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 | 游三国遗址——白马关

 成平 2019-07-30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的,《三国演义》应该说很多人都了解一二,德阳境内有几处与三国历史相关的地方。位于罗江境内的白马关,是古代由陕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成都平原的屏障,这里是一处著名的古战场。据说也是全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三国蜀汉遗迹,已有1790年历史,此处的庞统祠,是唯一纪念庞统的专祠。那里有换马沟,落凤坡,点将台,还有一个水龙洞可以玩。

以前读书时,曾和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到过白马关,那时的祠、墓周围松柏千株,郁郁葱葱。祠内天井有大柏两株,相传是张飞所栽。正门、侧门皆刻有楹联匾对,其一是:“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正殿背后的石壁上,刻有晋代陈寿撰的庞靖侯传。二马亭分建于两侧,一曰白马亭,一曰胭脂亭,二亭象征刘备、庞统换马之事。那时就记得这换马的故事了,呵呵~~~~~

今天正好几个好朋友相聚,我提议去白马关看看,大家也都赞同,便驱车前往。

路是比原来修得好多了,宽敞的水泥路沿山而行,我是已找不到原来骑车的路了。走走问问,终于看到了“白马关”三个大字。

继续前行,在离关不远的地方有一高台,便是点将台。

拾阶而上,荒草萋萋,曾经的铁马金戈,已在岁月的长河里远去。

几分钟车程,白马关城楼便在眼前,高高的关门、古老的石板路、苍劲的青松,颇有威严与气势。

据说关楼上“白马关”的关名,是宋朝大文豪、眉山先贤苏轼的墨宝。

登上城楼,阳光下旌旗飘飘,对面的挂镜台掩映在绿树间,挂镜台外,就是古驿道了。

城楼前面残存的石柱和对面的挂镜台有点历史,看着这些,“逝去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雷鸣”仿佛又回到眼前,白马关一战,让刘备失庞统。刘备悲痛万分,追赐他为关内侯,谥曰靖侯,亲自为其挑选了一个可俯北看南的风水宝地,安葬庞统于鹿头山。

三国时据说流传一句话:“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看来是造物主忌才,不让龙凤同归一主。

顺着驿道往山里走,便是庞统祠了。

庞统祠修的挺古朴,门前的两个石狮子很具风采,活泼生动,一副石牌坊的残件述说着岁月不饶人。

陆游曾在[鹿头山过庞士元墓]中写道:

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现如今,苍藓依旧,断碑尤在,不过历史也只能是历史了。

祠周围古柏掩映,祠内有两株高大的古柏,挺拔遒劲,传说是张飞为悼念庞统而种的,取名张飞柏,又因其树冠一棵似龙,一棵似凤,所以又叫龙凤柏,可惜无人指点,搞不清哪株为龙哪株为凤。这两株古柏,已一千七百余年的树龄了。不过进去看时才发现它们似乎已失去了生命,靠着钢筋架支撑着。

祠里面供了凤雏卧龙的雕像,庞统在口吐莲花诸葛在洗耳恭听,俗语:“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不知道是不是雕塑者要传达的寓意?两廊的楹联诉说着对庞统的惋惜,毕竟他36岁英年早逝也是可惜了英才。不过真的能“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么?我看也是未可知地。

栖凤殿里,供奉着庞统的灵位

殿前有不少对联,其中有一联: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身。真正的儒士,并不是只希望自己所写的文章能名传一世,真正的大丈夫应当英勇作战,献身疆场。这气势如虹的对句,是否也是颂扬了庞统这个军师才是我们应该效法的真正英雄。

据说庞统很丑的,不过看这塑像倒有一股英气。据说,凤雏与卧龙,得一人可得天下。卧龙先生是政坛上不倒的长青树,而凤雏,他不仅才华横溢,性格上更直率、豪爽一些,是位性情中人了。据说曾流传有童谣云:“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从这凤字上,你是否也感受到庞士元那飘逸率真的性格。

祠里还新塑了不少像,以展现那段历史。

说唱俑传唱着这千年的故事

几重殿后,便是庞士元的墓,大墓的墓顶是石雕镂空的,下压八角凤尾,总体象一顶巨大的将军盔。这里的香火不错,有不少人在此敬香,也有不少人围着坟茔转圈,据说这样能保佑家人无病无痛。

墓前左右各一亭,内有胭脂、的卢两马的塑像

祠附近有“碑廊”龙飞凤舞着一些“书法名人”的墨宝,均为知名人士、书法家的手笔。从碑廊向山坡走去,可见一亭——凤岭,或许庞统曾在此处歇息过吧。

下山后穿过挂镜台往前走,便是只有一条车辙的古驿道,这便是有名的金牛古道。这条古道上的车辙很深,是那时用鸡公车送物资压出来的,据说三国时,庞统就是用鸡公车支前,而鸡公车的发明人就是他的战友诸葛亮。

古老的石板路,深深的车辙雕刻着历史,令人遥想起当年西蜀将士征战的情景,凹凸不平的路面凝聚着一段历史,在这历史的长廊上充满了回声,耳边似听得兵器的撞击、呼叫与撕杀的呐喊,那些只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情景与风擦肩而过,仿佛一刹那间,便把我们带进了历史,溶进了历史。

从古驿道前行不远拾级而上就是庞统的“血坟”,是“庞统遇难地”,还有“落凤坡”地名碑。《三国演义》描写的庞统在进围雒城(现在的广汉)途中,受伏中箭身亡,应该就是此地,不过看这里的地势与小说里描写的险峻倒有些差异的。据说“血坟”葬的是庞统遇难时穿戴的血衣。

刘备当年引到兵入川,军师庞统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罗贯中写道:“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

落凤坡旁有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人敲着道琴在说书,这是四川的竹琴,他唱的大概是有关庞统的故事,喃喃着我听不清。

想想,或许历史本身也充满着许多错位与巧合的,假如庞统不是因临行前马失前蹄,刘备不将自己所骑的白马送给他,敌军也就不会将他当作刘备,或许会少了许多的箭矢射向他,他应该尚有一丝逃生的可能?又假如这里的地名不叫落凤坡,而庞统又号凤雏,让庞统有些心绪繁乱,却还急于建功立业,或许这段历史就会改写了。呵呵~~~~可历史是来不得假设的,悲剧毕竟发生了,不过,庞统的悲剧却成就了一种文化,不知谁说过的一句话:“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给人们看”,人们对庞统的惋惜、祭奠与怀念,就因这悲剧让思念与思想穿越时空,绵延至今。

想起在关楼上往下望,看到有一片碧水映着这里的山这里的一切,曾经的那场战争不知它是否也还记得,平静的水面波澜不惊,或许再多再激烈的战斗在时间的长河里都会平静如它了吧?正所谓:岁月风雨湮没了黄尘古道,淡泊了号角争鸣,历史就是历史,它终究离我们远了,而更近的,是生活。

图文

一抹幽蓝

一抹幽蓝,普通女子一枚,德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博风雅颂文学平台评论主编,栖心晓筑文学平台主编。在《东方作家》《作家村》《德阳晚报》和多家公众平台等发表散文诗歌作品。喜欢看书、骑行、摄影,做着与文字不挨边的工作,却一直热爱着文字。愿于喧嚣中寻一片宁静,于闲睱时书一份心情,不为别的,只想多一点时光与文字相约,在字里行间记录点滴人生。

责任编辑:诗奴L、一抹幽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