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同体论与生命节律 聂昌硕著《声光交响》5 审美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异性魅力,从性成熟至死,它始终迷人,达尔文称其为“性选择”。“性选择”是繁衍生息的动物本能,是性吸引导致的,有谁解释过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呢? 十九世纪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托·魏宁格在著作《性与性格》中提出“人类雌雄同体”的独特理论。他认为现实中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男性与女性,每人都是雄性和雌性的混合体。一个人的基本性格取决于两者的比例及构成方式。男女间的吸引,在于他们体内雌雄比例是否互补,形象地说,一个具有 3/4 雄性成分的男人,最吸引他的是3/4雌性的女人;一个具有 4/5 雄性的男人,最吸引他的是4/5雌性的女人,其他的比例诸如类推;雌雄各半的男女也互补,同性恋常常在雌雄各半的同性中发生。 奥托·魏宁格 生活中男女相恋大部分符合这个模式。那些一见钟情的男女多数属于互补模式的。我们常看到桀骜不驯的猛男被温柔如水的女人所吸引,而娘娘腔的男人往往爱上豪放的“假小子”,反过来直男与豪女之间容易掐架,不容易结成姻缘。人们经常会议论:“这对男女哪哪都不相配,却相恋成婚了,真是‘王八瞅绿豆对上眼了’”。是什么东西对上眼了呢?是双方的雌雄性比互补的缘故。 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畅销国际,译成数十种语言,被誉为天才之作。其惊世骇俗的见解受到热烈推崇,也同时招来憎恶与咒骂,争议喧嚣百年。这部著作反映了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女人崛起,男人阴性化,同性恋公开等现象引起的价值观动摇及性焦虑问题,确有其历史价值。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在维特根斯坦、弗洛依德、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和波伏娃等人的著作中都能读到魏宁格思想的影子。 这个雌雄同体论使我很惊讶,在艺术创作中经常遇到各种对比关系需要调整;我始终认为这只是视知觉的需求,不想竟然是生理反映。魏格宁的理论旁证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和谐之根,不同事物中相同成分越多越容易和谐;差异成分越少对比越强烈;没有相同成分就不容易共处,比如:色“怯”,是色太纯,形“愣”,是各形都不同,“怯”与“愣”是不同之间少了联系才会感到生硬与不适。相似产生联系,各自的需求恰恰对方可以弥补,由此形成合作互补关系。不是不同都可互补,而是阴缺补阴,阳缺补阳,缺多少补多少,达到阴阳均衡,互补契合。艺术作品中许多问题是过犹不及,对比有强有弱,再强,也要有起码的联系与均衡;再弱,也要能够感到区别与抗衡。 个体阴阳性比越大,人格缺欠越大,异性相吸的需求越强烈。雌雄同体论对弗洛伊德的性动力做出了精彩的诠释(弗洛伊德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奥托·魏宁格1903 年出版《性与性格》)。性动力是个体对缺欠部分的补偿性欲望,是人性的平衡需求!性生活使成人的人格获得完善,老处女与老鳏夫会有怪癖,原因就是阴阳不调! 欧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流行性感一词,性感即性魅力,是最深刻的美感,它不等同美感,并且性感与美感经常不一致。一个相貌平平的人,在恋人面前娇嗔百态,散发出强大的“气场”,笼罩周遭。静态貌美与动态性魅力是无法比拟的,因为性诱惑直入心底深处,给予生理、心理的缺欠补偿。 魏格宁对女性的贬斥与自己的理论相悖,杰出的男性确实多于女性,而成功男人都有异性补偿使之人性完善。异性伴侣为艺术家提供了无穷的性动力,并且将“剩余”的荷尔蒙转移升华为作品。这种事例在正史、轶闻中比比皆是。
看看那幅随手涂鸦的画作,猛然远观竟然是女裸体,作者不会想到自己无意识流露出的补偿性宣泄如此明显!(题款为九十八岁白石,我不敢确认。)齐白石耄耋之年仍性欲旺盛,83岁时喜得贵子,93岁还要娶少女续弦。他见美人便直勾勾盯住看,家人提醒这样不好,老人很生气,说:“她生得好看,我就要看!”他不是文人,没有儒雅,将真性情直白呈现。他虽然画花鸟,其水墨淋漓中蕴涵着女性的柔美,晚年仍保持不衰的创造力。艺术是一种虚幻的假象,作者“明知故犯”,观者甘愿“上当”,“蹊跷”背后双方都是补偿需求。补偿为了平衡,平衡又可称为稳态,是人康与疾,生与死的尺度与界标,失衡即病,稳态瓦解即死亡。只有保持动态稳定人才正常,可见阴阳补偿的重要性。 如今当代艺术中不少作品有失衡的病态反映,它违背艺术的社会基础功能,是需要关注与探讨的。中国传统认为艺术是疗养身心的。药(藥)字是从乐(樂)字加草字头而来,可见一斑。 魏宁格用数理逻辑阐述了阴阳两性高度契合的互补模式,这对艺术作品或绘画用处极大。画面中形色构成中的饱和对比就是高度契合的互补模式,不饱和现象即互补契合度不高。艺术家是用感觉完成作品,如果感到不适,是艺术作品内结构失衡了。疯疯癫癫的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在努力追逐色彩中的逻辑。逻辑一词初听很突兀,再思,梵高已经彻悟阴阳互补模式了,他在寻求色调中的平衡与呼应,色调中的冷暖、深浅、艳灰构成中确有类似逻辑演绎的互补关系,不懂互补他不可能画出如此饱和绝妙的色调。 阴阳互补是构成和谐的基本原理。绘画中的深浅、冷暖、纯度、大小、虚实、刚柔、有无、疏密等所有要素都是对立的,又都是性比互补的关系。 性比互补是个重要概念,以色调为例:各个颜色的含灰度产生性比互补,性比互补可分为强对比、弱对比与强弱对比三类,不同的性比互补各自有内在的逻辑,其后各章节中会有专门论述。 艺术家的创造都会深刻调动体内的雌雄激素,以一种主,一种为辅,用阴阳互补契合的方式创作。杰出的男性艺术家在个性风格中会有倾向性:或以雄性为主,自我表达,或以补偿为主,欲望表达;女性艺术家反之。这两种方式是不同的,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多数画家在两者之间摇摆。 绘画大师喜欢画女性,特别喜欢画女裸体,从拉斐尔、布格罗、安格尔,到马奈、高庚、莫利迪阿尼、佐恩、马约尔、马蒂斯、克里姆特、席勒等等,他们将补偿需求用情于笔下的女性中,这些女性都是自己的理想情人,由此作品感人至深。有成就的女画家的作品中都有男性粗放刚毅的气质,其中珂勒惠支最为鲜明,她将对补偿需求表达在作品中。这类都属补偿性宣泄。 莫利迪阿尼 雷诺阿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是雄性自我表达的典型,他是塑造男性形象达到“巅峰”的艺术家;梵高、塞尚、克里、毕加索、等人也有此类作品存世。不少女画家沉浸在自我表达中,阴柔过度,阳刚不足,阴阳失衡,使之出类拔萃者少。 塞尚画男性很优秀 塞尚画女性被嘲弄为木头人 塞尚画女裸体一点感觉都没有,与下面马奈的作品比较差别显著。 艺术家创作需要主观放大信息,夸张感受成炽烈的情感,再将炽烈的情感注入形象,传达给观众。不放大信息,夸张感受当不了艺术家。放大与夸张都需要发掘自我,发掘什么呢?发掘内在的性需求,发掘阳刚或者阴柔,发掘互补契合能力。艺术创造经常会“结壳”,结壳多数是技巧性的,一时找不到新的表现手段,这可以在放纵挥毫中捕捉偶得与灵感,求其解壳;另一种是生理性的,经常视为个性大限,难于突破。突破的可能性在于寻求自身缺欠补偿,过于阳刚就需要发掘内在的雌性激素,过于阴柔就需要激发雄性激素,风格可以选择,或将阳刚推向极端,如米开朗基罗或小弗洛伊德;或向阴柔探究,向雷诺阿靠拢,不论如何极端都需阴阳互补,只有互补达到饱和时才会突破生理大限,解壳,获得新生。 艺术家创作需要激情澎湃,欣赏者也需要激情澎湃,一个冷漠的人,面对再高级的艺术品无动于衷,怎么欣赏呢?欣赏者也需要主动配合。审美水平高的人心态积极,会将感受放大,激发情感,情感再放大感受,使情感进一步亢奋,由此审美进入递增循环,经常会惊呼太美,醉了,有时醉得不轻!醉与非醉在于能否调动性动力,在冲突中缠缚,在相吸中互补,获得满足。 好的艺术品是阴阳互补的“良药”,它能帮助欣赏者调节身心。真正有过审美深刻体悟的人都会有随节律荡漾的经历,使欣赏进入生理深层扰动。 聂昌硕 2019年7月22日 |
|
来自: 聂昌硕 > 《文集(5)声光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