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惠柱:评论对创作有用吗 ——创作与评论的“范本”问题 | 评论班第六课

 二少爷收藏馆 2019-07-29

专 家 简 介

孙惠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剧作家、导演,纽约《TDR:戏剧评论》联盟轮值主编。美、加四所大学教授世界戏剧十年,1999年回国,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国家艺术学重大课题“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首席专家。发表《戏剧的结构与解构》《社会表演学》《心比天高: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等著作8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创作话剧、戏曲、音乐剧《中国梦》《挂在墙上的老B》《宴席》《心比天高》《王者俄狄》《朱丽小姐》《徐光启与利玛窦》等20余部,演出多达20多个国家;编创戏曲、韵剧系列剧《孔门弟子》《悲惨世界》《鲁迅故事新编》等。

赵建新老师为孙惠柱老师颁发聘书

评论的影响往往会隔代

这里所说的评论是指公开发表的剧评。这样的评论,即便很有道理,但因为作品已经完成,原来的艺术家,包括编剧、导演、作曲、演员及舞美等,对其评论的内容或观点未必会很重视,就是接受也不大容易再去修改了。因此,评论家的观点对其评论的对象很难产生直接的影响。此外,也有些评论文章常常脱离创作实践,生硬地搬来西方各种主义要艺术家尊为范本,有很多理论评论家并没吃透,这样的评论没能影响创作反倒是好事。另一方面,从事艺术实践的创作者,如导演、剧作家、演员或作曲家等,在创作时并非没有范本,相反,他们有很多实践的范本,找范本学范本对于戏曲艺术家尤其重要。这些范本往往比评论家们照搬西方理论的范本更具参考价值。

但是,评论家的评论也并非没有用,只是评论家的影响通常是隔代的或跨地域的。例如,德国裔的美国评论家马丁·艾思林提出来一个概念,叫“荒诞派戏剧”,用来评论一批剧作家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还有尤内斯库的作品。贝克特和尤内斯库等人并未受这位评论家的影响,甚至还嘲讽他,否认二人的作品属于同一的被他称作“荒诞派戏剧”的类型。但是,“荒诞派戏剧”这个概念却比他们的戏走得更远。当这个概念传到中国来以后,很多中国戏剧人接受了,我们是先接受了评论家艾思林的理论,就开始学“荒诞派戏剧”,而后才看到那些“荒诞派戏剧”的真正的演出。此外,昆曲近一、二十年的成功,白先勇作为评论家的作用也功不可没。这些例子说明,有时评论家可以帮助看不到某一种戏、看不懂某一种戏、或者本来不喜欢某一种戏的观众或者同行艺术家改变自己的观念。

评论家的目的不是要影响某个评论对象,其目的是影响更广泛的读者。评论主要不是写给所评论的艺术家看的,而是写给更多的观众或读者,如果写得好,还可能影响其他的艺术家,甚至影响后世多少代的艺术家。

评论要了解多种戏剧“范本”

一百多年前,中国戏剧开始以西方话剧为范本,特别是易卜生的作品对中国话剧影响很大。按理说易卜生代表的社会问题剧与我们的戏曲完全不一样,但是当时很多评论家、理论家倡导学习西方理论,希望我们用易卜生的戏剧范本来改造戏曲——像话剧那样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易卜生写了几十个剧本,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玩偶之家》,它影响了很多中国早期的编剧,让受压迫的女性勇敢地离开男人,走出家庭。这与中国有名的戏曲《霸王别姬》所表达的让女性为了一个心爱的男人自杀的模式,正好相反。《霸王别姬》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范本”,而越剧、沪剧、滑稽戏等,因为历史较短,就比较容易揉进新的东西,体现了话剧的影响。

比较起来,斯坦尼、布莱希特等人各有其独特的戏剧体系,但相比斯坦尼的导表演体系、布莱希特的编、导演体系,只有梅兰芳有真正完全的戏剧体系,因为他的体系涵盖了编剧、导演、表演——从策划、打本子直到最终舞台呈现的戏剧的所有方面。不过,这也决定了梅兰芳体系在戏剧文学方面的成就并不是最高的,尽管齐如山等文人给了梅兰芳很多帮助。

不同戏剧的范本是不一样的,对于每天在演给老百姓看的民间剧团来说,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对他们就没有什么意义。对于身上有活、有技艺的戏曲演员来说,不要因为到了戏剧院校学习之后,就把原来自己的范本都换掉了。福建、河南、山西等地存在大量的民营剧团,是真正靠老百姓养活的。他们的观念里也许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老百姓的喜好就是他们关注的核心,他们也有自己的“范本”。希望我们的评论家、理论家能更多地关注那些剧团,从中总结出中国最大多数的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理论范本来。

通过《曹操与杨修》《心比天高》(《海达·高布乐》)《少奶奶的扇子》等戏剧作品可以看到,范本不应该是唯一的。同样,评论中如果讲到某种理论,也不应该认为就是唯一的。好的艺术家和评论家都会广泛了解各种各样的范本。全世界戏剧体系和创作模式多得很,最好尽可能多地了解,而且知道每一种体系也就是每一种范本的内在逻辑,那么你在看戏、评论的时候,就能看得出、说得清他们做得对不对。

孙惠柱老师为评论班学员授课

关于创作范本和评论范本

孙惠柱老师分别列举了京剧版和豫剧版《朱丽小姐》等作品作为案例分析。戏曲版《朱丽小姐》源自西方同名话剧。话剧变成戏曲,台词至少要删除三分之二,因为戏曲要空出唱念做打的时间。通过对西方戏剧的开放式解读,我们改编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一定完全按照西方的范本来演,甚至可以把结尾完全改变。

美国人创作的《玩偶之家续集》2017年在百老汇首演。续集改编的成功启发我们在根据范本进行创作时,既要尊重原作者对人物性格的设定,遵从原来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又可以大胆想象给他们设计新的戏剧行动。

由法国的《女仆》、中国的《红楼梦》受到启发,孙老师还创作了京剧《红楼佚梦》。剧中三个女人是王熙凤凤姐及她梦中的两个仆人尤二姐、尤三姐——一个泼辣旦、一个青衣,一个花旦。但这三“姐”的行动范本来自《女仆》中两个姊妹女仆和女主人的故事。

原创京剧《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剧情没有任何作品的范本。孙老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线索,制造矛盾冲突。但剧中有一场戏是两个主人公骑马——一个赶路一个追赶,就有意识地参考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范本。

总  结

第一,从评论家的角度来看范本,范本是必要的,每一个人自觉不自觉的在脑子里都会有范本,但范本应该不仅是理论范本,作品的范本作用更重要。理论如果能跟范本结合在一起,才是有用的理论,才值得被我们拿来用作范本。

第二,范本有各种各样,未必要互相排斥。以三大戏剧体系为例,如果评论家觉得现有的范本有意义,就可以用这些范本来解释你所看到的戏。如果觉得不能解释,评论家还可以继续研究,或者归纳其他范本。如果评论家吃透了前人总结的各种范本背后的逻辑及其异同,又看了很多戏,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范本理论。

第三,你评的人不理你的评论没关系,你更应该看重它对后来人的影响。如果评论家能从一系列作品中总结出前人笔下所无的范本,又能说服大家,还能影响后来的人,这样的评论就能对中国戏曲事业产生更大的贡献。

孙惠柱老师和评论班学员合影

整理:杨耐 赵倩

制作:评论班工作组

终审:傅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