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了梅雨,天气愈发闷热起来,紫外线的强度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集十八般武艺各种防晒于一身,防“黑”于未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亘古不变,那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美白的吗?回到古代,传统中药扮演了主要角色。 隋朝专家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到,“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外科大成》说:“黧黑斑多生于女子之面,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疑事不决所致。”又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白为金,黑为水,金能生水,药取其色,故白能胜黑。藏象理论中五色归属于五脏,白属肺,黑属肾,肺为肾之母,临床中通过子病治母,采用白色的药物入肺经而间接达到滋补肾水的疗效[1]。 统观古方,着实浩如烟海,实在想研究,可以看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为了把实践医学介绍给广大人民群众,选用的都是常见药材,药少力专,刊载的美容方剂之多、之早、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被称为中医美容第一书[2]。 《太平圣惠方》则有著名的“永和公主药澡豆”,选用白芷、白蔹、白芨、白附子、茯苓、白术、鹿角胶、桃仁、杏仁、沉香、麝香、大豆面、糯米、皂荚,诸药共用达到“润泽肌肤、祛斑增香”的功效。 《圣济总录》记载了一个物理疗法,则以真玉一块平面磨之,可“瘢消无遗矣。或以鸡子白调和诸药为膏,鸡子白即鸡蛋清,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之功,是去、治面疱、润肌肤之佳品,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此外还有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等,外用时对体表炎症有消炎止痛收敛作用,以鸡子白调药,既取其药用之性,又利用蛋白易于成膜的特点,使药物敷于面部后能更充分地吸附渗透于皮肤,发挥治疗和营养作用,类似于现代美容所常用的面膜效果。同时还提出以井华水洗面,井华水为清晨从井下打的第一桶水,清凉甘爽,《嘉佑本草》记载其有“疗病利人”的作用[3]。 古代记载的很多美容方中,选材要么如鸡屎白、鹰屎白、白鸽粪、蜀水花(即鸬鹚屎)等让人尴尬,要么如麝香这样珍稀,或者有添加朱砂、铅粉,分别含有金属汞和铅的成分,有一定毒性,不太友好。 比较亲民的还是介绍下七白膏和八百散。宋朝《太平圣惠方》中记载的七白膏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美白方子之一,此方原治黧黑斑。由7味中药白芷、白蔹、白术、白附子、白茯苓、白芨、细辛加减运用组合而成。 金国宫女八白散相传为金章宗完颜璟宫中的宫女洗面所用,后被记载于明代的《必用全书》一书中。药选白丁香、白僵蚕、白蒺藜、白牵牛、白芨、白芷、白附子、白茯苓。以八味第一个字皆冠以“白”字的中药组方,药取其色,以色治色,以白除黑,闻名于世。 尽管很多中药有美白效果,但是不乏部分使用后可能会刺激皮肤,引起过敏现象,当谨慎用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