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无秘密(九)——太极拳论中的“明珠”(转帖) 太极拳无秘密从一、三、五、七到二、四、六、八一篇篇写出来,今天累积到了太极拳无秘密(九),佛教里有”九九归一、终成正果“的说法,此前絮絮叨叨了八篇,到这一篇,可以做个小结。 我喜欢“九九归一”的说法,它符合我们对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一是”归根到底“做个了断;另一个是言归正传,继往开来。拳术、功夫、战事、民族、人物、朝代,有聊的话题很多,不止局限于太极拳。学无止境,生活乐趣也在于此。 01太极拳的“最小单元”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主旨在于论述阐明太极拳的“一贯之理”。先师写的是“论”,论述、议论,主张落地最后成了“理”的面孔,而我们最想从先师的太极拳论中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操练太极拳。 当读先师的拳论时,是被先师一把拉地坐下来,听他讲说太极拳的道理,把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 。 此文读完的好处就是让你迅速变成“知道分子”,知道祖先的太极拳神乎其神、所向无敌,内心充满对太极拳的向往。然而终究是“坐而论道”,你想从中收获如何具体行动,则依旧是身心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 像我这样坚定的实践派,行动的愿望迫切又强烈,很多朋友如此说:“先师说的理论很对,就是不知如何去练。我则努力尝试着在先师的拳论与现实之间搭起贯通的桥梁。我把先师拳论中的“阳”换成太极拳的攻击——“粘打”;“阴”换成太极拳的防守——“走化”,因为所有拳术都可概括为攻、防二事,没有超出其外的,用这样的方法,整个拳论就清澈起来,从拳论中能看清楚先师具体的行为指南。对太极拳的希望和信心继而转化成坚实的脚步,明白只要努力向前迈进,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比如拳论前两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我的解释是:太极拳与人交手时,要“粘打”还是“走化”,不动时含而不露,行动时攻、防清晰明确。(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顾留馨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详解,这句话变成引经据典对太极、阴阳的出处的说明,说法没有什么操作性。我采用把理论与现实场景对应起来的方法理解先师的拳论。当然,现实场景是我读此文时主观做的合理假设,因为先师的拳论中是隐含着一个对手,如:对方动急我则急应,对方动缓我则缓随。太极拳论实则描述的是和对手之间如何互动,在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中只有他自己如何演练,这与修道之人的身份相符合。) 如果我们继续审视先师所说的“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的“一贯之理”,就得到一个重大收获,收获太极拳特定的行为模式。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敌方出手或是回勾,我紧随其在空间移动,不承受加在我手上(身上)的力(“不顶不丢”)。对方出手或快、或慢,我与其保持速度同步,缓冲或滞涩其速度(粘黏连随)。先转化解决对方的力量与速度优势,接着以不脱离的形式打对方(粘打)。 王宗岳先师说:不论情况怎样纷繁复杂,在一个圈中完成“走化”、“粘打”的模式,是全天候、全时空的、确定不变的模式。 拳术的攻、防功能在一个圈里,可以说它是太极拳功能的“最小单元”。 说它是功能的“最小单元”,一是说对它不能进行更小的分割。再分割会破坏它功能的“完整性”,攻、防一体若被分离,就会失去功能合并的优势,它就不是太极拳(参见太极拳无秘密(一)——“圈”为什么重要)。就如生命离不开水,“水分子”是水的最小单元,它具备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若对“水分子”继续分割,得到的H2和O,与水虽然相关,却和水是不同的东西。 破裂太极拳“最小单元”功能的“完整性”,把“走化”与“粘打”分家,则和外家拳的攻与防一样,落到凭借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的层面,它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功能的“最小单元”,是太极拳区别于外家拳的显著标志。 现实的汪洋大海浩瀚无边,无论怎样波澜壮阔,皆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水善处下成汪洋,汪洋是水的无数最小单元“水分子”聚合而成。太极拳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外部状况,以环环相扣、势势相连应对——用无数太极拳的“最小单元”聚合应对。王宗岳先师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从头至尾没有别的——唯一担当的是太极拳功能的“最小单元”。 02“最小单元”的操作事项 王宗岳先师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把握并实践太极拳的“一贯之理”——也就是功能的“最小单元”, 太极拳的未来会无限光明,能达到出神入化、唯我独尊的英雄的境地。 不过在操作“最小单元”时,它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圈”必须顺随流畅。一旦“圈”滞涩磕绊就犯了“双重之病”(见太极拳无秘密(八)),形式上不能连续不断,原本一体的“走化”和“粘打”就有间隔,攻防转化用时就长,违背太极拳运动取圈的初衷。(参见太极拳无秘密(一)——“圈”为什么重要)。结果是“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 所以“最小单元”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是:外在表现形式的圈必须保持“连续性”。 “最小单元”就像蚌中凝结的珍珠,内部密实完备,外部圆润光滑。由内而外,有一点点瑕疵,太极拳就不再纯粹。先师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实在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 03“珠胎”已结的赵堡太极拳 从达摩祖师至六祖慧能,经过六代祖师努力,禅宗才实现本土化。 从张三丰祖师,到王宗岳先师,再历数代赵堡拳宗师,借用明代理学家、易学家来知德太极气象图式来说明赵堡太极拳理念。赵堡太极拳自此确定不同于其他流派太极拳的图式标识。 2016年的8月2号是师父78周岁生日,在餐厅众师兄弟向师父一一祝寿。 饭前我和一位年龄比我大许多,入门没几年的老哥哥聊天,他感慨自己在暮年遇见师父。羡慕我们兄弟三人与师父彼此都是在最好的年龄段相遇。师父那时精力充沛,我们正值大好年华,“张氏三兄弟”被师兄弟们叫出来也格外响亮。回顾以往,席间再次跪地磕头感谢师父,师父、师母早已唏嘘不已。 饭后师父叮咛我说:“下午去陪陪外地来的师兄弟吧!晚上还需帮我处理一些事情。”此次过生日已经非同以往,师父年轻时落下铅中毒的职业病,到老年时症状凸显出来,与大家合影时已经有些失禁。 晚上在师父家里,聊着聊着师父渐渐悲伤起来,让我找出几位师兄弟的拜师贴,神情黯然,示意我把它们都烧掉,此前想与几位徒弟和解的努力终归于徒劳。 师父说:“唉,老辈的东西要好好守护啊,没有你师爷(郑悟清)的守护,道家门内已经失传的56字养生秘字释义就不会再现世间!那东西太珍贵了!全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为啥要亲自写序?亲自监制刻碑?还专门建碑廊保护?只要楼观台不倒,你师爷守护的功德就永存世间!“ “烧了吧,烧了心里干净。” 师父说:“先辈传下的东西不能随便改。2004年我出的书,封面印着太极图,每一页的角上都印上赵堡拳的图。这套拳、图与功法少一个都不行!” 师父说的赵堡拳的图——来知德的太极气象图,是落实到实处的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中的功能“最小单元”的图式表达。圈中阴、阳用“6”与“9”两个“背丝扣”重合表示,另有贯穿阴、阳的“捷取”。“走化”与“粘打”隐含在“背丝扣”下,完成一个“背丝扣”也就一气完成“走化“与”粘打”。 赵堡拳取来知德的太极气象图为标识,来知德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像者也。"图式标识的改变,则体现出将太极思想从抽象的、动态的、不确定的,转变成现实中具体的、确定的、可操作的手段。它是赵堡太极拳世代守护的一颗明珠,只是时下慧眼识珠的不多。 我恳请师父:“别烧吧!师徒毕竟一场,让我暂时保管吧!” 这一烧,师徒缘分此生终将净尽。 师父:“唉······”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尽尘光生,照破山河万物。” 04太极拳“最小单元”另外一番意义 有太极拳“最小单元”的认识,至于练八法劲、运腰胯以及松活弹抖等等标新立异,假如没有整合进“最小单元”,从“走化”与“粘打”中体现出来,可以说它们和太极拳相关,但永远称不上是太极拳。食材准备地再丰富、再地道,没有经过最后的烹饪,它就称不上是一道菜,都没端上台面,评价它的好坏纯粹是子虚乌有。认识不到这一点,练也是痴练,不知道前行的方向,一辈子也沾不上太极拳的边。 虽是交流,也就是蜻蜓点水一般泛泛说说,我还是有言语过重的担忧。愿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启示,真心祝你安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