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布泊里的水,地磁台网的星——纪念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宗器先生

 风吟楼 2019-07-30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凡有所成者,必克常人不能受之苦。中国近代地磁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始人之一的陈宗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卓绝之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说:陈宗器先生是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对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先生之德风,值得吾辈传承与纪念。

1
不羁年少  建设家乡

1898年7月27日,陈宗器先生出生在浙江新昌县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他生性活泼、机敏。二十一岁那年,一个本家亲戚要东渡日本留洋,青年陈宗器决心跟去闯荡。他不满足小山城狭窄的天地,更不愿照父亲的意愿去做家族钱庄的小阔老。为此,陈宗器绝食三天,父亲被迫同意。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执着和迷恋,陈宗器毫不犹豫地踏上了离乡之路赴日本留学。由于水土不服,在日本就读了一年。1920年,他回国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该校工科并入东南大学)。同一宿舍的好朋友朱福忻先生在九十高龄时曾回忆说:陈宗器的手非常快,他的课堂笔记记得最全,我们全都借他的笔记抄;他的年龄较我们稍长,因此我们经常开玩笑叫他“老头”。

新昌中学纪念创校第二任校长陈宗器先生雕像

先生素来热心公益事业,不计较金钱。从东南大学毕业后,陈宗器应聘到奉天庄河师范教书。但当他得知家乡要开办第一所中学——新昌中学,并希望他任校长时,他毅然放弃了月薪一百二十元的优厚待遇,回到新昌,月薪只有二十五元。一个资金短缺、白手起家的学校,开办初期之艰难可想而知。陈宗器先生却不负众望,从选址开始到购置仪器,亲力亲为。没钱买仪器,他自己出钱去买;没有水井,他自己出钱去打;连自己的自行车也拿出来给大家用。教学上也身兼多职,一个人既教英语又教物理,既教数学又教语文。

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含辛茹苦的到处奔波,筹措经费、招聘人才,使学校教学质量日见提高。可是国民党县党部一再要安插自己无能之辈的亲友,经费又不断克扣,他秉公力争,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胳膊究竟扭不过大腿。1928年终于被迫辞去校长职务,去北平清华大学工程系任教。

2
锻造与修炼——罗布泊的开荒者

罗布泊内,人们捕到大头鱼(陈宗器 拍摄)

1931年,罗布泊的位置与形状第一次被一个人精确测定并绘制出实测地图,他就是——陈宗器。60年后,美国科学家通过卫星测得的有关图像,与当时陈宗器所绘完全一致。是他用照片告诉我们,在这块如今已经干涸的“死亡之地”罗布泊,曾经有两个船工站在齐膝深的水里,手里托着肥美的大鱼。

 翻开过去的篇章 

故事从1929年说起,当时先生正当而立之年,进入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他的第一件任务便是参加中国西北考察团,主要担任天文和地形测量工作。

1930 年陈宗器(右 1)由中研院物理所派出参加西北科考,图为出发时合影

罗布泊内陈宗器先生的纪念碑

西北荒原,大概是除两极之外世界上最荒凉之区域了,科学考察真可谓千难万阻,从陈宗器先生留下的书信中可见一斑:“除风雪外最难堪的是沙风,当面吹来如刀割般,虽满身积垢,无水,风停也不能洗澡。冬季常隔日洗一次面,二三星期才刷一次牙……”

由于无法保护牙齿,后来陈宗器先生牙齿全脱落,只有装上一口假牙。

野外午餐 (从左至右)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陈宗器,龚继承

 “余等在此中旅行四月不足二天,并未遇见一人,尽是戈壁,水草极少,有时行二百里尚不见水草,既多带水也只能供吃喝,禁止洗涤,牲口有时干渴三、四日,骆驼尚可,马便耐不住,死了……”。西北冬日气候严寒:“北京大雪不过二、三尺,蒙古雪深一丈并非奇事。”他在家信中写道,“去冬冻伤皮肤,今年三四月治愈,……各色墨水(图用)都已冻破,高价不能得,只得买颜料自配,见水即糊……”。他担任的天文测量工作,常要夜间露天工作,“最近四个晚上,每晚在星光下消磨过,夜间天气已严寒,只有‘断指裂肤’可形容得……”

1933 年陈宗器参加西北考察在温音乌苏做测量

食不果腹,饥寒露宿,除了险恶的自然环境,还多次遇到土匪、叛军的惊扰。在1932年8月11日的信中他写到:兵灾匪祸是考察中常有的阻碍,我们已不知担过几次险,幸而至今未蒙受重大损失。

西北考察团成员与民国新疆督军杨增新(前排白胡老者)合影

尽管极度艰苦,他始终以事业为重,以苦为乐,严格要求自己。他在信中写道:“我不能叫苦,不能偷懒,这是我的责任……”。在这五年的考察期间,父母双双长逝,他虽深感内疚,但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坚忍地将悲痛压在心底。他痛苦地说:“断指裂肤,可以忍受,不能亲视含殓,又如何能抑制如此哀痛!”

━ ━ ━ ━ ━

瑞典队员,探险家斯文·赫定高度评价先生是“难不倒的人”,“我从来没有要求他这样做。 让任何人在最热的两个月里(四十一摄氏度),在这牛虻与蚊虫密集的地方,冒着得日晒病的危险,去做那些即使在较凉快的季节也相当费力的工作,真是太残酷了。

斯文·赫定(左)与陈宗器(右)

血气方刚的青年学者陈宗器,在漫长的考察生涯中,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考察任务,还将自己锤炼得更加坚韧。对待所有的困难,陈宗器都显得达观、坦然。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初来时,背酸腰疼,无以卒罗,而今已锻炼好了,满身长起了筋肉,已完全换了一个人。沿途迷道迟归是寻常事,远远见到山峰上灯号或听到枪声,在黑夜中再走一二十里,并无任何困难。如果我找不到住处,即使在外边挨饿,也并不稀罕!我自信较前而耐得劳苦多了! 

此时的陈宗器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一个自觉献身科学的真正成熟的学者了。

1933年,陈宗器第一次考察归来时年35岁

从1929年夏到1934年夏整整五年的时间里,陈宗器先生连续两次走遍了内蒙、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新疆等沙海连天,荒无人烟,极为艰苦的地区,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考察任务,开辟了我国西北荒原的地球科学事业。五年的辛勤劳动,在未开发的西北荒原取得了一批价值深重的地球科学资料,测出了许多湖泊、河流的准确位置,发现了移动的湖泊,写出了《罗布淖尔和罗布荒原》、《西北之地理环境与科学考察》、《绥新勘路报告》等三篇论文和专著,分别公开发表于1935年和1936年。

1933年的12月中旬,陈宗器先生(右)在绥远乌尼乌苏考察

3
中国地磁学第一人  建院建所之先驱

 然而,先生最为显著的贡献还不在于西北科考的成就。作为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先生是中国地磁学的一代宗师当之无愧。


1935年,他回到物理研究所,在南京紫金山地磁观象台开创了我国地磁测量工作。从1936年3月开始,他带领陈志强等在我国东南沿海(从上海到广州共8地)进行地磁测量,测点16处,这是中国人自己进行地磁测量的创举。 

1936年,斯文·赫定博士资助先生赴德留学,其勤奋刻苦深得导师巴特(Bastels)教授的欣赏与挽留,由于对希特勒法西斯极为憎恨,先生毅然离开德国,进入伦敦帝国学院学习地球物理探矿。一年结业后,爱国心切的他想到祖国的半壁河山受到日寇的蹂躏,便于1940年4月决然踏上归途。

1941年,他负责在桂林筹建雁山地磁台。1941年9月21日全食,陈先生等前往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进行3个月的观测。这是我国首次日全食的地磁观测。

1947年,物理研究所的地磁部分于正式并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至南京北极阁。当时,为了加强地球物理科学的学术交流,陈宗器同翁文波、顾功叙等积极筹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当年8月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式成立。

━ ━ ━ ━ ━

解放后的科研机构百废待兴,先生一心为公、顾全大局、不拘泥于个人学术专业,听从安排,做了大量科研组织管理工作。


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原中央研究院下属各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

1950年4月,由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震部分和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勘探部分合并,成立了地球物理研究所,所址仍在南京北极阁,先生被任命为副所长,并且担任地磁研究室主任。身兼多职,先生身负重任,为开拓和发展我国地磁研究事业煞费苦心。

1952年9月,先生又主持了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的基本建设和北郊祁家豁子地区(地球物理研究所现今所在)的建设规划工作。

南京北极阁旧貌

为了建设起我国的地磁学研究,先生亲自组织了并委派陈志强具体主持筹建北京(白家疃)、广州、兰州、拉萨、武汉等地磁台。至1958年已初步建成全国地磁基本台网。这些台在我国地磁研究中起了骨干作用。在国际上也受到高度评价。1985年获得“国际地球百年观测纪念”金奖一枚(上海佘山)、银奖七枚(北京白家疃、拉萨、广州、兰州、武汉、长春、乌鲁木齐)这八个台的获奖也是对陈先生开创的地磁观测事业的充分肯定。

北京白家疃地磁台

为了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急需,先生与刘庆龄等编制出《中国地磁图(1950.0)》。为了开展与地磁学相关的学科,他主持筹建佘山和廊坊两个电离层观测站,与邮电科学院、武汉大学合作开展电离层的观测研究;他还在北京白家疃建成了宇宙线观测站。

不论在战乱中还是抗日胜利后,先生总是把握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进行前无古人的地磁测量。尽量多掌握资料,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积累更多的科学数据。默默为后世筑基的大师风范,令人十分感佩。

4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在先生几十年的科研生涯里,历经艰险无数,他一直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事必躬亲、无丝毫懈怠。直到60岁,终于积劳成疾。1958年先生诊断出胃癌,12月动手术,养病不到半年,又马不停蹄地忙起来。1960年3月4日终于沉疴不治,一代宗师就这样倒下了,年仅62岁。就在先生去世前三天得知被批准转为中共党员时,他还兴奋地说:“我要成为一个正式共产党员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只可惜不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我死后把我的躯体献给祖国的医疗事业,希望能为攻克癌症提供微薄的作用……” 

━ ━ ━ ━ ━

先生的一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宗器先生堪称民族科学事业的守护者和新中国科学基础的建设者。先生之死实重于泰山也!

参考:

[1] 陈洪鹗,中国地磁科学的开创者——陈宗器,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2] 黄志益,陈宗器:楼兰考古拓荒者,名人传记, 2011(3):23-25

[3] 陈雅丹,怀念我的父亲——新昌中学第二任校长陈宗器,博客文章

[4] 《中国地磁学一代宗师——陈宗器》,科学智慧火花网:科学家故事专栏

[5] 陈英方,行走在天地间 风范永存,国际地震动态,2009(3):45-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