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坏苦、行苦这三个概念是有层次的,先理解苦苦,然后坏苦,最后行苦,它们有层次的。行苦是比较高和深的一个道理。
先拿苦苦来说吧,我们平常在生活中、事业中面对一些不悦意的事情,包括身体上的病等各方面。比较远一点的,我们来世可能会变成动物,互相吃来吃去;堕入地狱的话是什么样子,这些都属于苦苦,是我们看得见的东西。
我们思维苦苦的时候也要了解到,不但现在我们身上的苦苦,也包括刚才讲的来世-——未来堕三恶道的苦,这些都是我们要修的。
就拿修苦苦来说,也需要以前后世的角度来修,不单单是从今生的感受来修——这是不够的。所以修苦苦的范围很广:在三界里面,欲界里整个的苦都要认识。欲界包含整个六道,也包括欲界天里面的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等六个天,这些都有苦,(色界、无色界没有苦苦)所以哪里有苦苦全部都要认出来。
并不是说我身体病了就表示我已经认识苦苦了,或者我已经修了苦苦了,不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所谓的苦苦、坏苦、行苦,在三界六道里面没有一个不属于这三个。要么是苦苦,要么是坏苦,要么是行苦,就这样去认识。这样认识了以后,我们对整个轮回就会生起一个想要远离的心。
所以修苦苦,把苦苦认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苦苦包括了整个六道,前后世都包括在内。或者说苦苦属于修中士道,那么在此之前必须先修下士道。修前后世是属于下士道,所以说前后世修好了以后才可以修中士道。
中士道的苦苦是属于四圣谛中士道的法,但下士道的时候也需要修苦苦。它修的苦苦是三恶道的苦,没有包含人间的苦苦,也没有包含欲界天的苦苦,这些它都没有修。中士道则是整个都要修,中士道里面苦苦的范围是这么广的。
再要提升上去就到修坏苦,坏苦是什么呢?我们欲界认为的乐实际上都处在变化当中,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认识到苦苦和坏苦之间很明显的差别了。你应该提前认识到乐的后面有一个变化性,而不是到后面才发现乐会变成苦,到那时候才知道已经来不及了。
对于乐的这种变化性,你能提早地认出来,这种认知也是要修的,所以说修坏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苦苦也好,坏苦也好,都是在讲欲界里面的苦。
坏苦也有另一种解释,它不只在欲界里面,也在色界里面,色界里面也有坏苦,这就有不同的立场和说法。
我们要对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者有一个认识。对欲界来说,下面是三恶道,中间是人,人上面是天。在人与天之间有一些非人非天,比如阿修罗。欲界天又分六个天,这个层次属于欲界。然后色界、无色界也属于天,但不属于欲界天,我们平常讲的天一般都是欲界天,应该没有谈到色界天和无色界天。
色界跟无色界天的差异在哪里?比如说,色界里面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个阶段就叫色界。先简单解释,色界也好,无色界也好,都是超越欲界的。为什么说超越欲界?它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些方面都没有欲望,它的喜悦,或者希求的是内心世界,它对外面物质根本看不上的。
色界、无色界为什么不叫欲界?原因是它们对物质上的快乐完全不算什么,处于这种境界就叫作色界、无色界。在这个阶段,内心世界永远超越外面的物质,内心世界里面的享受,层次非常广,所以就变出两个界出来了,色界和无色界。
物质方面跟内心世界比还很有限,它属于欲界。在色界、无色界里面,色界有四个层次,无色界也有四个层次。这些都是他们内心里面喜悦或者希求心的不同层次,拿初禅与二禅来说,它们有差异:初禅觉得这个很好但二禅就觉得不行,看不起这个;然后二禅觉得这个很好,三禅就觉得这个有问题,色界、无色界都是内心里面不同的境界,先这么理解吧。
然后你们就要了解,(我初步说一下)色界里面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三禅的时候呢,我们轮回的乐还在,但四禅以上呢,轮回里面的乐就不存在了,意思就是说在这个轮回里面,一般像外道、世间道、佛道都有打坐的修行人,他们会先去掉外界物质上的喜悦,就是会先把贪心去掉,然后再把内心的乐也去掉,就到了另一个层面的舍受,我们认不出来的,他们认为这个是很珍贵的。他们认为乐受有问题,因为乐受会使他的心动摇,所以他觉得舍受比较好。这是四禅以上的优点。
现在我要跟你们解释,坏苦的界限在哪里呢?坏苦的界限就到三禅,因为到三禅还有乐。坏苦的意思是眼前是乐,但会变,这叫坏苦。但有的祖师说,三禅的乐虽说会变,但它变的时候三禅的功夫就会消失,一变三禅的功夫破了。
比如说初禅有初禅的工夫,二禅有二禅的功夫,三禅有三禅的功夫,一开始有这个乐,但乐一变成苦的时候这个禅定的功夫就破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乐不属于三禅,因为三禅的功夫没了。
有的祖师就说初禅、二禅、三禅都不可以说它有坏苦,因为它这样变的时候就不叫初禅,二禅、三禅了,也有这一种解释。
这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说它还是初禅、二禅、三禅,也还可以有坏苦。这两种说法都有祖师说过,我自己认为坏苦的界限就到三禅,所以苦苦和坏苦都在欲界里面,但是认的地方不一样。
坏苦是完全把欲界的乐认出来的一个东西,苦苦是把欲界所有的苦都认出来。在色界里面完全没有苦苦,只有坏苦,可以这样理解。
行苦是连四禅以上都还有的,但下面这些苦苦、坏苦是不是属于行苦的范围?当然行苦是更深的东西,它是什么地方都有的。
解释行苦的时候,跟苦苦和坏苦就有点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解释苦苦的时候说这个是苦苦,它不是坏苦。我们认识坏苦的时候说这个是坏苦,但不可以说坏苦就是苦苦,它们是不同的东西。
解释行苦的时候,它也包含在苦苦里面,也包含在坏苦里面,然后它又有自己的范围,就是说没有苦苦和坏苦的地方还有行苦,所以行苦的范围非常之广。
我们刚刚说四禅以上,有苦苦吗?没有。有坏苦吗?也没有。就只有行苦而已。
为什么有行苦呢?因为这个行苦的“行”,是以烦恼和业做出来的一个东西。“行”的意思,好像我们讲诸行无常的“行”,是造作出来的东西。
有一个笑话,以前有一个新加坡人,他是班长,他带了可能有一两百个人去印度那边听尊者讲法。他们坐大巴去的时候在路上那个人就会跟他们讲开示,这不是开玩笑,他是真的在开示。
因为印度的路不好,会颠簸,车子也不好,一路就高高低低的,于是那个人就说,“哦,现在你们有感觉到吗?所谓的行苦就是这样子,行、行、行就觉得苦啊!”(众笑)。
有的人就会这样乱解释的,他对行苦的理解好像是说轮回里面越走越苦的意思。这个行不是我们走路的那个行的意思,我们佛典里面这些词应该是依古代的解释理解会比较好一点。
就像我们十二缘起里面,也有讲到无明、行,也有“行”;五蕴里面也有,色受想行识,这里也有行,是吧?还有佛经里面的四法印——诸行无常,这也有行,是吧?
在佛经里面的这些行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呢?比如说无明、行,这个行就是造业的意思,好像它就是“造”业的这个动作,是“造”。同样的,诸行无常这个行,“诸行”,它是有一个理由跟所立法,比如说,无常因为是行,所以诸行无常——凡是行皆是无常,就是这个意思。如同说偷盗的人就是恶人,诸偷盗的人是诸恶人,有这样一个理由:他不好是因为他偷东西。
是行,所以是无常。所以论典里面对“诸行无常”的解释:它是由因和缘造出来的,是无常,这个意思。如果它没有因,就自己永远在那边,没有理由灭;如果它由因而造,肯定就有灭。
所以诸行无常的意思是:行是理由——因为行,所以无常。凡是有因造出来的肯定会变。行怎么解释?以因缘而造,就是行。所以行变成造出来的意思;同样,“色受想行识”的行也是造业的意思。
我们面对外在的色法——接触的时候就有感受;有感受之后,我们会给它贴一个标签,好、坏等;然后根据这个标签我们会有行动——这个要怎么追?那个要怎么远离?等等。
这行动就叫作行,所以“色受想行识“的行,也有造作的意思:为了追求这个而去做一些事情等等,这些都是行。所以行的意思大概是这样。
刚刚我们讲的行苦里面的行也是造的意思,以什么造呢?是烦恼跟业造的,既然是烦恼跟业造的,那没什么好东西,所以行苦这边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呢?在轮回里面没有一个东西不是烦恼跟业造的,都是烦恼跟业造的,把它认出来就是所谓的行苦。
那苦苦里面有没有行苦呢?有。如果从“它是由什么造出来的”这个角度来认知,就是行苦的认知;如果从“它是不是苦的感受”这个角度认的话,就是苦苦的认知;同样的,从“它会变”这个角度认的话,就是对坏苦的认知;从“它是不是由烦恼和业造出来的”这个角度去认知的话,我们就是从行苦的角度认知。
所以苦苦、坏苦里面都有行苦,刚刚我们讲的四禅以上是不是也都是行苦呢?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完全是烦恼和业造出来。
如果有一天我们对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不执着,对内心世界也不执着了,如果能达到这样那就脱离轮回了。那样的话,就必须把“我”这个执着放下,“我”这个执着没有了以后,“我的享受”这个执着也会放下,不管内心的享受还是外面物质的执着都放下的时候,那就脱离了。
所以轮回的根就是我执,我执断掉的时候就什么都会断,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讲有我执就有我的享受,在心的世界里执着于享受的结果是色界、无色界就创造出来了。
我们对欲界的色、声、香、味、触执着的结果,欲界就创造出来了。如果我们内心世界的执着没有了,对外面物质世界的执着也没有了,什么都不执着的话,我们就会离开三界。
所以三界都是因执著心而来的,可以说有执着肯定会有烦恼,有烦恼肯定就会造业。我们一般人讲到烦恼的概念,就会以为只有我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才叫作烦恼,比如说我最近生气了所以我烦恼啦什么的,但是我心里的贪心啦,傲慢心啦,这些就根本不会觉得是烦恼,所以我们平常认知的烦恼跟真正的烦恼差太远了。
真正的烦恼,按佛典里面的要求来说,初禅、二禅、三禅这些定力功夫这么高的众生也还是一直都有烦恼的,而我们平常讲的烦恼只是烦恼里面范围很小的一块。
如果我们把这么多的烦恼都认出来的话,才可以认出色界、无色界也是由烦恼和业造出来的。如果你对烦恼没有这个认知的话,你怎么能够认出色界、无色界也是由烦恼造出来的呢?你肯定不会这样想。所以对行苦的理解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对业的认知也一样,我们认为的造业,比如说我骂了谁,我骗了谁,这才叫造恶业,而其他的都不觉得是造业。但是按佛典里的要求来说,你执着打坐也是造业。所造的业分好多等级,这种属于造了善的业。
我们平常嘴里讲的烦恼、造业这些跟佛经里面讲的烦恼和造业相差太远。
以烦恼和业造出来就是所谓的行,从这个角度你会对它产生反感,不欢喜它,产生反感的时候对行苦就开始有点认识了。所以对行苦的认识也是相当有难度的,纵使有难度,我们还是要慢慢去了解。
一方面也不要太偏激,比如说坏苦的本性是苦,但坏苦它的前面先有乐然后才坏苦,我们不否定前面有乐,并不是要把前面的乐也否定掉。如果你心里面对这个“乐”的认知刚刚好的话,那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你心里对“乐”的认知不正确,那就会被它骗。
这些乐相对而言也是一个顺缘,是我们修行上的顺缘,比如说修行上吃的、住的、穿的、旁边的人,这些都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没有这些你怎么修行?所以说下士道的法或者人天乘这些也都是要修的,为来世有一个好的、和谐的顺缘,还有朋友这些,现在我们要种这些因的。
种这些因的时候,我们同时要了解到,这些都不是究竟的,只是眼前必须要这些,如果没有这些你怎么往上修呀?有的人说我要解脱、我要解脱,你心里面想解脱,但为了解脱你必须要先轮回,你不可能直接跳上去的。轮回里面就有这些解脱的助缘,而且都是眼前要用到的,所以必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