙之贤。”这种谆谆告诫对陈家不无教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