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态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病” | NGOCN精选留言

 九州君子好人 2019-07-29

前几天,我们发了一篇关于电影《一念无明》的影评。(戳这里查看

电影讲的是一名躁郁症患者的故事。101分钟长的电影几乎没有情节可言,除了“意外误杀”的片段,其余都是日常生活。正因如此,电影却显得真实而且压抑。

推文最后,我们向读者朋友征集“关于精神障碍,你有什么想说的?”收到很多朋友回复,以下是一些精选的留言。

(赠票活动结果请见文末)

@Inga.Chan

其实,生活在病态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精神病患者。

@文静

身处深渊,没有援手,没有救命稻草,没有希望更没有光。然而,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下何处是家?他们又该何去何从?阿东所需要的宽恕既不是别人能给予的,也不是上帝可以赐予的,只能是自己在心灵深处不停地忏悔、不停地寻求。是的,生活逃避着过是如此简单;没错,事情交给别人办是如此轻松;然而,终究有一天我们会无处可逃、只能一个人面对,我们都有可能成为那个“阿东”。

@沙拉

一直感觉精神病什么离自己很远,殊不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患有或多或少精神类疾病,在这个越来越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尽被逼疯的多,正常的少。当患病后的我们感觉其实外面才是危险的,才是病态的,而你们却不自知。

@?

我们在一个被迫同质化的社会,对那些异于常人的行为早被大众用眼神划分为异类,没有人会去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只会认为不同于我的,他就应该不被原谅。

@冰清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精神疾病患者,其实跟社会价值单一有关,做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越来越艰难,需要接受身边人设定的天天框框,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也在主导一部分价值设定,精神疾病患者只是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过的不好。

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里都给我们成长里规定的电影里的向上走的道路,现在随着读的书,走的路超多,对身边人的行为,试着去理解和解读他们的痛点,从帮助和理解身边的所谓异类开始。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再被标签化,不被定义,在这个世界放肆成长。

@田心思

突然想起《疯子在左,天才在右》。其实正确善待他们,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过人之处。可惜他们思维和大部分人不同,可以会攻击普通人,也可能被普通人嘲笑。如何建立保护精神病人的机智,提高广大人民的意识,正确接纳和理解精神病,这应该社会和精神病患者需要的,因为在这个高压的社会,说不定下一个精神病患者就是你!

@谢樽

罪犯:被剥夺人身自由。

精神病人:被剥夺人身自由和生命尊严。

老子《道德经》:夫大制无割……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并无真正的垃圾,只有被放错位置的资源——已经能被大众认可,那么人呢!?

@啊瓶子

最悲伤的是,当我们看着电影,看着文章,大多数的人都会悲伤,流泪,同理这个世界的少数。

然而,当我们走出电影院,我们还是成为了精神病人的杀手。即使什么也不做,我们活在这个社会这个体系里,我们的对正常与不正常的区分,方方面面地侵占我们的生活,一句寻常的“神经病啊”的调侃,也露了这世界的端倪。我们被规训了太久,这场反抗,道阻且艰。

@菠菜

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都忙着提高警惕,裹紧自己的盔甲,保护自己,哪里会去体会他人的痛苦和悲哀,于是同情和同理变成这个世界的稀缺物……治疗心灵的创伤还是需要来自心灵深处的理解和共情,需要一个宽容、友好、接纳的社会环境。

@焦仔.

情绪病治疗是个长期斗争,治疗创伤的心灵不单需要合适的治疗,社区支援,还需要大众去除负面标签,给予谅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关怀。“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Ray

障碍与正常,有一部分属于人为的建构。例如,能感知到某种幻觉在某些印第安部落中,并不被认为是异常。恰恰是自诩文明的社会,往往用障碍这样的标签区分开自我与他者。希望NGO人可以在改善社会认知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Mr.Y

(有部分删改)

不知道,看完这篇文章的人当中,是否有我曾经相处过的同学或者同事呢?想分享一些零散的体会。

1.我认识一些双相或者抑郁症的同行,有时候和他们谈起工作生活,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发现连一些社工机构也是令人寒心的,在现在的社会,机构也不能幸免的对某些弱势群体作出伤害,或“忽视”或“控制”,或体面的“督导”使其自觉离职。正如曾志伟在戏中所言,不乞求你们的帮助,只希望你们可以不要“落井下石”而已。

2.有时候与同行说起有关双相或者抑郁症问题,一些人说,最近也觉得自己有了抑郁症,有时候谈起一些明星因抑郁症自杀,竟有以此说玩笑。当人们拿这些情绪病说玩笑,有人(患者)却不得不为这些玩笑背负代价。

3.与一些同行谈起情绪病的处理,往往首先听到的是一些大道理,要自己开心点,可惜,这,听完所谓鸡汤,会有用吗?又谈到会否尝试做精神服务领域,有同行说,很难喔,不是老油条做不成。那我也就明白为何即便是行内人,关注精神康复服务也会如此少了。好多的综合服务中心,其残障服务部门往往关注多关注智障、肢障这些有较多政策关注,相对容易“控制”的人士,精障人士,依旧大多的是隐于市。

很希望有一天,社工行业主流也能主动去关注家庭及儿童妇女、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长者服务以外的一些相对“冷门”的弱势群体服务。

@flying dragon

当你生于一个不接纳你的世界,那代表你为帮助创造新世界而生。

@美年华---雲

这个焦躁不安的社会里,人就像小孩学走路,经常会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一切都会慢慢治愈的吧。

谢谢各位读者朋友的回复。留言太多,没能一一呈现。最后借导演黄进接受采访时候说过的一段话结束:

“在影片里逼迁主角父子的邻居,其实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社会就是这样倾斜着一层一层压迫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选择团结起来,如果我们见到更弱的人,去帮助对方,至少尝试这样去做,尝试去团结,去彼此照顾,也许我们能做到更多,去改变当下这个处境,而不是制造出更多的受害者。”

赠票名单

@啊瓶子

@flying drag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