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三阴三阳思维的形成

 昵称48229565 2019-07-29

张其成国学基金

国学改善生活

阴阳一词由来已久,早在 殷商甲骨文中就有“阴”和“阳”的记载,此后《尚书》《易经》《山海经》《诗经》《周礼》《左传》《国语》中都有“阴阳”的论述。“阴阳”以阴爻(- -)、阳爻(—)的符号表达出现于西周早期的《易经》中。

“阴阳”哲学概念则在西周末年正式出现,《国语·周语上》里有记载,当时“阴阳”被用来解释一些奇异现象和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到了春秋末期,道家创始人老子对前代的阴阳思想做了发展,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都以“阴阳”说明万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由此可见,“阴阳”在文献中存有记载并与易学、黄老之学关联密切。

目前国内对“三阴三阳”来源的探讨主要有古代哲学思维结果说、《周易》来源说、天文学起源说等,但是都忽视了“阴阳”文献脉络演化梳理的研究。

本文按《易经》《道德经》《黄帝四经》《易传》成书先后探讨“三阴三阳”思维至《黄帝内经》的发生过程,首次探讨黄学代表作《黄帝四经》对“三阴三阳”思维形成的重要影响。

《黄帝四经》的出土为先秦汉初黄老学派的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当代学者陈鼓应指出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如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维方式及天地人一体观),《易传》受到黄老道家的影响重大,而《系辞传》之抄录《黄帝四经》中的文句,尤足为证。由此可见,《黄帝四经》与《易传》学术思想存在密切关联。

《易经》阴阳爻符

此《易经》指现代通行《周易》的经文部分,即孔子“读《易》而韦编三绝”之《易》。《易经》经文从表面上看是一本占卜书,从本质上看则是一本通过占卜来探索宇宙变化规律的书。

《易经》六十四卦是八卦两两相配而成,八卦由三根爻由下而上叠合,故而六十四卦中每卦就有六根爻。《易传·系辞传下》曰:“爻者言乎变者也”。三国时期虞翻注:“动,发也,谓三才为六画,则发挥刚柔而生爻也”。

虽然全文仅在《易经·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中提及“阴”字,此“阴”指山的背面。《易经》全文未见“阳”字,但是以阴爻(- -)、阳爻(—)构成的符号系统充分展现了阴阳“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

《道德经》三生万物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精粹,展现了老子以“道”为本体的智慧之学。其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是《道德经》对“阴阳”的精彩论述,是对自然演化的生动描绘,体现“道”的生生之学。一为气,二为阴阳,三为“交合”,而生万物,即把阴阳理解为男女,男女交合才能繁衍,才能生生不息。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则是对“三生万物”的最佳诠释。《说文解字·水部》:“冲,涌摇也”。万物都负抱阴阳二气,阴阳二气激荡交合而成“和气”,故生万物。从一元气,到阴、阳二气,再到“二气交合”而生“和气”,初具“一分为三”的思维意识。

《黄帝四经》六分思想

《黄帝四经》为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老子》乙本帛书卷前的4篇古佚书。经近人唐兰先生考证为《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四经》,即“黄老之学”中“黄学”的代表作,为战国中期作品,全书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个部分。

《黄帝四经》对阴阳已有较多论述,如《十六经·观》:“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论述天地混沌之时,阴气阳气未分,则无明暗昼夜。阴气阳气聚散不定,一切事物就无法命名。现在天地已分,阴阳既别,离析为春、夏、秋、冬。此中蕴含一阴一阳以及“阴阳-四时”二阴二阳的思维萌芽。而《经法·六分》中的论述则与“三阴三阳”思维形成关系密切。

《经法·六分》主要讲述“王天下”之道,分别论述“六逆”和“六顺”,曰:“六顺、六逆乃存亡兴坏之分也。主上者执六分以生杀,以赏罚,以必伐”,表达了“一分为六”的观点,直接影响了阴阳的六分。又曰:“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人焉,有地焉,三者参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体现了天、地、人三才学说思想,这与《易传》三才学说一脉相承,体现了“一分为三”的思维过程。

《易传》阴阳学说

如果说《易经》的卦爻名和卦爻辞是对六十四卦的初次系统解读,那么《易传》则是第二次全方位的解读。

《易传》主要通过爻位法、取象法和取义法解读《易经》,在解经过程中“阴阳思想”逐步上升到哲学本体论层面,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内核的中国哲学文化思维,对中华传统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易传》阴阳学说的高度发展,成为当代学者“三阴三阳《周易》来源说”的重要根据。

一阴一阳

《易传·系辞传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即《易传》阴阳学说的核心命题,明确指出了“一阴一阳”的哲学属性。

一阴一阳可看作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任何事物均可分为一阴一阳,这一观点不是《易传》的原创,如《易经》中已有“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道德经》更明确阐述“道生一,一生二”的思想。所以说《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提出应当是在继承先秦各家思想的基础上提炼并表述出来的,由此成为了后来阴阳学说发展的重要依据。

六子卦

《易传·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坤为父母而生六子,震巽得长男、女,坎离得中男、女,艮兑得少男、女。三男三女,有长、中、少的位列,这与《黄帝四经》的六分思想存在一定的吻合。

三才学说

《易传·系辞传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天道、地道、人道,兼和天地人三才,两两相重,三二为六,即为三材之道,这是《易经》所蕴藏至广至大,无所不备之道。

这里体现了“二、三、六”的演化过程,且是一个相合的过程,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六”思维的反向演化。

《易传·说卦传》又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立天曰阴、阳,立地曰柔、刚,立人曰仁、义。

作《易经》的人统合了天、地、人三才,并且每两个卦象重,二三得六,这样《周易》的卦体就必须是六画,才成为一卦,卦中六画分阴位阳位,运用交错重叠的柔爻与刚爻来布居,所以《周易》的卦体必须具备六位才蔚然成章。

四象阴阳

《易传·系辞传上》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为混沌元气,而生两仪,即一分为二,两仪即阴仪和阳仪。

两仪生四象,即阴阳的再分,如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再分则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冬再分则秋为少阴,冬为太阴(亦有秋为太阴,冬为少阴的分类)。

四象生八卦,则阴阳的进一步划分。不过体现的均为“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及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讨论

中医“三阴三阳”的提出最早可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医学帛书《阴阳脉死候》《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

《阴阳脉死候》曰:“凡三阳,天气也,其病唯折骨裂肤一死。凡三阴,地气也,死脉也,其病而乱,则不过十日而死”。这里认为“三阳”为天气,“三阴”为地气。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则出现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名的经脉。

至《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已经构建,并以“气”的多少作为三阴三阳的划分标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中医思想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的成书及其医学思想的形成必定受到先秦时期各家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因而其理论的发生也一定有据可循,有理可参。故而本文从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易传》及先秦主要学派黄老之学的代表著作《道德经》《黄帝四经》等文献脉络中梳理中医三阴三阳思维发生过程。

认为《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的形成应当受到《易经》《道德经》《黄帝四经》《易传》中“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六”及“三才学说”等的影响,其中《黄帝四经》“六分思想”是三阴三阳思维形成的关键点。

从先秦文献脉络中探讨中医“三阴三阳”思维的发生过程,也为《黄帝内经》理论框架的思想文化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