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文姬归汉图》中的传统服饰

 思明居士 2019-07-30

#中国传统服饰#

【宋 · 文姬归汉图】立轴

作者:佚名规格:纵24.4厘米*横22.2厘米

馆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此画是《文姬归汉图》册页中仅存的一页,描绘的是后汉蔡琰归汉的故事,属于人物故事题材画。蔡琰(yǎn),字昭姬,后因避司马昭的名讳,改为文姬。陈留郡圉(yǔ)县(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是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yōng)之女。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南匈奴入侵时,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经过十多年后,生育有两个孩子。曹操当权时,因和蔡邕旧好,特派人携带金璧前往胡中把蔡文姬赎回,并将蔡文姬嫁给董祀。《后汉书·董祀妻传》就有记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谴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宋朝《文姬归汉图》中的传统服饰

《文姬归汉图》册页

文姬归汉的故事多次被编入小说、戏剧等,并广为流传。其中由京剧大师程砚秋主演的京剧剧目《文姬归汉》最为经典。 在历史上“文姬归汉”也成为众多画家的创作题材,绘画年代多集中在宋、辽、金、元这几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此类画作表现形式多分为两种,一种以长卷表现文姬归汉途中的场景;另一种以立轴的形式,描绘汉代使团来迎接的场面。今天介绍的《文姬归汉图》却大不相同,画中描绘了文姬与丈夫左贤王二人并辔(pèi)同驰的场景。蔡文姬面容饱满,神情安详,其怀中抱有一孩童,正望着左贤王怀中的另一孩童。左贤王额高而颊削,眼目微竖,回,首顾盼,面露微笑,夫妻之情溢于言表。

宋朝《文姬归汉图》中的传统服饰

《文姬归汉图》局部

自金人进入原为宋朝的地区后,即逼宋朝之臣民照金俗制髡(kūn)发。并于天会年间下令削发,有不依此式者死,为此不愿削发而死者亦有之。髡发是古代北方许多民族的共同特征,其主要是指剪去或剃去颅顶发和颅后发,只留下部分颅侧发,或下垂,或编成发辫,或自然成绺,垂于耳侧的式样。画中左贤王头裹皂罗巾子,并垂两脚,露额头,剃头顶发,留颅后之发,为金代女真族发式。

宋朝《文姬归汉图》中的传统服饰

《文姬归汉图》局部

左贤王身穿圆领窄袖长袍,内着中单,下身着裤,脚穿浅色尖头长通靴,腰间系革带,腰胯间悬挂箭以及箭囊。值得注意的是,左贤王圆领长袍的下摆为后中心开衩并在两边系扎的样式,此袍服样式具有契丹袍的典型特征,女真袍得以继承,其开衩方式更适合狩猎骑马的游牧民族。与当时汉人袍服相比,女真圆领袍的开衩方式有着其独特之处,可见两宋时期,袍服已经成为华夏大地上的普遍穿着,袍服的宽窄也不再作为区分汉服和胡服的主要因素。

宋朝《文姬归汉图》中的传统服饰

《文姬归汉图》局部

画中蔡文姬头戴方圆顶巾帽,垂带子于两肩,并在帽顶加饰以珠。其首服类似“东坡巾”,以黑色的罗、纱作顶,筒为单筒,帽筒较高,帽子下沿二角各垂有一赤色丝带。文姬身穿交领右衽窄袖团衫,下身着裙,腰系束红带。

画中孩童梳有鹁角儿发式,身穿圆领窄袖长袍,内着赤色中单,下身着裤,脚穿尖头靴。

#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