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封圣之战:无能的领导,强大的对手?我照样干出好成绩!

 饮膳道人 2019-07-30

在明朝,不乏藩王起兵的事件,如朱棣“靖难之役”,仁宗年间朱高煦的反叛。但有一场藩王叛乱,成就了一位圣人,间接害死一位皇帝,虽然处心积虑却以草草失败告终。正德年间的“宸濠之乱”,表现了大明王朝的正反两面,也为大明王朝的国运走势埋下伏笔。

明初藩王分封图

一、宁王与皇帝的世仇

大明王朝的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位儿子,在洪武皇帝大肆分封诸王时,被册封到了大宁(今唐山市喜峰口),所以被称为宁王。大宁在当时是北疆防御的军事重镇,宁王手下也都是精兵强将“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可见朱元璋十分器重这个小儿子。也许在朱元璋的如意算盘中,宁王不仅仅是防御蒙古的第一道屏障,更是制约燕王朱棣的一把利刃。

朱棣影视剧形象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举兵南下,抢夺自己侄儿的皇位。朱棣明白,身后的宁王朱权对他始终是一种威胁,于是在起兵之前,亲自去大宁会见了朱权,说明自己迫不得已起兵的原因。宁王对朱棣全无防备之心,但朱棣却对宁王暗中下手。在宁王为朱棣郊外饯别时,朱棣安排好的伏兵一拥而上,挟持宁王,并攻占了大宁。如此,宁王朱权只得投降,留在朱棣军中出谋划策。朱棣也许诺朱权,将会与他平分天下,但天下岂是能与臣子共分的?朱棣即位后,朱权请求改封苏州、钱塘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他只好选择了地方相对偏僻的南昌,从镇守北疆手握兵权的宁王,变成了软禁在南昌的宁王。

朱棣死后,仁宣二帝时期,朱权提出改封地、增加土地的要求,都被皇帝拒绝。皇帝也对他也心生厌恶,朱权在郁郁不得志中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去世。朱权虽然死了,但宁王和皇帝两家的梁子算是就此结下了。

二、任性宁王朱宸濠

弘治十年(1497年)宁王之位传到了第四代,朱宸濠的手中。史书记载他出生的情况“靖王梦蛇啖其室,旦日鸱鸣”,这样的凶兆似乎预示了他日后的反叛。朱宸濠与之前几代宁王不同,他对政治很感兴趣,也十分具有野心。他时常打探朝中之事,还不允许别人在他面前称赞当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宸濠影视剧形象

朱宸濠在朝廷和地方做着两手准备,逐渐丰满羽翼。在朝中,他贿赂收买了许多大臣与亲近皇帝的太监。先是大太监刘瑾而后是宠臣钱宁、臧贤,都被朱宸濠收买,被称为他在朝中的“内主”。这些“内主”常在正德皇帝面前夸赞举荐朱宸濠,帮助他巴结皇帝。更为重要的是,“内主”帮助朱宸濠恢复了宁王的王府护卫。要知道靖难之役朱棣登上皇位后,为了避免藩王的反叛,剥夺了自己兄弟如宁王、秦王的护卫兵权。而恢复宁王的兵权,无疑是朱宸濠反叛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

起兵谋反向来离不开谋臣和军队。在地方上,朱宸濠在宁王府大养谋士,退休的都御史李士实和举人刘养正等都在这时投靠宁王,成为他的左右臂膀。另一方面,他不仅不断膨胀王府护卫,也广泛利用社会上的黑恶势力“养群盗,劫财江、湖间”,豢养盗贼,占据江湖的要口,拓展自己的军事实力。

到了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宁王的谋反之心已经人尽皆知,正德皇帝对此也是有所耳闻。在大学士杨廷和的主张下,正德皇帝派人到南昌治宁王之罪,并剥夺他的兵权。但是,这恰好给了朱宸濠反叛的口实。当年六月十四,朱宸濠趁着自己的生辰,江西地方官到宁王府庆贺之时,挟持了百官。并伪造太后秘旨,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南昌正式起兵叛乱。

三、圣人王阳明奇功破敌

最早得知宁王反叛消息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王守仁——阳明先生。有人说中国历史只有两个半的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不多,阳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可谓千古难遇的圣人。

曾国藩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

当时他正在去福建剿匪的路上,听到宁王反叛的消息,立马调转军队回到吉安,征召兵马粮草,准备起兵勤王。南方各地的官员纷纷加入到王阳明的阵营中,商议对付贼军的办法。阳明先生打仗讲究趁虚而入,直取敌人心腹,他当机立断定下策略,趁着宁王倾巢而出直取南昌大本营。

宁王反叛声势浩大,如若直取南京,将会形成南北对峙的局势,如果北上攻打北京,大明国本不保。这种情况下,必须拖住宁王的脚步。王阳明采用了攻心战术,放出间谍,大肆宣称北京已经发兵。并且使用离间计,使得朱宸濠怀疑谋臣李士实和刘养正,不敢听从他们直取南京的建议。这一招拖慢了宁王出兵的速度,六月十四日起兵的宁王,直到七月三日才反应过来,带领大军离开南昌。而这十几天给了各地守军准备的时间,朱宸濠号称的三十万大军,在攻陷九江和南康后,被阻挡在了安庆。

保留至今的安庆古城墙

阳明先生像安庆位于南京的上游,是守卫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丢掉安庆就等于丢掉半个南京。王阳明坐怀不乱,坚持自己的策略,认为这时不如避其锋芒攻打南昌,并伏击宁王的救援部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于是带兵八万,于七月二十日轻松攻下南昌,安抚城中的士绅百姓,断绝朱宸濠的大后方。

不出所料,朱宸濠没能沉住气,放弃了围攻十余日的安庆,回师救援南昌。王阳明早已在途中设下伏兵,等待着宁王军队的到来。七月二十四日,两军在黄家渡相遇,连续两天官兵都战胜了叛军。二十六日,阳明先生又出奇计,在清晨叛军尚未做好战斗准备之时,派出满载燃料的小船,借着风势,火攻宁王的军队。在熊熊的烈火中,宁王的妃子娄氏投江自尽,绝望的宁王发出了无奈的感叹:“昔纣用妇言亡,我以不用妇言亡,悔何及!”悔恨自己没有听从娄氏的劝阻。最终,宁王和他的众臣被王阳明俘虏。宁王朱宸濠处心积虑谋划了十余年的叛乱,被阳明先生仅仅用了三十五天彻底平定!

四、荒唐的正德皇帝

朱厚照影视剧形象宁王朱宸濠能够谋反,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野心,更是当朝的正德皇帝昏庸无能给了他可乘之机。正德明武宗朱厚照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奇葩皇帝,他生性聪慧却十分爱玩,特别是喜欢军事。他曾经自封为“威武大将军”爵位“镇国公”,并常常化装成平民到边疆视察军情,直到守将发现才回京。

正德皇帝听到宁王谋反的消息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很高兴,自己终于有机会亲自带兵,于是带领十万部队浩浩荡荡地南下平叛。这十万部队是一路游山玩水,刚走到一半就得到了叛乱已经被王阳明平定的消息。武宗却并不甘心,他甚至希望王阳明释放朱宸濠,然后自己再亲自缉拿他。所以视而不见王阳明劝他退军的奏章,仍旧一路南下,停留在南京。无奈之下,王阳明押送着朱宸濠赶到钱塘,见到了当时掌权的大太监张永。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江西已经生灵涂炭,不能再经受大军折腾,张永也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阳明先生将朱宸濠交给张永,自己回到了南昌。

正德皇帝在南京耐不住寂寞,又继续向南边进发,但这次的目的已经不是平叛。他们一路走一路抢,正德皇帝也是纵情享乐,沿途百姓苦不堪言。一次在船上钓鱼时,正德皇帝没站稳落入水中,所幸被救起却落下了病根。张永为了阻止正德皇帝南下,也在半路杀掉了朱宸濠,没有出兵理由的明武宗只得班师回京。这场宁王朱宸濠之乱,这时彻底余波平定。回京后的正德皇帝,因为落水一直身体不适,第二年突然发病去世。为了满足自己领兵打仗的梦想,正德皇帝也为此付出了生命。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璁

“宸濠之乱”、正德皇帝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嘉靖皇帝朱厚璁以藩王之位承继大统,最终皇位还是到了一位藩王手中。阳明先生立此奇功,却因为群臣的排挤和皇帝的不信任,最终只封为“新建伯”。终其一生也没能入阁,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才能,在告老还乡的途中病逝舟中,只留下“阳明心学”教导着后人。

文史君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统”和“政统”的差异。“道统”上承周公下接孟子,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士大夫们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立德立功立言” 。而“政统”是帝王们的专属,是家天下的帝王们“君权神授”,成为天子坐拥天下正统性的来源。

在“宸濠之乱”中争夺“政统”的是宁王和正德皇帝,他们的任性行为,不仅没有考虑圣人祖训,更没有心怀天下苍生,一位是不折不扣的叛臣,一位是“明明白白”的昏君。这是大明王朝的反面,也是中国历史轮回百遍帝王权力所体现的反面。另一面,圣人王阳明凭借个人才智,在短短的三十五天平定叛乱,为了地方百姓交出了俘虏的宁王,做到了“立功”而却不“居功”。这是大明王朝的正面,也是古来士大夫阶层的气节与品性。中国历史上的“道统”与“政统”的分离,也是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在一种程度上的分离。“宸濠之乱”的闹剧,正是“道统”和“政统”的一场对决。

阳明先生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句话表达了圣人的最高心境,人人都可为圣人。时至今日,中国历史上的正面又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了多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