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大学的前世今生

 迈克尔罗杰斯 2019-07-29

炎热的六月对于所有的高三学子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月里,寒窗12年的艰辛耕耘就要在一场考试后开花结果,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则是人类教育机构的最高殿堂——大学。大学是现如今人们对高等教育学府的泛称,而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则称之为太学或国子监等,虽说这些高等学府也有着与大学类似的职能,但这些机构既没有师生的共治,也没有对学术自由的追求,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和现代大学并无关系,甚至连起源都算不上。

【古代私塾】

兴盛的中世纪大学

既然现代大学和中国古代的那些高等学府并无瓜葛,那就不禁惹人深思,什么才是大学呢?它们又来自何方?以现代的定义来说,大学是一种具有独立意识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是当代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它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自然也与现代文明的源头相关联,如果我们追溯世界各国举足轻重的大学的源头,就会发现大学的根其实扎在欧洲。被尊称为欧洲大学之母的萨莱诺、博洛尼亚和巴黎三所大学,风格迥异,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三种代表。11世纪初,在意大利南部的沿海城市萨莱诺,一群志在学医的青年与当地医学院中的医师们订立了一份合同,规定了学生缴纳费用和医师传授技艺的条件,以便更规范的进行知识交易,而这就是西方医科大学的鼻祖,萨莱诺大学的前身。博洛尼亚大学则略有不同,位于意大利的它继承着古典罗马的法学成果,是中世纪欧洲的法学研究圣地,更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有着极高的学术权威与影响力。至于巴黎大学,最早它和神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很快就因身处法国首都,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而渐渐发展。这三所大学建立的发展原因和自身的特点都大相径庭,但它们也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站在地中海世界发达的科学基础上,以社会活性为契机迸发。

【萨莱诺大学】

正因为如此,近代的欧洲人才凭借着先进的武器与技术闯入甚至摧毁了一个个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他们将欧洲人的文化风俗、法律制度乃至生活习惯都烙印进被殖民的文明当中,当然,这也包括由中世纪学校发展而来的大学。这一发展脉络遍及世界,在古老的中国也不例外,西学东渐后的中国更是走向了一条尊西之路,文哲必称希腊,开办大学也是跟在牛津、哈佛的身后亦步亦趋,至今这种风潮也不曾平息下来。

【欧洲的殖民既有苦难,也带来发展】

为何大学会在欧洲诞生

说到这里,有人会好奇了,为什么欧洲能在中世纪发展出现代的大学呢?它不该是黑暗的吗?这就要从公元3世纪以来,罗马秩序的崩溃说起,罗马帝国集合了古典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与科技,但随着它日趋集权,社会的活性被极大的降低,更缺乏了早期古典时代各大文明在竞争中进步的环境,于是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便失去了。所幸,日耳曼人搅浑了这摊死水,遍地的诸侯或城邦在合作和竞争中不断应用并升级着古典技术,与此同时,基督教也为保存和传播知识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修道院保存着大量古籍,修道士们往往还兼通医学、哲学、文学、机械等知识,这一切都为后来大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

当然,光有土壤还不能长出参天大树,促使大学开花结果的肥料则是商业需求的刺激。在意大利这片有着极强城邦文化的土地上,各个贸易都市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他们壮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于是密集的人口压力以及贸易的复杂性使得这些城市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法学、医学、商学等不同领域学科知识的人才,有了需求就会有发展,正如萨莱诺那样。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说到这里,相信最愚笨的人也能看出西方大学发展所突出的特点,而这一切玄机,其实在大学这个词的含义变化中就已经泄露了。大学的英文原词是university,其本意是人群,在中世纪时特指具有法律意义的社团组织或法人,而随着时代的变迁,university被用来特指为知识分子的行会组织,最后才渐渐固定成为特定的传授知识的机构名称。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不同的发展之路

由于欧洲各地的情况不同,各个雏形大学的发展脉络也不尽相同,这些学校不光教授的课程天差地别,体制也迥然不同:比如博洛尼亚大学是典型的学生自治,而巴黎大学则是以教师为主导。说到这有人会好奇了,为何两者的差异那么大呢?这是因为博洛尼亚大学有着远播的声名,这招来了众多的教师和学生,其中又以学生占绝大多数,这地位尊贵的自然也有不少,这群人的力量使得教师的行会在与学生的社团角逐中落于下风,最终仅留有对学生进行考试以及发放资格证书的权力。而处在法国权力中心的巴黎大学内,地位显赫的人更是只多不少,为什么会由教师团体掌控呢?很简单,巴黎大学内的学生多是学童,区别于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几乎都是有身份且足以参政的成年人,这群孩子可能连如何建立社团都懵懵懂懂,更别提争权了。

【巴黎大学】

在这三所大学后,各城市纷纷以其为样品建立了属于诸多大学,而量变引起的质变是中世纪的大学开始有了舒适的场所、特定的教授学科以及稳定的团队。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学校不同,课程的设置也不同,这有点像现在的人教版、沪科版的区别,但是那时候的大学发展更为独立,信息无法流通,直到13世纪,大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逐渐增多,大学课程由教皇敕令或者大学章程固定了下来,具有了高度的统一性。但不管是中世纪大学初期还是中后期,其教授的主要领域却一直是文、法、医、神,其中文学是基础课程,医学、法学和神学则是高级课程,学生只有在文学上获得了学士学位后才能进修高级科目。

【圣多玛斯·阿奎那所著《神学大全》】

不过这并没有持续很久,随着诸多行业的长足发展,大学教授的学科也在不断变化,以跟上时代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如今大学各具特色的局面。

岁月下浮沉的大学

和自治的城市相似的是,大学从一开始就带有自由的因子。在内部学生与教师各自结成社团,共同握有管理学校的权力,学生与老师,各同乡会间无时无刻不在角力,而在外在力量如教皇、国王的压迫下,他们又结成一线,不断调整内部的秩序结构,最终“以规章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了斗争的结果,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治”。大学终于摆脱了教权和王权的控制,成为与教会和世俗政权并驾齐驱的三大势力之一,这也是大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但可惜的是,中世纪大学的后劲不足很快就显露出端倪,不论是规章的制定还是内容的教授,人们都不能再顺应自己的心意。15世纪后,伴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力量愈发加强,稳稳压制着教会与大学,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的贵族化倾向,政府热衷于从大学中选拔官僚,16世纪中叶的牛津、剑桥挤满了想要入仕的上层阶级,以基督教精神维系的欧洲大学共同体也被各个民族国家分割得支离破碎,大学的质量和声誉都严重下滑。

【大学生团体官僚化的讽刺漫画】

幸运的是,任何时代都不乏有识之士。德国的一批人眼见大学的衰退,开始提倡新人文教育思想,并宣扬学术自由,无功利的价值取向。在洪堡的推动下,贯彻这些思想的柏林大学开始耸立在了这片土壤上,其也因此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成为此后各国模仿的对象。蔡元培先生更是效法德意志,在民国初期推行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北京大学焕然一新。

【古朴典雅的北京大学】

中世纪的大学以其宗教性、职业性为主要特征,而现代的大学虽然也与社会接轨,却仍可称之为“象牙塔”,个中原因,则是为了遏制世俗权力对大学的控制,避免大学沦为官僚子弟混资历的场所,以至失去其自由的基因以及对知识的追求的本质,这对一代代人来说,都是一桩幸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