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家之言丨徐健顺教授:吟诵是“读书法”,是德育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7-30

吟诵看起来是个形式,其实不是。不管是语文教材,经典诵读还是传统文化,吟诵介入后,“读”经典“读”诗词这件事,就开始走向理解经典和理解诗词。当你吟诵之后就会明白诗词和古文,主要不是用来记录、抒发、解释、评价、批判,而是用来修身的,是与西方的诗歌完全不同的。这样可以改善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还可以推动诗词创作回到中华文化原来的传统。所以吟诵在推广的时候,我是希望一直伴随着诗教的精神。说到底,吟诵其实是德育










摘要: 

2018年36日,受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之邀,徐健顺教授出席了“山东省吟诵发展传承研讨会议”。他介绍了首师大吟诵工作的最新进展,并对山东的吟诵工作提出了中肯而宝贵的建议。

主要内容如下:

一、吟诵工作在今年会迎来比较好的机遇和环境,即将呈现多种文献成果,国家教材局委托的“语文吟诵”项目正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即将水到渠成。

二、目前吟诵研究有待向学理层面提高,要从三个方面立足:音韵学、音乐、诗教。

三、山东吟诵工作的开展成果显著,建议加强宣传,将经典吟诵与诗文创作相结合。

四、吟诵是一种读书法,吟诵不是“调”的问题,而是“法”的问题。

徐健顺

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副主任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华吟诵专委会秘书长

      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

        主攻方向为音乐文学、比较文学、朝鲜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讲授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通俗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诗文吟诵等课程,并长期在中央民族大学和首师大每周举办“徐张国学讲座”,邀请杰出国学学者主讲。著作有《名家状元八股文》《声音的意义》《徐健顺吟诵文集》《吟诵教程》《我爱吟诵》(合著)等。论文数十篇,发表于《东疆学刊》《延边大学学报》《文学前沿》等刊物。录有《徐健顺吟诵专辑》《学唱传统吟诵》《吟诵之美讲座》《吟诵理论与方法》等吟诵录音与录像。

       徐健顺投身于中华吟诵的采录、整理、研究与推广当中。对吟诵在当代复兴贡献卓著。他率先在中央民族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开设吟诵教学课,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大学生和社会人士讲授吟诵学。于2010年倡议筹备成立中华吟诵学会,并于2010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中华吟诵周”大型学术文化活动,邀请海内外著名吟诵专家四百余人齐聚北京,共襄盛举,为中华吟诵之复兴与传承做出巨大贡献。在全国做过千场讲座与培训,在诸多电视媒体(如:央视《我们的节日》系列节目)策划大型吟诵活动,使吟诵进入学校和社会课堂,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我们尝试去做

全文


       山东省的吟诵工作发展总是超乎想象得好,发展非常快,这要非常感谢山东省语委办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我主要是汇报一下首师大吟诵工作的最新进展,再说说吟诵方面的想法和做法,然后是对山东吟诵工作的建议。

首师大吟诵工作的最新进展

昨天下午,我们首师大校长带队去教育部教材局做了吟诵工作汇报,得到了高度肯定和有利支持。从给吟诵的政策上来说,今年会有比较好的机遇和环境。

在吟诵研究上,首师大和南开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重大项目,现在进入了结项阶段。我们采录了一千多人的一万多首吟诵,其中也包括我们山东老师的贡献。现在我们全部整理、总结出来,还做了一个四个多小时的纪录片。

另外,吟诵的相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现代文献,今年都会在中华书局出版。我的《吟诵概论》对吟诵做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普通话吟诵教程》也马上出版,还有一个传统吟诵的总结报告。吟诵研究的系列成果,今年会集中呈现。

“语文吟诵”这个项目大家比较关注。这是国家教材局委托的项目。到今年年底,除了小学456年级之外,其他年级都做完。“语文吟诵”除了跟人教社合作,另外我们正在跟山东教育出版集团洽谈。“语文吟诵”的核心是教学系统,这是个电子化教学资源的集成,有很多智能手段,有一些吟诵教学以前不太用的方法,比如说吟诵谱,以前很少用,但是我后来发现,无论是教学、创作还是搞研究,特别管用。所以我们先把一个初级的吟诵谱放进来,后面我们再去发展。另外还有文气谱,这也是以前没有的。我们尝试着在做,对于吟诵、诵读、朗诵都非常有用,这是一个探索吧。

今年我们要把经典吟诵全部做完,就是基本的经学和蒙学,三(《三字经》)、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弟(《弟子规》)等都做了。这个项目是在青岛出版社,也是与山东的合作。

目前,首师大在计划成立一个实体吟诵机构,承担吟诵研究的工作,教育推广,还有一项就是非遗申报。

吟诵理论研究方面的心得

下面我说说吟诵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心得。目前这项研究比较薄弱。此前的研究停留在形态研究的比较多,往学理上提升的比较少。真的深入进去,会发现这个事情很复杂。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完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做得完的事情。今年稍微有一些成果了,但还要完善。在吟诵推广过程中,我也看到有些走偏的现象,吟诵的学术理论研究不够好。今天看到这么多学校,还有高校专家都在这里,我很高兴。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把吟诵理论研究规范起来,把文献材料完备起来,这样吟诵才能健康地发展       

在吟诵学理上,我觉得吟诵和三个方面特别有关系。一个方面就是音韵学吟诵特别揭示出了我们汉语的语音是有来历的、有系统的、有含义的。这个含义在日常生活里面是不存在的,但是一旦到了诗词文赋里,就存在了。因为它和口语不一样,是雅言系统,所以有一些陌生化的声音就会凸显出来。这些声音它是有意义的,而这些意义它是有规律可循的。这跟我们传统的音韵学训诂学,尤其是声训有很大关系。我觉得吟诵要深入的话,一定要把这个问题研究明白。另外一方面,吟诵的意义要想说得出来说得明白,这个理论也要吃透,要不然人家说为什么要传承这个吟诵?有什么价值?如果说好听,好听的多了,干嘛非得要这个?这是传统,那传统传下来的多了,为什么要传这个?这些都不能够使吟诵成为必要。我觉得吟诵的必要在于声音是有意义的。一首诗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包括我们的经典,这么读还是那么读,意思是不一样的,关键问题就在这里。而我们自古以来是有一套读法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吟诵的定义——吟诵是中国传统读书法这个概念的定义是读法,它是一套读的方法,哪个字轻那个字重,哪个字长哪个字短,所以它是有价值的。比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你是读“鲜矣仁”还是“鲜矣——仁”?意思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就是这一点点的区别积累起来之后,会造成对文献的理解差异。

吟诵的第二个理论支撑点就是音乐。今天我看到有高校音乐老师在这里,我很高兴,这个事儿不只是语文的,也是音乐的。它是关于汉语怎么唱的问题的一个解释,它有一个基本的旋律产生机制,让我们了解汉语的音乐旋律是怎么产生的,节奏是怎么产生的。其中最重要的值得关注的理论就是“四声对五音”,它揭示了我们汉语从上古音高型声调到中古旋律型声调,其旋律的产生方式是不同的。这个理论最终可以达到一个什么效果,我们可以回答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吟诵?不管你是雪公调还是行调,都是民国的调。在唐朝也是这样的吗?为什么用民国调来吟诵唐诗?这些问题绕不过去,要解释好这些问题。四声对五音的理论可以让我们对从《诗经》到南北朝到唐宋时期的整个的诗词当初是什么旋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确定雪公调是对的是可以传承的,包括普通话吟诵的合理性。所以我建议大家关注“四声对五音”。

还有一个理论支撑是诗教。吟诵看起来是个形式,其实不是。不管是语文教材,经典诵读还是传统文化,吟诵介入之后,“读”经典“读”诗词这件事,就开始走向理解经典和理解诗词。当你吟诵之后就会明白诗词和古文,主要不是用来记录、抒发、解释、评价、批判,而是用来修身的,是与西方的诗歌完全不同的。这样可以改善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还可以推动诗词创作回到中华文化原来的传统。所以吟诵在推广的时候,我是希望一直伴随着诗教的精神。说到底,吟诵其实是德育

我们做的语文吟诵、经典吟诵,在解读的时候和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学科有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主要就是诗教。我们不会直接说李白作了一首诗,抒发了李白的什么样的个人想法,反过来说,李白作诗,他是用儒家和中华文化精神来浸润自己,来提升自己,来教育他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把他的个人感受表达出来

对山东吟诵工作的建议

最后说一下对山东吟诵工作的个人建议。山东现在做的肯定是在全国最好的,由语委办出面来组织全省的工作,这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我也是山东人,对山东很有感情,我希望山东能发展得最好,成为全国的一个典范。所以,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我觉得吟诵需要宣传,这是非常重要的。吟诵的社会认知度太低,这样给吟诵传承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成果得不到展示。现在教育部对吟诵的态度非常明确,吟诵的基本成果也已经形成。现在是可以做大规模宣传了,多多宣传,让山东人知道有吟诵这么回事,这可能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可以预见到吟诵工作未来在全国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蓬勃。可以预计,吟诵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富。有鉴于此,我建议山东考虑应该成立一个实体机构,把吟诵工作规范起来,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天津南开大学组织召开“普通话吟诵研究与传承研讨会”时,张世平所长说“诵写讲”的“诵”是包括朗诵和吟诵两项的,这就很明确地把吟诵放在教育部和语委的工作里。

另外,就是要把吟诵教育的成果从吟诵引导到创作上。吟诵教学的最终成果有这么几项:第一项在音乐上,可以自由吟诵,把自己的理解放进吟诵,每一首诗都不一样,每一首都能够把理解和作品内涵表达出来,这是在音乐方面的成果;从文学方面的成果看就是要学会作诗,学会作古文。古人的教育是诵读什么体裁就创作什么体裁。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是这样,读白话文就作白话文,那你读古文读古诗为什么不作古诗古文?没有亲自体验,对诗词文赋的理解也很难到位,如果山东能够把经典诵读引向诗文创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果,吟诵恰恰能够在这些地方发挥作用。

吟诵是一种“读书法”

再说几点,第一个是关于吟诵调的问题。以前我们做普通话吟诵培训,从来不教调只教方法,我们是用平调,再分上中下调交叉使用。它的好处就是对于规则、方法一目了然,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推唐调的原因。唐调也是平调,桐城派读文法重视文气,一目了然。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对吟诵不太了解,入门阶段,都在学方法学规矩,虽然我有一些个人的吟诵调,但是不做宣传,我们提供的各种资料里都不强调,主要用平调。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也要发展普通话吟诵调了。我们团队集合了一些音乐界人士,从作曲、编曲、配器、演奏到歌唱都有,做音乐研发。在配器伴奏上做了各种尝试。每篇提供六个录音,先从传统吟诵到诵读到基础吟咏,再到少儿吟咏,再到成人吟咏,再到带伴奏的,一步一步走

我的看法是,吟诵不是调的问题,是法的问题,所以我们对吟诵的定义叫读书法不叫读书调。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什么调都可以。古人没有条件,他只跟一个老师学,过上几年再换一个老师,一生也跟不了几个老师。而且,这几个老师基本还是一个地区的,所以他自然就是一个调。但今天我们有这么多吟诵调,采录了上万个调,为什么从调上一定要学一个调,我觉得这是很奇怪的,没有这个必要。重要的是吟诵方法吟诵是个过程,虽然我们现在开始录音了,展示出来是一个很固定的声调,但在古代的时候,这是个动态过程。每次吟诵都不一样,因为每次心情不同,理解不同。

吟诵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语文课上大家思考问题,第一轮思考什么问题,第二轮思考什么问题,第三轮又思考什么问题,最后你看对这个课文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他每一次吟诵都是在思考,他是用这个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学吟诵,所以古人根本就不在意调不调的问题。

还有,语文吟诵里有朗诵,但是按吟诵的方式来读的。这其实是一种既古又新的朗诵方式,有几位朗诵家对这个形式很感兴趣,很想推广这个形式。

这种朗读方式,读法原则是我提倡的,但形式不是我发明的,是和徐涛等几位朗诵家摸索实践探讨出来的,读出来感觉就是朗诵,但是长短高低是对的,是符合诗律原则的

我们本来说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我现在觉得诵读这个说法有点宽泛,我想把这种吟诵方式也是朗诵方式叫做“读诵”。希望山东能够做一个试点推广。

另外语文吟诵项目将会有普及性公益性的资源向大家开放。敬请期待。

审稿:李心斋
编辑:于琮    赵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