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溪精舍与闽中十子诗选(二)

 菖蒲泛舟 2019-07-30
宿太湖山寺
吴实
一骑白云深,投鞭入远林。
  断霞将夕照,归鸟下幽岑①。
说法窥禅性,焚香静客心。
    空门②聊一寄,明发又骎骎③。
[注释]
①[岑(cén)]小而高的山。②[空门]佛教宣扬“诸法皆空”,以悟空为进入涅槃之门,故称佛教为“空门”。③[骎骎(qīn)]形容马走得很快。也比喻时间迅速消逝。
宿英武城遇雨有怀京南知己
吴实
 解鞍日暮宿山城,无那西风送雨声。
     漏远①不闻宵柝②警,馆荒惟对夜灯明。
   衾依破箦③吟初稳,叶响虚窗梦未成。
   遥想江南知己④在,相思多少故人情。
[注释]  
①[漏远]深夜。漏,亦称漏壶,古代滴水计时仪器。如:铜壶滴漏。也借指时刻。如:漏尽更深。②[宵柝(tuò)] 古代巡夜打更用梆子。③ [箦(zé)]竹席。 ④[知己]谓彼此相知、情谊亲切的朋友。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芜  
吴实
       芜城①自古斗繁华,玉辇②巡游炀帝家。
        旧业消沉余郡郭③,青山迢递④长桑麻。
      古堤尚有亡隋柳,后苑终无废汴⑤花。
    驻马衔杯须纵酒,夕阳归路独兴嗟。
[注释]
①[芜城]亦称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②[玉辇(niǎn)]皇帝、皇后乘的车。③[郭]外城。④[迢递tiáodì]遥远,绵延。⑤[汴(biàn]开封的别称,亦称汴州,北宋建都所在地。诗的颈联“古堤尚有亡隋柳,后苑终无废汴花。”表明风景依旧,但人事变迁,踪迹俱无。这首诗是怀古伤今之作。
题三宝岩①
马铎②
     三宝岩前宿瘴③开,沧沧④日色照崔嵬⑤。
   天香⑥半袭瑶池⑦草;花影全侵石径苔。
 龙起黑潭千嶂合,凤鸣阳德⑧九霄来。
   举头自觉蓬莱近,满眼文星⑨接上台。”
[注释]
①[三宝岩]又称晦翁岩、二刘岩。②马铎(1368~1423)字彦声,号梅岩,东溪精舍学子,岭前(今潭头镇岭前村)人。永乐壬辰(1412)得中状元,官翰林院修撰。③[宿瘴(zhàng)] 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如瘴雨蛮烟。④[沧沧(cāng)] 茫茫⑤[崔嵬(xuīweí)]高耸貌,形容三宝岩之高峻。 ⑥[天香]特异的香味。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⑦[瑶池]古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的地方。 ⑧[凤鸣阳德] 凤鸣朝阳,喻贤才遇时而起。 ⑨[文星]文昌星,旧时主文运的星宿。
送徐事主孟稀讷省亲回澄江①
马铎
 京华二月柳垂丝,送子南行惜别离。
 陌上看山愁对酒,风前握手倦吟诗。
     云连铁瓮②人烟迥③,月满丹阳客棹迟。
     粉署④严程应有待,莫因乡国⑤缓来期。
[注释]
①[送徐事主孟稀讷省亲回澄江]送主事徐孟稀回乡省亲。澄江,江苏江阴县的别称。古长江东流至此,以江西骤宽,流缓沙停,故有此称。澄江是徐孟稀讷的家乡。②[铁瓮(wèn)钢墙铁壁的城池。瓮城,古代围在城门外的小城。③[迥(jiǒng)]稀少,遥远荒凉。④[粉署]汉代尚书省用胡粉涂壁,后代因称尚书省为粉署。⑤ [乡国]家乡。苏轼《游金山寺》诗:“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首律诗的末联意思:主事职务严密有序,时间性强。在探亲期间,不能拖延,以免影响政务。从中可以看出状元马铎忠于职守。
题三溪潘氏世谱①
马铎
久仰潘郎特造门,因稽旧牒证新言。
绵绵世代声名在,表表衣冠闻望存。
义例精详多隐德,文词亲切每思恩。
  于今尚欲增修述,那得欧苏②共讨论。
[注释]
①[题三溪潘氏世谱]为三溪新编纂《潘氏世谱》题诗。②[欧苏]指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苏轼为三溪的潘仁杲、范仲淹为三溪的潘衢撰写传记。苏轼题目《殿中丞传》,范仲淹题目《殿中丞屯田郎中传》。
马铎夺魁有神助
    长乐(今福建长乐市)马铎,是永乐十年(1412)夺魁的。他的夺魁有神人在暗中相助。
马铎从小读书就十分踏实刻苦,每日埋头窗下,诵读不辍。13岁时,他到县里参加儒童考试,本已内定为案首,由于考官特别欣赏他的考卷,单独放在一边,结果弄丢了,反倒使他名落孙山。三年后方才跟长乐另一状元李骐同时进学。然后,他们又一同到本县东溪精舍拜名儒陈洵仁为师。陈先生也是长乐人,洪武十八年(1385)进士,官至给事中,因直言敢谏,得罪了皇帝,便隐退田园。其文章有名于一时,长乐知县王遵道特聘他讲学于东溪精舍。他的十个得意门生后来都成了进士。
马铎进入精舍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家道一天不如一天。加之以后又屡次乡试不利,渐至灯火不继。他曾一度靠卖卜算命度日,由于没有一张利嘴,不善逢迎,又不愿意恫吓、哄骗顾客,所以这种生意也做不下去。他和妻子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永乐四年(1406),马铎在东溪精舍的同学陈全(陈先生的侄子)考中了榜眼,而马铎的妻子高若珠又是陈全的表妹。困顿中的马铎得到信息后受到极大的震动与鞭策,读书更加发奋。
永乐九年(1411),马铎以岁贡生的资格入京会试。其有限的盘缠都是向亲友筹借的,所以只能脚穿草鞋,身背包囊,以步行为主。
    有一天,他正趱程赶路,见一女尸暴露在路旁,于心不忍,不仅脱下身上的衣服将尸身盖住,而且还将尸体设法移至一古墓中安葬下去。这样一来就耽误了不少时间,眼见得旷野茫茫,夜幕四垂,正凄惶间,忽见疏林中有间茅屋,就大着胆子叩门求宿。不料开门的却是个素装少妇。那少妇不卑不亢,询知来意后,便答应借宿。这使马铎倒有些犹豫。他回头一看,天已大黑,而自己奔波一天又十分困倦,只好硬着头皮进里屋歇息。他低着头不敢看那少妇,也不多说话,放下行李,纳头便睡,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及至醒来,天已黎明,便匆匆告别少妇打算赶路。那少妇不说别的,口占一绝道:
    寒夜多蒙到妾家,炉中无火未烹茶。
    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无声鼓子花。
    马铎一边听着一边低头向外走,觉得头三句都好懂,唯末句难以理解,想问问清楚。一回头,令他大吃一惊:哪里有什么茅屋?哪里有什么少妇?只见树木扶疏,一抔(póu)黄土,睡处则是古冢(音肿zhǒng)旁边的一块大石头!
    惊讶归惊讶,还得急忙赶路。
    又有一天,马铎穿行在一天田间小径上。这小径仅能容一人行走。走着,走着,突然一位农妇挑着一担柴,挡住了去路。马铎想退回去避让,但退要退半里多路,心下又有些迟疑。那农妇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主动搭话道:“先生大概是进京赶考的举子吧?那么我出一句上联,您对得上,我宁愿涉泥淌水让路;对不上,您只得屈尊或下田或回头了。怎么样?”马铎心想:被你一个农妇难住了,我还进京赶什么考?便爽快答应了。那农妇抬起一只脚对马铎说:“我的女儿善于刺绣,并且特别喜欢绣菊花。我这双鞋就是女儿做的。不过她自己的鞋上绣的是菊花,而小妇人的鞋上则都是绣的菊蕊。我问她为何这样,她说:‘娘天天清晨出门,路草中多露水,蕊遇露水不就开了吗?’但小妇人鞋上这菊蕊却从来都不开放,因而戏成一句下联:‘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可是上联老想不好,先生是饱学之士,请以上联赐教。”乍一听,马铎觉得并不难对,但认真推敲起来,确实还颇为难。这时急于赶路,形同脚夫,思路也枯涩不灵了。想了一会,觉得一时还对不好,又不想多耽误时间,正打算脱鞋下水让路,忽然一声响,好像有什么东西飞过。他一抬头,农妇已经不见了,眼前阡陌纵横,小径笔直通向大道。原来是走得太早,误入叉道而已。遂快步折入大道,一路上追忆当时的情景,玩味刚才的对句,心下好生诧异。
    总算到了京城,且顺利地通过了会试。到殿试交卷的时候,主考见他两鬓霜斑,长相跟永乐帝十分相似,心中暗暗称奇。读过他的文章之后,又觉得笔力雄健,火候纯熟,便力荐此卷,拟选为状元。不料当时的宰相白云庆有个刚成年的爱女,欲选本科状元为婿,他所属意是林志。林志是福州人,乡试第一,会试又第一,的确堪为佳婿。林志本人也以为这科状元稳拿。后来听说已将马铎拟为状元,心中怏怏不乐,很是不服。
    白云庆得知状元拟选了年将半百的马铎,也十分气恼,于是千方百计,想为林志挽回。而主考却一步也不肯退让。
    传胪那天,永乐帝听说在定元的问题上尚有争议,便令两人上殿面试。两人上殿叩拜毕,站在一旁。永乐帝见马铎年龄虽大,但稳健非常,其貌又与自己相像,也暗暗称奇。又见林志年少翩翩,气宇轩昂,亦颇感有动人之处。当时永乐帝手中正持有一把绘有梅花的白扇,就指扇为题,要求二人对比。皇上的出句是:
    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动,
   林志一时答不上来。马铎立即对道:
    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
   永乐帝高兴地点了点头,又指殿外一盆铃儿草,云:
    风吹不动铃儿草,
   马铎又随口应道:
    雨打无声鼓子花。
   永乐帝见马铎对得既迅捷又工稳,连声赞道:“真状元之才也!真状元之才也!”阶下百官同声称贺,林志亦施礼表示佩服。
   马铎就这样争得了状元。
    这一“传说”摘自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明代状元谱明代状元奇谈》一书。该书的编者周腊生先生有他的看法:“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看似曲折,其实情节并不复杂,就是马铎靠‘神’的暗示夺魁。‘神’肯一再地暗示马铎,这说明了他的非凡,说明他掩埋死尸的善行感动了‘上帝’。但是,夺魁要靠事先的暗示,岂不又隐含着他的文才平庸?可见,这故事在内容的安排上有点顾此失彼。林志确有其人,也真是解元、会元、榜眼,官至右谕德兼侍读。但白云庆则是虚构的人物,当时的大学士(宰相)与六部尚书之中并没有一个姓白的,也没有一个叫云庆的。”
    本书“诗选”编注者却另有看法:“不是马铎才学不高,而是农妇的‘骜题’难倒了马铎。大家知道,对联与律诗韵律一样,上联末字一定要用仄声字,下联末字一定要用平声字。马铎,长乐岭南村人。据《长乐县志》记载:‘明永乐十年壬辰(1412年),赐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永乐九年,马铎入京会试。一天,正沿着一条狭窄的田埂赶路,半途见一农妇挑柴过来。谁让路难以解决,农妇把脚上绣着菊花的青鞋一翘咏道:‘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要马铎应对。马铎犯愁了,越想越觉得实在对不上,最后只好涉水让路了。殿试时,永乐帝摊开扇子,出来上联句:‘白扇画梅,日日迎风花不发,’马铎才把农妇的联句对上:‘青鞋绣菊,朝朝踢露蕊难开。’马铎进京考试,路遇农妇,她吟的句子最后是平声字‘开’。这说明农妇咏出了下联句,要马铎对上联句,难怪马铎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让路了。”
    状元马铎试卷
会试试题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殿试策问
    制曰:朕奉承宗社,统御海宇,夙夜祗畏,弗遑底宁,以图至治,于兹十年,未臻其效。虑化末浃矣,谨之以庠序之教;虑养未充矣,先之以足食之政;虑刑未清矣,详之以五覆之奏。求才备荐举之科,考课严黜陟之令。然而,厉俗而俗益偷,革弊而弊不寝。若是而欲跻世泰和,果何行而可?
    六经著帝王为治之迹。《易》以道阴阳,专名数者或流而为灾异,尚理致者或沦而为清谈。《书》以道政事,语知行则何以示其端,论经世则何以尽其要。《诗》以道志也,何以陈之于劝惩黜陟之典?《春秋》以道名分也,何以用之于闭阳纵阴之说?《礼》以道行,而《乐》以道和也,何以道同六经而用独为急?
    夫道本一原,而治有全体,推明六艺,讲议异同,行则美矣,何以一归于杂?雅歌击磬,执经问难,志则勤矣,何以未复乎古?讨论文籍,考定五经,可谓劳矣,未足以致大治;更日侍读,质问疑义,可谓伟矣,仅足以成小康。夫五星集奎,文运斯振,儒道光阐,圣经复明,较之往迹何胜何负?
   盖为治之道,宽猛相济,各适其宜。太宗宽厚长者,各崇德化,政足尚矣,而言者谓不若中宗之严明;显宗法令分明,幽隐必达,严足尚矣,而言者谓不若肃宗之长者。论治若此,其将孰从?
夫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子诸生蕴之有素,其于为治之要,时措之宜,悉心以陈,毋徒泛泛。朕将亲览焉。
状元殿试卷
臣对:臣闻治本于道,道载诸经。圣人出而三代之治为可复,真儒出而六经之道为大明。经以载道,固必待人而后明:道以出治,尤必待人而后行也。
    惟皇帝陛下尊履大宝,绍承鸿基,明照八表,知周万务。必存乎帝王之心,治绍乎帝王之治,尚虑阙漏,下询刍荛。此好问而好察迩言之意,尧舜禹汤文武之心也。然化已浃矣,选任师儒,严督课业,简绌以惩庸,励进以劝善,而庠序之教唯谨。养已充矣,省其征徭,薄其税敛。禁一民之不得妄差,禁一毫之不得妄取,而足食之政尤先。慎罚而致三覆五覆之详,尚思夫罚罪之非当;用贤而悼荐举考之典,尚思夫任职之未宜。是盖陛下明经术之正,识帝王之大,不安小成,必跻斯世于唐虞三代之盛也。夫厉俗未底乎时雍,不害为俗之益偷:革弊未至乎于变,不害为弊之不寝。臣愚有以知陛下泰和之可跻,唐虞三代之治可致。其厉俗革弊有不在政令之末耳。何则?陛下任奉承之重,统御宇之大,夙夜祗惧,而存心于不已。道本于一原,治具乎全体,若稽经籍而垂至治于无穷,六经之道固已蕴诸圣心矣。其视诸经传授之是非,历代为治之得失,昭昭而白黑分矣,奚以臣言?虽然,圣问所及,敢不罄竭?臣愚,条悉以对。
    夫自六经删述于孔氏,帝王之道由是而大明;自六经附会于汉儒,帝王之治由是而难复。《易》以道阴阳,伏羲、神农、黄帝之道无所不该。自田何传至于焦房,专尚名数,流而为灾异;自费直传至于辅嗣,专尚理致,沦而为清谈。于是,理数分而易道微矣。《书》以道政事,而典谟训诰誓命之辞无不具焉。语知行则惟精惟一,所以示其端;论经世则《洪范》皇极,所以尽其要。自大小夏侯之说殊,而《书》之义踳矣。《诗》所以道志也,先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美之而民知所劝;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刺之则民知所惩。以是巡行诸侯之境土,而黜陟行焉。自齐鲁毛韩之异尚,而《诗》之义隐矣。《春秋》所以道名分也,董仲舒大一统之论,正谊明道,贵王贱伯之义,其得于《春秋》也大矣。而乃用于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有闭阳继阴之说,而《春秋》之义乖矣。《周礼》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此礼以道行也;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此乐以道和也。礼有三千三百之仪,而一主乎敬;乐有五声十二律,而一本于和。制度品节之详而有所持循,情文节奏之备而有所感发。致礼以治躬,则齐庄中正,非僻之心无自而入;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鄙诈之念无自而生。用之于邦国而邦国治,达之于天下而天下平。此六经之道同归,礼乐之用为急,而《易》、《书》、《诗》、《春秋》之蕴,必于礼乐以著其用焉。然欧阳修所谓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则班《志》所谓礼乐之用为急,亦未见于实用也。
    然六经之道未极一原,尚何三代全体之治为可复乎?此汉之武帝推明六艺,罢黜百家;孝宣章帝之石渠、白虎,讲议异同。行则美矣,而卒莫能循乎王道之正,而终归于霸道之杂。由乎六经之道,昧于一原,宜其治有所未纯焉。光武亲幸太学。诸生雅歌击磬;明帝临雍拜老,诸儒执经问难。其志虽曰勤矣,而未克以复乎古,不能四三王而六五帝,盖徒尚夫仪文之末,而未究夫圣道之本也。若唐太宗讨论文籍至于夜分,诏颜师古考定五经,求治之心可谓劳矣。然而,仅能致斗米三钱、外户不闭之效,而未足以为大治。玄宗更日侍读,质问疑义,怀素、无量常侍更直,好治之心亦可谓伟矣。而开元之治庶几贞观之风,惜其后不克终,以致祸乱。是皆亦由乎六经之道昧于一原,宜其治有所未至焉。迨夫五星聚奎,宋德隆盛,文运斯振。周、张、二程光阐儒道于前,杨、罗、李、朱复明圣经于后,较之往迹大有径庭矣。儒道既阐,圣经复明,则治道胜负较之于前,不待论说而明矣。
    夫天下之大经,仁义中正而已。仁以育万民,义以正万民,二者并行而不相悖。宽而不流于姑息,有猛者存;猛而不偏于苛察,有宽者在。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治道之全体也。汉文帝恭俭玄默,赐不朝以几杖,遗受赂以金钱,造露台惜十家之产,可谓宽厚长者,务崇德化,政足尚矣。然与匈奴疏绝,毅然讲武,盖未尝不猛焉。宣帝综核名实,励精图治,流而至于苛刻,汉室忠厚之风几乎荡尽。明帝法度分明,幽枉必达,严足尚矣,而过于察察。章帝宽厚长者,而流于姑息。东京之政由是而衰矣。亦其学术不明,不能损过就中,而归于圣贤大学之道也。
    向若汉之文帝从贾谊而兴礼乐,武帝从董仲舒而明教化,而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万民正而远近莫不一于正,则道之一原可知,治之全体可识,其治岂止于汉而已。迨夫宋之诸君能用诸儒,则经术之明见于治效,岂独载诸传注而止哉!虽然,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承大一统文明之运,表章六经圣人之道,比隆于唐虞三代,正有待于今日圣天子居天位,行天道,而著治效于无穷也。
    臣愚生浅学,叨奉大问于廷,获闻道本一原,治有全体,不胜踊跃,庆唐虞三代之治复见于今日,宁不顿首为天下贺。非但为天下贺,当为万世贺。抑臣闻之,为治之要,《大学》一书,治天下之格律也;盱楷之宜,《中庸》一书,圣学传心之要法也。此皆陛下身体而力行之者也,故能致笃恭而天下平之效。臣愚,学不能以博古,才不足以应变,伏愿陛下始终此心,始终此治,可以四三王六五帝,岂但跨越汉唐宋而已哉!臣不揆浅陋,以此上呈圣览,干冒天威,岂胜战栗!臣谨对。
   (摘自《长乐进士》一书。《长乐进士》录自“征引文献”:《皇明历科状元全策》,明万历刊本,藏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新刊全补历科殿试状元策》,明隆庆刊本,藏日本东京尊经阁。)
送渊仲郇应试之京
高淮②
    峨峨豸石峰③,下有中丞泽④。
祖席歌骊驹,云是朝天客。
客上青云逸,兴新好将女。
彩继芳声孤,帆泛别闽江。
晓匹马行看,御陌春前年。
得路膺御荐,三山形胜曾。
游遍秋风几,度梦家庭芹。
  沼长时接欢,宴南宫⑤今去。
  复何如北阙⑥,惟应早上书。
豸石重鸣已,先兆肯容抱。
艺赋闲居顾,余与子谐声。
气亲好由来,笃知已到日。
      全台远寄缄,天池春水多双鲤⑦。
[注释]
①[送潘仲郇应试之京]送潘仲郇(xún)赴京会试。仲郇,字仲晋,三溪人,永乐二十一年癸卯举人,官肇庆府训导。②[高淮]字秦仲,东溪精舍学子,龙门(今航城街道龙门村)人。永乐丁酉(1417年)举人。善画山水,古澹绝伦,时共珍之。自号竹所老人,著书三十余卷,王皆山(王恭)、马彦声(马铎)并为之序。③[豸石峰]三溪山峦挺拔,风骨峥嵘。屏山、柏山一带有豸石、鳌石、猪肝石、一片瓦、猴王头、观音三姐妹,诸奇石皆因神似而得名。④[中丞泽]中丞的恩惠。中丞,官名,三溪山水毓秀,地灵人杰,潘氏一族在史上曾出现过四世五中丞。潘氏一族,为了永记这一殊荣,宗祠以“中丞潘氏宗祠”冠之。⑤[南宫]这里泛指读书、考试的场所。⑥[北阙]古代宫殿北面门楼,为臣子等候或上书之处。⑦[天池春水多双鲤]三溪村附近有座山,名曰“天池山”。山巅有一石窟,终年不干。半山腰“独占鳌头”,岩石状如“鲤鱼跃龙门”。这是高淮认为这一次潘仲郇赴京赶考,定会高中。
赋得湘水暮流深
——送陈辉之贵竹①
周瑶②
  三巴三峡连三湘③,东流万里来何长。
清澄云影浸新月,滉漾天光带夕阳。
夕阳新月涵深碧,云影天光同一色。
两岸平分岛屿青,千寻倒映沙洲白。
江汉滔滔去不穷,洞庭渺渺共浮空。
渔人拂钓来天上,行客扬帆入镜中。
    故人夙负④澄清志,贵竹牂牁⑤望迢递。
湖水东流是别心,请君看此更谁深?
[注释]
①[送陈辉之贵竹]周瑶在四川牂牁地方送陈辉赴贵竹就职。陈辉字伯炜,闽县人,官贵州按察司佥事。②[周瑶]字仲器,东溪精舍学子,凤庄(今金峰镇凤庄)人。永乐十五年(1417)岁贡授常山教谕。③[三巴三峡连三湘]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又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称为三巴。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的大部。三峡:“长江三峡”的简称。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悬崖绝壁,江水淌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峡谷之一。三湘: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江合流后称漓湘,中流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一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近代一般用作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④[夙负]担负。⑤牂牁[(zāngkē)地方名,古时属四川益州管辖。
游二都翁山登江山第一楼①
李 骐②
  飞构巍然势欲腾③,无边光景与时增。
帘前绿水归帆远,窗外青山对几凭。
  万壑松声来户牖④,半天月色映银灯。
  书闲偶蹑⑤空梯迥,独快先登第一层。
     
[注释]
①[江山第一楼]位于长乐二都龙门的翁山,宋·陈烈曾在翁山最高处建楼,称为江山第一楼,并赋诗道:“第一江山亦壮哉,仙居何必问蓬莱?墩迎半占飞来凤,树绕瀛州翠似苔。”②[李骐](1378-1425),字德良,东溪精舍学子,原名李马,鹤上沙京上李村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福建乡试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廷试又是第一名(状元)。③[欲腾]楼势翼然,跃跃欲飞的样子。④[户牖(yǒu)]窗户。⑤[蹑]登上。
[简析]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写景与抒情两相结合,交织成篇。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李骐兴趣勃勃登江山第一楼。环顾四周,远眺江山,仰望苍穹。他把楼的四周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静态和动态,静谧与声响,搭配得恰到好处。经过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家山春晚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
    见景生情,李骐抒发了“独快先登第一层”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李骐在年轻时就怀有独占鳌头的凌云壮志。为了实现抱负,他与吴实、马铎、陈全等十人,拜陈洵仁为师。他们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采集松脂照明,夜以继日攻读书史。这十人以后都陆续科举高中,长乐文风为此一振。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
独快先登第一层
   
    游罢黄山,我们旅游团一行于1997年8月18日早晨,由浙江淳安县深水镇乘船游览了水天一色的千岛湖。千岛湖位于浙江省西部的淳安县内,湖水澄碧透明,湖中有苍翠秀丽的大小岛屿1078个,闻名中外。游船行驶不久,便来到宰相岛。岛上奇花异树相映成趣,内有一座小巧玲珑的房屋,是明朝阁老(宰相)商辂(lù)的纪念馆。馆内陈列商辂政绩的图片及皇帝赠赐的匾额等物。商辂何许人也?商辂(1418-1486)淳安县人,于宣德乙卯(1435)科浙江第一名中举(解元)。乙丑(1445)科以会试、殿试双第而魁天下。商辂被认为是明代唯一的“三元”及第,淳安人引以自豪。为此,在千岛湖特开辟一岛纪念他,称为宰相岛。
    最近浏览李骐事迹后,李骐也是明代“三元”及第者,而商辂不是唯一的“三元”及第。
李骐(1378-1425),原名李马,字德良,长乐沙京人,于明永乐丁酉(1417)乡试第一(即中解元),戊戌(1418)会试及廷试又是第一名(会元、状元),于是“授翰林修撰,赐银带朝服,中外以为荣。”(引自《长乐县志》)李骐于1417年中解元,第二年就连中会元、状元。而商辂于1435年中解元后,屡考进士不第,只好入太学潜心攻读十年,才以会元、状元及第。应该说,在科举仕途上,商辂远远不及李骐。然而李骐何以默默无闻,而商辂却天下皆知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李骐中状元后七年,就与世长辞了,年仅47岁。英年早逝,不能报答皇上“知遇之恩”。而商辂出仕仅四年,就被越级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入阁执政。63岁以首席大学士退休回乡,可以说是人臣之极。
    其次,商辂殿试时,稍有争议,最后英宗亲自选为状元。而李骐(原名李马)一帆风顺,永乐帝不但同意会试的名单,而且“嫌堂堂的状元以家畜为名不雅,当即亲自用红笔在黄榜的‘马’右边添了一个‘其’字,李马变成了‘李骐’了。”(摘自紫禁城出版社《明代状元谱与明代状元奇谈》一书。)
    最后,由于商辂工书法,著有《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著作传世,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而李骐辞世时正当盛年,可惜未留下什么业绩。
    李骐“三元”及第应得益良师陈洵仁。陈洵仁,字思允,长乐江田人,罢归后,受长乐知县王遵道聘请到六平山东溪精舍讲学。吴实、马铎、李骐、陈全等十人,拜他为师,以后这十人都陆续登科高中,其中两个状元(马铎、李骐),一个榜眼(陈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说要培养人才,师资是关键。同时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攻读,勤奋写作,正如李骐同窗好友陈全说的:“搴帷披卷帙,插架閟瑶琼。”(《六平读书处为进士潘正题》诗)。吴实又说:“黄卷篝灯同夜榻,玉壶沽酒醉春城。”(《哭马彦声殿撰》诗)。他们在六平山东溪精舍里,采集松脂照明,日夜攻读书史。“天才在于勤奋”从李骐身上得到证实。李骐能“三元”及第,最主要是他从年轻时就怀有独占鳌头的凌云壮志。让我们读一读李骐《游二都翁山登江山第一楼》一诗,从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早年抱负。
                                                   (黄世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