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小2岁半,杭州又有5人倒下了!一碗汤毁了一个家,千万慎食

 湖边小馆55 2019-07-30

近日,又有两户人家因误采、误食野蘑菇中毒走进“鬼门关”,其中最小的中毒患者年仅2岁半!

5位中毒患者中,4人被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浙大一院”)抢救,1人尚未脱离危险;2岁半的宝宝被送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简称“省儿保”)抢救,至今生死未卜。

目前,浙大一院接诊误食毒蘑菇中毒人数飙至13人,人数达历年之最!急诊科专家再次提醒:“别再为了一口尝鲜,以身犯险!这种悲剧本可以避免!”

朋友圈、短视频真实记录

“山中的新发现”撂倒两家人

中毒的两户人家,一户是杭州萧山人,一户来自杭州临安。

萧山人徐先生酷爱毅行,一有空,就带着妻子登山徒步,这个爱好已经坚持了十多年。7月18日早晨,他和妻子没有按照常规的游步道登山,而是循着小路攀爬杭州五云山,路上看到长满青苔的石缝里冒出一朵朵“小白菇”非常可爱,就忍不住采摘起来。

徐太太摘了十几朵“小白菇”下山,还同时发了一条朋友圈——“山中的新发现”。

徐太太拍摄的“小白菇” 医院供图

回家后,两人将蘑菇和丝瓜一起炒了作为午饭,晚上又将没吃完的丝瓜炒蘑菇全部“打扫干净”。晚上11点,吃蘑菇较多的徐先生最先发作,上吐下泻,头晕目眩,二三十趟厕所跑下来,虚弱到只能躺在床上抱着脸盆呕吐。

症状较轻的徐太太先将徐先生送往某省级医院就诊,随着二人病情不断加重,该院建议转送至浙大一院进一步救治。

无独有偶,临安的程大伯一家三口也因为采的一筐“野蘑菇”中招了。

“这些菌子从小吃到大,我怎么也没想到今年会中毒!”7月16日清晨,上山接水管的程大伯发现了大片野蘑菇,他特地选了黑色、灰色、红色的三种采摘带回家里。收获颇丰,他还美滋滋地配乐发了短视频。

程大伯记录清洗蘑菇视频截图

野蘑菇鲜美无比,中午烧汤后,仅仅尝了几口的程大伯就再也舍不得吃。将大量的蘑菇汤留给了儿子和2岁半的小孙子。吃了几勺蘑菇汤不久,小孙子就拉了三次水样大便。担心对小孩子肠道不好,晚饭时,儿子一人吃光了剩余所有。

晚上9时,腹痛难忍的儿子开始上吐下泻,坚持到次日中午人已经虚脱,最终,祖孙三人被送往医院。程大伯和儿子被送到浙大一院抢救,2岁半的小孙子到省儿保救治。

目前,两户人家,徐先生仍在抢救中,尚未脱离生命危险,程大伯的小孙子在省儿保还吉凶未卜。

这种剧毒,极具迷惑性

以为是“肠胃炎”,其实已经肝损伤

“因为这两批毒蘑菇中毒患者,格外忙碌!” 急诊科主治医师童娅玲介绍,7月19日下午4时许,一个小时之内,浙大一院急诊科抢救室陆续接诊了两批4位患者。

这4位患者症状相似:头晕目眩、狂吐不止,每隔几分钟就排泄出水样粪便。急诊科主任医师陆远强主任火速联系省疾控中心专家徐小民周末加班加点进行鉴毒、化验,一个小时后,血液和尿液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徐姓夫妇系鹅膏毒肽中毒!确定是吃了毒鹅膏菌!程大伯父子因中毒时间较长,已经无法检测。

“在我省历年常见的蘑菇中毒事件中,致死性最强、毒性最大的就是这种鹅膏毒肽!”陆远强介绍,因为是剧毒蘑菇,极易造成肝损伤,他指导相关医务人员立即启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治疗方案,为去除病人血液中的毒素。

与此同时,内科进行保肝治疗,第一时间联系输血科主任谢珏,告知患者病情,申请大量用血治疗。鉴于蘑菇中毒患者人数有增无减,抢救需要争分夺秒,输血科立即启动医院临床应急用血工作预案,并着手成立蘑菇中毒患者血浆置换工作讨论小组,与急诊科陆远强主任沟通讨论建立了规范有效的《蘑菇中毒患者血浆置换临床用血申请流程》,输血科值班人员按流程紧急动用库存备用血浆,保障患者抢救用血,同时向省血液中心反映突发大量抢救用血实情,争取血液保障患者连续三次输血抢救治疗。肾脏病中心张萍主任医师带领血液净化中心团队加班加点帮助病患进行了血浆置换,人均每次置换血浆1500~1700ml。

从6月30日至7月19日,这20天内,浙大一院急诊科接连接诊6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13位中毒患者,其中12人为误食毒鹅膏菌紧急进行血浆置换,1人考虑为肠胃型蘑菇中毒。这也是近10年来,毒蘑菇中毒发病率最高、最集中的一次。如此密集的毒鹅膏菌中毒,也引起中国疾控专家的高度重视,他们已经来到浙江的山里采摘蘑菇,要一探究竟。

“截至目前,12位中毒患者已用掉近5万毫升血浆,用血量巨大。”童娅玲介绍,误食毒蘑菇,通常要在6小时甚至24小时后,才会出现中毒症状,极少部分出现症状较早。起初,很多潜伏期长的中毒者会误以为自己的症状与误食毒蘑菇无关,仅仅只是“吃坏了肚子”。

尤其在1-2天内,胃肠道症状消失后,中毒患者再次没有了明显症状,特别容易造成一个康复的假象,称为患者“假愈期”。殊不知,在此期间,毒素会偷偷地破坏中毒者的肝脏。它会和人体内负责产生新蛋白质的一种酶结合并使其失效。缺少了这种酶,细胞便不再工作,最终的结果就是肝功能衰竭。如果没有接受及时、准确的治疗,中毒者很快就会器官衰竭、休克,最后死亡!

24-72小时内紧急抢救

是挽回生命的黄金时间段

“最近接二连三接诊毒蘑菇中毒患者,作为医生,我很心痛,这些悲剧明明可以避免的。” 如何与毒蘑菇抢时间?陆远强主任说,毒蘑菇中毒必须在24-72小时内进行血浆置换,越早救治,生还的可能性越大。

浙大一院是浙江省中毒急救防治中心及浙江省中毒救治基地,拥有浙江省唯一的二级洗消中心,对各类中毒救治有多年的专业经验。它牵头成立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毒急救专科联盟”;还牵头成立了“浙江省医学会中毒学分会”,2019年顺利承办了“浙江省医学会中毒学学术大会”,救治成功率全省领先。

浙大一院专家表示,不同种类的毒蘑菇中毒症状不一样,可分为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7种类型。

其中,我省主要的剧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有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和横纹肌溶解型3类。另外,误食毒蘑菇后,引起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流涎、流泪、潮热、谵妄、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等。

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过1000种,我国大约有435种。由于野生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来辨识非常困难。

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特效药,比起早期催吐、洗胃、导泻、透析减少毒素吸收、对症支持治疗,“收住手、管住嘴,不采不吃才是预防毒蘑菇中毒最为正确也是唯一的方法。”

专家特别提醒,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后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第一时间及时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期,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