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子江》诗刊微信:十首诗和点评

 子夏书坊 2019-07-29

应《扬子江诗刊》微信“每人十首”整理

 

大解诗歌十首

 

百年之后

   ——致妻

 

百年之后  当我们退出生活

躲在匣子里  并排着  依偎着

像新婚一样躺在一起

是多么安宁

 

百年之后  我们的儿子和女儿

也都死了  我们的朋友和仇人

也平息了恩怨

干净的云彩下面走动着新人

 

一想到这些  我的心

就像春风一样温暖  轻松

一切都有了结果  我们不再担心

生活中的变故和伤害

 

聚散都已过去  缘分已定

百年之后我们就是灰尘

时间宽恕了我们  让我们安息

又一再地催促万物  重复我们的命运

 

                    2001.11.10.

陈超点评:

这是一首“寄内”之作,诗人将这个传统的题材翻出了新意。作品没有依循旧例写些回顾青春的亲昵话语,也没有什么“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之类套话。诗人巧妙地将文本语境设置在“预叙”的未来,让过去——现在——未来融为一体,以求更深切地表达复杂的生命感受。这里情感负荷最大的词语是“宽恕”“安宁”“恩怨”“命运”,在诗人明澈甚至乐观的情感之下,却也有着他对此世生存、命运的深深叹息和对未来的祈愿。这是一个感受到生命流逝和生活擦伤的诗人,但依然坚信真善美的可能性,依然保持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使其作品获具了较为宽阔健康情怀。

 

北风

 

夜深人静以后 火车的叫声凸显出来

从沉闷而不间断的铁轨震动声

我知道火车整夜不停

 

一整夜 谁家的孩子在哭闹

怎么哄也不行 一直在哭

声音从两座楼房的后面传过来

若有若无 再远一毫米就听不见了

我怀疑是梦里的回音

 

这哭声与火车的轰鸣极不协调

却有着相同的穿透力

我知道这些声音是北风刮过来的

北风在冬夜总是朝着一个方向

吹打我的窗子

 

我一夜没睡 看见十颗星星

贴着我的窗玻璃 向西神秘地移动

 

刘春点评:

    大解是近20年来不能归入任何流派的诗人,或者说,大解自己就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流派。大解陆续写出了《北风》、《原野上有几个人》、《百年以后》、《衣服》等精美短制,更写出了万行长诗《悲歌》。“大解的短诗,语言鲜活,意境高远,像开满鲜花的大草原,博大且具有一种神秘的气质,你即使说不清他具体要表达什么,也能够感觉到语言的美感以及浓郁的氛围。

 

原野上有几个人》

 

原野上有几个人  远远看去

有手指肚那么大  不知在干什么

望不到边的麦田在冬天一片暗绿

有几个人  三个人  是绿中的黑

在其间蠕动

 

麦田附近没有村庄

这几个人显得孤立  与人群缺少关联

北风吹过他们的时候发出了声响

北风是看不见的风

它从天空经过时  空气在颤动

 

而那几个人  肯定是固执的人

他们不走  不离开  一直在远处

这是一个事件  在如此空荡的

冬日的麦田上  他们的存在让人担心

 

孟醒石点评:

    达到任何一种境界都要修行,即使是天才的爱因斯坦也要从基础物理学学起,同样,二十多年来,大解的诗也是一种渐进关系。只是在其语言取向的一致性和意象的一贯性的掩盖下不那么明显。因为大解不像某些诗人那样流于表象的花样繁多和语言的见异思迁——其实是诗歌的外延;大解诗歌的变化是向内的,直指内心,并深入浅出。

 

衣服》

 

三个胖女人在河边洗衣服

其中两个把脚浸在水里  另一个站起来

抖开衣服晾在石头上

 

水是清水  河是小河

洗衣服的是些年轻人

 

几十年前在这里洗衣服的人

已经老了  那时的水

如今不知流到了何处

 

离河边不远  几个孩子向她们跑去

  这些孩子

几年前还在呆肚子里

把母亲穿在身上  又厚又温暖

像穿着一件会走路的衣服

 

谷禾点评:

    大解的诗“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睿智与经验,使诗人的内心律动与生存现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句话言简意赅,指出了大解诗歌的美学原则——从个人的经验出发,通过语言的构造,最终抵达一种旷远而博大的境界。”

  

《人或者不人》

 

一个人深深陷在自己的皮肤里

成为囚徒  没有人能够救他

他必须以封闭的方式完成自我

否则他将解体  像散会的人群

 

我们不知道一个人是如何

把各种元素聚集到一起的  这种技术

代代相袭而秘方早已失传

就像票据已经开出  却没有存根

 

一个消失的人才是自由人

而尚未形成的人们才是真正的隐士

谁也不知道他们何时到场

或者待在某处  永不显现

 

陈卫点评:

这是一首具有西方存在主义理念的诗篇。人是个体生命的独立存在,我们不能确切知道他怎么形成,又怎么来到世界上,何时消失。人不是命运的掌控者,而是被动地在世上承受生命。我们渴望在人世间获得自由,向制度挑战,向性别挑战,向不公平的社会挑战。而这一切在诗人看来,只要存在就意味着得去争取自由,存在的本质是不自由。“消失的人才是自由人”,没有来到世界的人才真正叫“隐士”,人的自由在现世中难以得到,结尾带有反讽性。

 

《天堂》

 

地球是个好球,它是我抱住的唯一一颗星星。

多年以来,我践踏其土地,享用其物产,却从未报恩。

羞愧啊。我整天想着上苍,却不知地球就在上苍,

已经飘浮了多年。

 

人们总是误解神意,终生求索而不息,岂不知

——这里就是高处——这里就是去处——这里就是天堂。

 

鹰之点评:

      一首发自肺腑感谢神恩的虔诚之作,虽寥寥数笔却令我们怦然心动潸然泪下,颇有几分暮年米沃什的味道。也许一切美好的背面都镂刻着些许的忧伤,才令美好有了立体感吧,大彻大悟之后我们还需说些什么呢?——这里就是高处——这里就是去处——这里就是天堂。

 

《那些古老的》

 

有两种暗物质比原罪古老:

褪到体外的身影  藏在体内的灵魂

 

还有一些轻物质同样古老:

呼吸  语言  目光  梦……

 

再往前追溯  我就会暴露原籍

现出身上的胎记和指纹

 

最初我是泥的

需要什么  上帝就给我什么

 

那时的太阳在天上  冒着火苗

后来出现了夜晚  然后有了灯

 

然后  生死从两端截住我

时间分割了我的命运

 

那爱我的  一直在给予

那宽恕我的  使我成了罪人

 

如果褪尽身影能够透明

交出灵魂直到虚心  我愿意

 

回到起点  睡在神的怀里

或者一再出发  与世界重逢

 

鹰之点评:

这是一首元诗,也就是从正面角度直面终极价值的诗,诗人再一次在诗中叩问人是怎么来的,该怎样活,毫无疑问至真至善至美至纯当然是诞生的源头,那么最终的归宿也自然是回到这个起点的怀抱,这种无为无不为的大自在只有在历经沧海的诗人心中才能觉悟到,令人情不自禁想起老子的道德经,更想起《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此世》

 

深陷此生以后  远在未来的人啊

令我羡慕  你们才是真正的隐士

躲在败局之外  迟迟不肯现身

在你们到场以前  我有太多的顾虑

不敢说历史是个废墟

身体是牢笼  内有红尘之忧  外有万世之空

我不敢说  人类已经疲惫了

来过的人都已离去

生活是个聚会和散场的过程

凡是我不敢说的都在发生

凡是我顾虑的都在定型

这世界是个奇怪的地方

当你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登临此世

会发现人们谨守着孤独的身体

成群结队走在路上

像羊群在黄昏中穿过牧场  而神在远处

拧着他的鞭子  并没有理睬人们的去向

 

鹰之点评:

这一首和前一首题材一样,都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之诗,有所不同的是这一首暗含对现实的批判,如“我不敢说  人类已经疲惫了,来过的人都已离去”,人类为什么疲惫了?因为“凡是我不敢说的都在发生,凡是我顾虑的都在定型”,那么最终人类会不会成为“地球孤儿”呢?这正是作者对不停地破坏地球的作茧自缚者最大的担忧。

 

感恩书

       ——写在五十岁

 

没有什么遗憾了  到现在为止

我所做的和我必须做的正好相等

剩下的事情顺其自然  任它水到渠成

 

我承认这个世界

有我无力到达的广阔领域

在这芸芸众生中  命运给予我的

是一条窄道

但我接受了这一切  

并怀着感恩的心情

 

怎样报答才可以安慰自己?

想到这里  我的心

渐渐地红了

而我的一生

还没有完全透明

 

我请求给我一束光  或者我自己

变成一束光  融化掉命里的杂质

上帝啊  请允许我走在你指引的路上

不停下  也不隐藏内心的阴影

                     2007.9.8.


辛泊平点评:

    这是一首短诗,但它的容量是巨大的,它几乎就是一个人对一生的回顾与反思。生命的最大收获就是没有遗憾,而诗人回顾往昔,反观内心,释然地说出这一句,那就源自扎实人生的充分自信:“我所做的和我必须做的正好相等/剩下的事情顺其自然 任它水到渠成”。这样的人生是简单的,但同时也是丰沛的。因为,该做的,诗人已经做过,那种“我无力到达的广阔的领域”,不仅仅是诗人个体的遗憾,那是人类整体的宿命。面对世界与生命的残缺与不足,我们看到更多的怨天尤人,而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坦然地领受生命的光明与黑暗,而且“怀着感恩的心情”。

    当然,领受命运不等于删除生命美好的愿望,诗人在持久思考报答的问题,而且,“想到这些 我的心/渐渐红了”。这是“给”的信号。 “我要”,是人的呼吸,而“我给”,是上帝的声音。这一给一要,便是上苍与红尘的清浊分界。诗人渴望光,更渴望“变成一束光 融化掉命里的杂质”。在上帝面前,诗人如赤子一样虔诚与谦卑,通体透明。作为人之子,俯下身子却体现了人生的高度,作为诗人,压低的声音却赢得了持久的回声。这就是诗人大解。              

 

《飘忽不定》

 

总有一些身影从街口闪过

看上去飘忽不定  我的视力不好

常把移动的事物看成是幻影

 

说实话  我曾多次离开过自己的身体

从远处观察  发现自己的前身

是一个系列  像排队经过的人群

 

1957年我出生  2057年我还将出生

犹如街口闪过的身影

一些人过去  一些人反复来临

 

我坐在胡同里  看见风

卷着地上的落叶  从我面前经过

还有一些看不见的事物

把我的手轻轻拉起  离开了人群

 

古石点评:

个人觉得,此诗语言很朴实,语调很平淡,意象很简单,但内蕴却很丰厚,这或许就是一种隐忍内敛、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较之那些捶胸顿足、“花言巧语”的诗更具一种直击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干草车》

 

沿河谷而下  马车在乌云下变小

大雨到来之前  已有风把土地打扫一遍

收割后的田野经不住吹拂

几棵柳树展开枝条像是要起飞

而干草车似乎太沉  被土地牢牢吸引

 

三匹黑马  也许是四匹

在河谷里拉着一辆干草车

那不是什么贵重的草

不值得大雨动怒  由北向南追逼而来

 

大雨追逼而来  马车夫

扶着车辕奔跑  风鼓着他的衣衫

像泼妇纠缠着他的身体  

早年曾有闷雷摔倒在河谷

他不会善罢甘休  他肯定要报复

 

农民懂得躲藏

但在空荡的河谷里  马车无处藏身

三匹或四匹黑马裸露在天空下

正用它们的蹄子奔跑  在风中扬起尘土

 

乌云越压越低  雷声由远而近

孤零笨重的干草车在河谷里蠕动

人们帮不了它  人们离它太远

而大雨就在车后追赶  大雨呈白色

在晚秋  在黄昏以前

这样的雨并不多见

 

高吉林点评:

    干草车是我无意间在一本旧刊物上读到的。大解用叙述的语言描绘出夏季大雨欲来,马车在空旷、无遮拦的河谷疾驰的情景。诗人的叙述态度是客观、从容的,但表现得场景却是匆忙、慌乱的奔跑、奔跑!这就显示了诗人驾驭语言的功力多么深厚!那些不慌不忙从他笔端蹦出的汉字恰恰准确无误地表现了一种慌不择路、无处躲藏、唯有奋蹄扬尘地奔跑的景象。

    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很常见,但诗人就是诗人,大解以他敏感的心灵捕捉到这场景,来更深刻地揭示命运以及作为生命个体的渺小和无奈。命运给人生设置了一个阔大的活动空间,也可以说是人生舞台,正因为它无比空旷,所以令人迷惘。同时在每一个具体的活动场所、具体的活动时间,人的机遇是现在进行时的,人的渺小、软弱,源于措手不及,源于对突发事件的无从把握。诗人正是从“人生一瞬间”的直觉感受,洞察到人在生命、生活中的无奈与奋争。所以诗人几乎又摒弃了语言和技巧,他在叙述、参与,可以说是用大白话打动了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