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始祖曹邦彦字晋卿见《曹佩兰墓志铭》一说汉卿见《曹云卿墓志铭》祖籍太原 县以种地、卖沙锅为生。明洪武年间经由洪洞大槐树举家迁于太谷县北■村。据其十九 世曹培德字润堂以字行墓志所述“先当洪武时有晋卿公者始由太原花塔村迁太谷 北■。”新版《太谷县志》明确指出其祖籍为太原花塔村。 明初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新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社会经济得到 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盛起来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加强。明成祖以后中原 与北边少数民族的交易日渐频繁。一直到明成化八年1472年太谷始有“农力于野商 贾勤于贸易”的记载。迁居北■的曹氏始祖曹邦彦“不喜营利”子孙“专务耕作于村东” 靠着勤劳过着衣食不愁的安定生活其间传衍了“润”、“■”、“复”、“顺”四代人。明成化 八年开始太谷地区发生了雹、旱、涝及虫害等多次重灾农民“竭丰年之谷不足供两月”。 明崇祯六年1633年后战乱频仍农民饱受其害流离失所“太谷四乡辖七十九里 往称殷繁相率逃窜村落萧条蓝缕秽目”明万历二十四年《太谷县志》第一卷里甲篇。 期间又有“文”、“彪”、“仲”、“礼”、“希”、“应”、“孟”、“国”、“三”九代曹氏族人生活 在这里见《曹氏家谱》明末清初不甘贫困的太谷农民便有了跋涉数千里谋生之举大 盛魁创业者王相卿、南席村武贵亮、北■村曹三喜就是在这期间外出谋生的。太谷秧歌《走 西口》唱的便是这段历史。 年近50岁的曹三喜到了东北一个叫“三座塔”的边防屯卫地先做佣工后租种大户的土地 靠勤劳诚实的品格和从中原地区带去的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很快站住了脚。后又以敏锐的商业眼光看中了当地盛产的廉价黄豆、高粱在当地开豆腐坊、烧锅坊北方人用锅蒸谷承 取蒸馏以酿酒称为烧锅兼种菜、养猪精打细算苦心经营生意日渐兴隆。清兵入关 后曹三喜召来在家乡山西太谷的两个儿子——曹玉台、曹玉蕃一块干。康熙初期年近七 旬的曹三喜把生意交给两个儿子打理回到家乡。东北的生意在曹玉台、曹玉蕃经营管理下 发展得很快。康熙后期十六世曹兆远曹玉台之子、曹兆鹏、曹兆鹇曹玉蕃之子接过 其父辈的接力棒继续苦心经营曹氏家族商业扩展到相当规模在当时的关外七厅均开设 了生意铺。家乡太谷设总号榆次、太原等地都有了曹氏商业分号。到乾隆初年曹氏家族 已由地道的农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大贾。乾隆末年曹氏家族十七世曹兴□、曹兴□、 曹兴礼、曹兴书、曹兴功曹兴鹏之子曹士清、曹士奇、曹士俊、曹士杰、曹士义、曹士 英、曹士元曹兆远之子兄弟12人相继担负起商业重任。嘉庆八年1803年曹氏家 族内兄弟分家各立门户按居住方位称曹兆远一支为东门曹兆鹏一支为西门财产按人 口均分。 兄弟分家后东门曹兆远将财产均为7份分给其7个儿子使之各立门户。7个儿子各立 堂名依次为钟鼓堂、馨宜堂、四和堂、流清堂、德善堂、双合堂、五桂堂见《曹家东六 门堂名表》。民间则称为一门、二门、三门、四门、五门、六门、七门。然后由7堂各出资 10万两白银入股在北■村组建商业管理机构“曹七合”统一合伙经营。东门名下的商号 全部由总管理处“曹七合”统一管理、经营调度。不久因曹兆远三子曹士俊带资过继给叔 父曹兆鹏做第六子“曹七合”因此改名六德公。 “过继”现象常见于家庭内部诸兄弟间一方多子一方无子把多子一方的一个儿子给无 子方做儿子。这种现象在太谷非常普遍而大户人家则尤为重视。现今存有曹氏光绪三十三 年1907年曹培翰之子过继给曹培祺的《过继约》。 曹兆远、曹兆鹏、曹兆鹇三兄弟除曹兆鹇无子外曹兆远有七子曹兆鹏有五子为何曹 兆鹏还要过继曹兆远三子曹士俊做六子而曹兆鹇却没有过继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或说一 是由于曹兆鹇不成器二是由于太谷风俗有死人过“五七”之说即人死后35天内内隔7 天祭奠一次共祭奠5次称之为过“五七”。曹兆远有7个儿子曹兆鹏有5个儿子正合 “五七”之数而曹兆鹇不成器按迷信的说法则是曹家有灾难。而把曹兆远一子过继曹兆 鹏则兄弟各为6个儿子不仅破解了“曹家有难”的迷信说法而且取“六六大顺”之吉 意。这以后兄弟二人均为6个儿子习惯上称曹兆远这一支为东六门曹兆鹏一支为西六门。 西六门六兄弟固守家业不思进取因而商业发展缓慢以致逐渐中落。 东六门则由于曹兆远采取了集资入股、统一经营、专东负责、以股取利等一系列措施因而 商业得到大发展并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进入极盛期。与此同时东六门曹氏家 族人口也大增。道光年间十七世“振”字辈20余人相继成长起来见《曹氏家谱》他们 在父辈堂下又分出了许多堂见《堂名表》。二门下分怀义堂、馨宜堂、三立堂、永怀堂 四门下分福善堂、敦古堂五门下分承德堂、承善堂、承业堂。道光末年十八世“培”字 辈有30余人见《曹氏家谱》。光绪初年二门怀义堂下又分出怀义堂、从范堂三立堂下 分出德慎堂五门承德堂下分出承志堂承善堂下分出承福堂承业堂下分出庆馀堂、贞静 堂。后二门又有启圆堂、庆馀堂。以后二十世“中”字辈二十一世“克”字辈二十二世 “师”字辈他们大多生活在光绪年间。 曹氏家族东六门的发展壮大其主要原因为 一、由其6个儿子出资联合组成总管理机构六德公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调度、统 一经营增强了实力促进了经营管理民主化。 二、“以股取利”避免了兄弟间互相猜疑、互相倾轧。 三、公推有才干、会经营管理的人才任专东负责重要工作。这一制度延续六百余年把曹 氏商业推向了极盛即使在庚子年后各门有盛有衰也保证了曹氏家族东六门各门均能丰衣足食。 在这一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第五门德善堂人才济济因而历代都被公推为专东。十七世曹士 义十八世曹凤翔十九世曹培义二十世曹中美二十一世曹克让二十二世曹师宪、曹 师肃等都是当时名振商界的大亨。从嘉庆年间到光绪年间的百余年经过五门几代人的励 精图治曹氏家族商业逐年发展成为拥有资本1200余万两白银、商号640余座、雇员37000 余人涉及13个行业、横跨7个国家的商业大家族。 曹氏家族商业大发展的同时五门德善堂本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曹氏商业核心六德公专 东历来都为第五门德善堂的主人担任所以六德公在各地广设字号的同时五门德善堂也 同时大量投资设号或与他们合股或独资经营并不断扩大经营与六德公名下商号齐头 并进驰骋商场。六德公专东的商业才能在德善堂商业的发展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 六德公尚有其他兄弟制约而在德善堂本门都由历任专东说了算说干就干大刀阔斧 敢冒风险所以德善堂商业赢利往往超过六德公而商号数也超过了六德公。到道光年间德 善堂又下分承德、承善、承业三堂此三堂又下分承志、承福等堂一代更比一代强这红 红火火的发展势头使德善堂主人极其高兴希望族人个个长寿子孙繁盛多挣钱财光 大门庭。兴之所至改德善堂为三多堂。由此三多堂之名享誉省内外商业界。道光年后 曹氏商业发展到极盛时期三多堂的商业发展也达到极盛拥有商号300余座占曹氏商号 总数的60%拥有资本600余万两占曹氏家族总资本的60%以上拥有雇员22000人占曹 氏商业总雇员的56%。三多堂成了曹氏家族的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