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看吴用这句话就明白,为何梁山接受招安,已算是最好的下场了

 昵称65561274 2019-07-30

看过《水浒传》的人,大概很多都很讨厌宋江,认为宋江虚情假意,是个自私的小人。在好汉们都反对招安的情况下,宋江却依然铁了心接受招安,而且在招安过程中,宋江的奴颜婢膝、阿谀奉承更是让人心生恨意,最终梁山成了朝廷的爪牙,征方腊一役,导致大部分的梁山好汉战死,也有的被朝廷害死,一场轰轰烈烈的好汉聚义落得如此下场。

梁山好汉为什么非要走招安的道路呢?在八百里水泊梁山,每天痛快的喝酒吃肉,潇洒的度过一生,不是很快乐吗?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去考虑当时的环境,不可否认,宋江的做法是正确的,梁山好汉们接受招安也许是一条更好、或者是唯一的道路,因为梁山的弱点实在是太致命。单机游戏

第一、梁山的家底有限。梁山早期也算是衣食无忧,有大财主柴进、李应、卢俊义等人的家财支撑,再加上平时的掠夺,因此梁山并不缺钱粮,众位好汉都能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银。但是这只是暂时的,梁山之上不仅仅有108好汉,更多的是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喽啰兵士,这么多人需要人吃马喂,粮食哪里来?

确实,打下祝家庄得了不少粮食金银,打曾头市也得了不少,高唐州得了很多,可这些能吃多久?梁山就那么点地盘,发展空间有限,最多打点鱼种点农产品,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吃完用完了,就只能出去抢,但是梁山立的是“替天行道”的大旗,百姓是不能抢的,那就只能攻击附近的州府,没人招惹你,你平白无故去打人家,这不是四处树敌吗?就算不被群起而攻之,来个坚壁清野梁山也受不了。

第二、梁山内部不和。原本梁山就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也谈不上绝对团结。原朝廷将领没人愿意留在梁山,个个都盼着早点回去,所以这些人巴不得诏安。鲁智深、武松、阮氏兄弟等等都认为朝廷已经腐败透顶,不值得效力,坚决反对招安。剩下的大都是墙头草,听领导号令,自己无主见,留在梁山有酒有肉,诏安说不定也能做个小官,当时候光宗耀祖,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非常不稳定因素,偏偏这些人又都是梁山战力的顶尖代表,宋江对这些人是既拉拢又防备,心累不已。好汉们都性格都很要强,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也不一样。随着大家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久,内部矛盾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并且加剧,很可能在被朝廷军队镇压之前就已经消散。

第三、梁山的本质。所谓的好汉聚义,说到底不过是土匪占山为王的故事。至于“替天行道”,本就是个别人的愿望,比如鲁智深、武松,而像林冲、朱仝这样的,纯属是被逼无奈,躲在梁山只是为了逼祸,而像好色成性的王瑛、动不动就不分黑白劈人的李逵,根本就没有什么是非观念,从这一点来看,梁山本就是个土匪窝,只是多了几分义气。

梁山打祝家庄、高唐州、青州城、曾头市和大名府,都是打完就跑,顺带抢点东西回山寨,这些人明显毫无目标,只是爽一把的理想。一群流寇能改朝换代、还天下太平吗?大概宋江也是看清楚了这点,才憋着劲儿地要招安,好歹死也能留个好名声,不然混几年之后,还不知道会死到谁的手里!

第四、梁山拖不起。梁山这些好汉也是人,无论是他们多能征善战,勇猛无敌,也是个会生老病死的“人”,而且梁山好汉们几乎个个都是不近女色的人,能结婚成家的人占少数,大部分是单身汉,这就产生一个人员的问题,梁山的事业要发展,就必须有人支持,如果都没有子嗣,那么梁山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一定是老龄化山寨,到时候还省的朝廷打了。

梁山好汉的人员是在减少,而大宋朝的人员是在增多。宋徽宗手下从来不会缺少人手,比如童贯、高俅等人,总会有人替代他们。宋朝这边的大将和士兵都是随时可以招募的,而梁山就那么点资源,绝对对抗不了朝廷。

接到朝廷招安意图后,宋江曾问军师吴用,假如不接受朝廷旨意,梁山后果会是什么样?吴用思索了一下回到道:只能被灭。宋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就算梁山规模越来越大,也只不过是多了点向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而已,但是有时候资本就是负担,早一天加入朝廷,就早一天解脱,因为梁山根本就没有未来。

(参考资料:《水浒传》)

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一下关注!如有错误,还请指正!欢迎大家留言互动,我在评论区等着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