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东西,放着没啥用,扔了又可惜,这便是家里的那些老物件。岁月的洗礼,沉淀下这些陪伴了几十年的“老古董”带来的回忆,让人看了忍不住回想起曾经的自己,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快乐。欢迎收看小吕和她的《一人一物》。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成了人们日常联系最主要的方式。书信可以交流工作、日常琐碎,也可以传达亲朋之间的问候、长辈对小辈的教诲以及人与人之间当面无法交流的话,还可以维系长久无法见面的亲朋好友间的感情。 在朱老先生的家里,就有他珍藏的200多封跨越半个世纪的书信…… 朱老的信,前后时间跨越半个世纪,大多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最早的一封可追溯至五十年代。 朱老现在偶尔还会用书信的方式来交流。书信可追查,也有私密性,而且可以永久保存。“这些信件将来都是回忆,如有需要,可以世代保存下去。网络和纸质的东西还是有区别的。”朱老说,即使信件早已破破烂烂,也能有读书的感觉。 大多写于60、70年代 朱老搬了十次家,但家里珍藏的200多封书信,却怎么也舍不得丢掉。“现在读起这些书信,酸甜苦辣各种感觉都有。”朱老时常拿出来翻一翻,这些泛黄的书信,让他回想起等待回信的那段时间,很难熬,顺利的话,也要四五天才能等到回信。如果是外省,等待的时间则更长。 “等待的时候,会想,对方收到信了会有什么想法,当真收到信了,会小激动一下,看很久很久,细细品味。”朱老说,如今通讯发达了,现在的人是无法体会那时候对书信的这种情怀了。 朱老家中的信件 朱老的信,几乎都是手写的。“这些回信,有些是写给小辈的,写给小辈又有不同的格式。”朱老认为,一封信,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它的格式。信封上的称呼也很有讲究,写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呼。 实寄封最有价值。朱老说,上面的邮戳、时间地点、邮票,都能反映时代的变迁。好的书信会用毛笔字写,就是一件书法作品,是很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呢! 以前写信讲究格式 2000年前后,我还在上小学,同学间的交友方式大多采用手写书信。记得那时候还流行“笔友”,一些报刊杂志会刊登交友信息,觉得OK就记下Ta的联系方式,两个人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对素未谋面的人写信,想想还是挺激动的。尤其是等待回信的时候,简直“度日如年”,信收到了会特别兴奋。你来我往,感情也日渐浓厚。 我有个当兵的哥哥,远在北方,好几年都没办法回家,书信就成为了彼此间思念可以寄托的纽带。家里的信箱收到了哥哥的来信,眼睛都会跟着亮起来。因为部队有规定,一年只能写一次,所以这信也变得格外珍贵。知道亲人在远方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您家有老式的雕花床在, 如有其他老物件,也可直接联系。 供稿:吕老师 编辑:Nemo 审核:KK 商务合作:13429501230 单位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延安东路508号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集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