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生活的意义

 三农行 2019-07-29

         意

论生活的意义

杨魁森 | 文

           生          

                              义            的

                               魁

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一个事实存在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也就是说,它不是回答人是怎样生活的,而是回答人为什么要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马克思说: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P50)正是由于人能把生命活动同对于生命活动的意识区分开来,才有意识对生命活动进行审视、评价和引导,才能使生命活动不断地从原有存在形态跃升到新的层次。

生活的意义所探讨的不是一个“外向”问题,而是一个“内向”问题。所谓“外向”,是指人指向外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内向”是指人指向自身的自省和反思意识。随着物化时代的到来,人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物化”了,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生命活动的外部表现(如有多少业绩、创造多少财富、挣多少钱等),而很少关心人的内心世界问题。但人作为有意识的生命物,注定摆脱不了生活意义问题的困扰。相比之下,精神烦恼要比物质烦恼更令人难以忍受。在大多数时候,生存对人类而言不是问题,人最惧怕的,是自己成为“无意义、无价值的存在”。缺乏物质资料,人固然无法生活下去,同样,缺乏生活意义,人也无法生活下去,甚至人对生活意义的需求更重于对物质资料的需求,精神的折磨要比肉体的痛苦更难忍受。人只要精神不败,任何艰难困苦都能支撑下去,但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则失去了生活的追求和动力,对人来说这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

认识生活的意义主要不是靠逻辑的推理,而是靠理解和体验。过去我们往往根据历史观关于人类生活的一般规律和道德观关于做人的一般原则去教导人应当如何生活,虽然也能使人认识到社会生活发展的大势,但这种推理式的教海毕竟代替不了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体验,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忘记想到自己是一个生活着的个人,就绝不能解释生活。因为对人来说,生活毕竟是以个体的方式进行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生活境遇不同,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生活目标的设计必然存在差异,每个人童年、青年时代自己设计的那些体现生活意义的目标和理想,到后来未必都能实现。所以,生活意义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可预测的事实或过程,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而产生的一种追求。

生活的意义,从总体上说,是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或怎样才能有价值地生活的问题。但由于不同的人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个人素质和能力不同,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不同,所以每个人或同一个人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所能达到的生活意义的层次和境界是不一样的。冯友兰曾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克尔凯郭尔提出人生存在的三个层次,即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以及恩格斯提出的生存、享受、发展三种人生存在状态都为我们认识和划分不同的人生意义提供了理论根据。这里我们也试图分析一下人生的三种状态或三个阶段。

(1)维持生存。生存是生活的最低和起码的底线,但不能说它没有意义。生存即是“活着”,人只有活着才能进行生命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能顽强地生存,更是表现出人类不是屈从环境而是敢于与环境抗争的能动本性。一个人即使到了老年,失去了贡献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他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如他仍是一个家庭子孙后代精神、心理和情感的寄托,他仍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传播和积累着社会文化和人生智慧。所以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生存,珍惜生命。同样,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即“小人物”,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亦应给予应有的关注、重视和公正评价。虽然他们的生活仅仅在维持生存的水平上,但他们照样可以活得有意义。他们虽然收入微薄,但所享受的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社会;他们虽然平凡,却可以以受平民百姓的生活乐趣。现在社会上流行两种说法,我认为都是有道理的:一个是“成就并快乐着”,是说有成就的人的生活意义和乐趣;另一个是“平庸,并快乐着”,说的是平凡小人物的生活意义和乐趣。拿破仑曾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好士兵,这句话从80年代以来一直被许多报刊加以引用和提倡,但我认为这句话有很大的片面性,是一种典型的英雄史观,因为不想当元帅的不见得都不是好士兵。相反,毛泽东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倒是一种真正的群众价值观,即一个人的能力虽然有大小,贡献有差别,但只要他以自己的劳动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一个生活有意义、有价值的人。

(2)享受生活。这意味着人已越过了仅能满足生存需要的阶段,而进入了一个较高的生活层次。生存不是人的生活目的,人总是要追求和享受越来越好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好”?虽然古今中外的人生哲学对此回答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可能是共同的,即生活之“好”在于能充分满足人的不断发展的、各种层次的需要、生活就是不断地提出需要又不断地满足需要的过程。所以,追求享受、消费舒适等并不是坏事,而是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标志。这里,生产是生活的基础,生产落后的社会不能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物质匮乏的人也不会充分体验和享受到生活的乐趣。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的景色也无动于衷,他只关心劳动成果的物质价值而无心欣赏它的美。但他不能把生产等于生活,认为生产好了生活自然就会好了。对于现代社会现代人来说与其说是不会生产,不如说是不会生活也许人们已经成功地创造出了“现代生产”的理念却还没有成功地创造出“现代生活”的理念。许多人只会生产,不会生活,只会挣钱,不会花钱。只知积敛财富,不敢或不愿消费是一种不会生活的类型;有了财富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也是一种不会生活的类型。前一种情况在从贫穷转向富裕的过程中固然经常遇到,但从生活的发展趋势看,后一种倾向会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矛盾。不少学者指出,人类的消费是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过度消费必然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过度消费并不就是生活幸福,生活幸福应是包括舒适、快乐、物质满足、精神愉快、人际和谐在内的综合观念;现在的生产还不足以满足整个人类的正常消费,一部分人的过度消费必然是以另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足为代价的。因此,当美国学加尔布雷斯提出“生活质量”概念之后,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就已成为现代人面临的首要问题。

(3)实现自我。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价值所在。所谓“自我”,不是肉体的我,也不是现实的我,而是理想的我。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的本质是对象化,即人通过实践把自已投射到对象上去,通过对象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和价值。如通过妻子确证丈夫的价值,通过儿子确证父亲的价值,通过绘画确证画家的价值,通过学生确证教师的价值。但这只是人的某一角色的实现真正的实现自我,是理想自我的实现。每一个人从青少年起都会有一种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想做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并以此作为一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他生活的意义也就体现在这种追求的过程和结果之中。实现了结果,他当然会感到人生的乐趣和满足;没有实现结果,他仍不后悔,因为他毕竟斗过了。不能单以结果论意义,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愚公移山挖山不止,革命烈土前赴后继,很难分清也用不着分清挖第一锹的人和挖最后一锹的人、最初参加革命的人和最后收获胜利果实的人,谁的生活更有意义。

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一个高尚的属于精神追求的问题,所以人们往往鄙视人的肉体存在和物质活动,而从人类的所谓高尚本性和精神需求出发去寻求意义,如人的理性(对科学、民主、自由的追求等)、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信仰(宗教信仰、社会理想等)。这样理解的生活意义固然高贵,却缺少现实可靠的生活根据。马克思哲学不是“从天上回到地上”,而是“从地上升到天上”,从人类生活的世俗基础——劳动出发,去揭示生活的意义。

生活意义虽然属于主体的问题,但并不是纯粹主体自身的意识和判断问题,而是要通过人与对象的关系体现出来,通过主体的对象化活动来证明自己,正如人自己看不清自己,透过镜子才能审视自己一样。而劳动正是这样的镜子。马克思说,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我们的生产是反映我们本质的镜子。劳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劳动把人的本质、力量和要求投射到对象上去,使自身成为对象,对象成为自身,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满足生活需要的劳动成果,而且得到了生活意义的证实和体验。对于这个道理,黑格尔曾打过一个比喻:“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这里,以小孩扔石头比喻人的劳动,水圈是劳动的外化及自我复现,看水圈是对劳动成果的欣赏和体验。“就在这种自我复现中,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里的东西,为自己也为他人,化为关照和认识的对象他就满足了上述那种心自由的需要。”[2](P39 40)黑格尔把劳动理解为精神活动,马克思则把劳动理解为对象化的实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可以础,“劳动”始终是理解人、理解人的生活、理解人的生活意义的基础和核心概念。劳动不仅仅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而且是表现人类生命活动本质的特有方式,人不仅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生存意义需要。只有劳动,才使人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确证人的生活价值,而且激发着人对新生活的不断向往和追求。劳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不是简单地复现世界,复现自我,而是不断创造新的世界,新的自我。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本性与动物不同。动物通过自身肉体活动直接摄取自然界物质资料以满足生存需要,这种满足需要的方式使得动物的生活千百年间也无多少改变。而人由于需要的提升(究竟什么原因使人类需要从动物需要中提升出来尚需证明)使得现成的自然界已不能满足人,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变和创造自然界。这样他就必须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而新的创造和满足又引起新的需求。正是这种不断的创造性劳动,使得人类的生活充满意义、乐趣和追求。正是由于劳动的创造性,人的饮食才从果腹发展为美食,建筑从栖身发展为艺术,两性从生殖发展为爱情等等,从而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无限伸展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创造,没有了进取精神,只是长久地重复着已经厌倦了的生活,那么人就会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了。

4.市场经济的到来既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生活世界,也使人感到生活意义的迷失,因为这是一个传统生活观念渐被消解,需要重新建立和选择生活观念的时代。过去,人们追求生活意义的根基,主要不在经济领域,而在道义和政治领域。在传统社会里政治伦理起支配作用,崇尚权力和道德,轻视物质利益和经济活动。有权可成伟人,有德可成圣人,因此有抱负的人往往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而把谋取物质利益和从事经济活动看成是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所为。商品社会则把社会的重心转移到经济上,经济成为社会生成靠劳动交换而生活的商品劳动者。正如亚当·斯密所说:“一切人都依赖商品(经济)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3](P20)这样,往往会使传统上处于社会中心的人群产生失落感。他们可能采取两种态度:或是拒不溶入商品经济,从而退到社会生活的边缘;或是进入到商品经济之中,探求经济活动的人文意义。在现代西方思潮中,前者常常表现为对经济活动之外或之上的“崇高”和“终极”的追求,后者则表现为市场经济与新教伦理的结合。如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市场经济必然使人产生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冲动,但经过新教伦理的教化,可以把世俗的经济行为伦理化,使人成为具有道德理想和宗教关怀的新经济人。我认为既然市场经济对每个人都是不能回避的,那就应当投入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但投入不等于随波逐流,完全追逐物质利益的人并不会感到人生的充实和满足,所以我们应当注重阐发市场经济的人文意义,使人在面对这个新的人生课题时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价值观上也会发生从群体价值向个体价值的转移。传统社会,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计划经济社会,出于经济政治体制的要求,都是提倡个人为社会作出奉献和牺牲的群体价值本位观念。个人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他的活动必须溶入集体活动才能成功,他的价值只有通过集体价值才能实现。这种价值观念虽然有利于整个社会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但也容易使人缺少独立性而依赖群体(政府、领导、他人等),缺乏自我独立生存能力,社会缺少竞争和活力。所以,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不少人由于失去对群体的依赖而无所适从,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实际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使群体分化为个人,使个人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活动主体和价值主体。因为商品经济的发生是以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分离为前提的,个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确立之后,他对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待世人世事的态度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等,都会发生以个人为重心的相应变化。因此,个人必须摆脱对群体的依赖性,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新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有时不免产生孤独感,由于多了个人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也将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多样化,更加符合自己意愿的世界。

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遇到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也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基本方式。在市场经济中,人的劳动价值集中体现在“商品”上,商品是用于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价值物,人把自己劳动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上去,使劳动价值转换为商品价值。这种变化,为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公平的尺度。以往对人的价值评价,往往掺杂许多主观的、人为的因素,而在商品价值面前,不同人的职业、身份地位等级差别都被抹去了,剩下的只是每个人作为商品生产者以其劳动产品进行等价交换。人的劳动价值之大小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都在商品价值这个尺度上得到客观、公平的认定,这就为每个人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提供了平等的起点和机会。为此,它要求人们,为了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就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劳动素质和能力,以高质量的劳动证实自己的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然而,劳动价值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也造成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特有矛盾。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劳动付出与交换结果之间的矛盾和背离,有的社会必要劳动得不到相应的体现和回报,有的人却可能以非劳动手段发财致富;由于劳动价值是以占有财富金钱的最终形式表现出来,人们就可能漠视劳动本身的价值,不关心过程,只重视结果;不关心社会价值,只重视货币价值;不关心精神价值,只重视物质价值。这些都会使人的生活观受到扭曲,生活视野变得狭隘,但劳动价值观毕竟是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主流,我们还是应该按照“劳动本位”的方向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

[2]黑格尔.美学(1卷)[M].商务印书馆,1996.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