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常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世人对爱情和婚姻寄予了美好遐想和期待,也有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这样充满祝福的诗句,毕竟“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两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识、相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唯有不辜负彼此,方才是正道。 就如今日笔者所带来的这件故事,一对小年轻成亲仅仅3天,丈夫便奉命奔赴前线,临别前,丈夫饱含依依不舍,叮嘱了妻子一句悄悄话,却让妻子苦苦等待了他72年之久,殊不知,丈夫早在22岁时便已牺牲了—— 这位妻子名叫池煜华,在当时的社会,一些旧封建的遗俗尚未散去,不管是童养媳或者是包办婚姻,又或者是三妻四妾,均屡屡在登台上演。而池煜华自幼便成了李家的童养媳,时年她9岁,而丈夫李才莲6岁,两人青梅竹马,在一起打闹中成长。 1929年,池煜华和李才莲在父母的安排下结为了夫妻,而令池煜华感到震惊的是,在洞房花烛夜时她才获悉,原来眼前的丈夫,原来竟是我党“高官”的身份。不过,池煜华尽管知道丈夫所走的道路危险重重,可她仍给予了支持。 旧社会下的女子鲜有读书识字的,池煜华知道自己没文化,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不过自古保家卫国是堂堂男儿应该承担的重担,因此,在丈夫李才莲坦诚相告后,两人的日子,并没有因此波澜壮阔,只是,令池煜华没想到的是,在新婚仅仅3天后,李才莲便接到了命令,要他立即归队。 新婚燕尔之时,又时逢乱世,夫妻二人深悉,这一别不知何年马月才能再见面,不过,终究要离别,只是彼此的眼中均泪花闪闪,在依依惜别中,给对方一些叮嘱和交代。而后,李才莲接过了行囊,一步步的离开了家,而池煜华更是不舍的送他到了村门口,这时,李才莲转过身来,对着池煜华说道:“守好家、多识字、多为红军做事情”。 短短的13个字,顿时刻印在了池煜华的心中,她望着丈夫逐渐模糊的身影,直到消失在道路的尽头,这时,她才缓过神来,有些心不在焉往家的方向缓慢走去。丈夫李才莲离家后,池煜华承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尽心的侍奉公婆,而对于丈夫的事情,她怕老人担忧,也是三缄其口,愣是没有直言真相。而在她的心里,无不默默的支持着丈夫,同时也期望他早日归来,一家人团聚。 可是,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一年年的流逝,池煜华对丈夫李才莲的归来是望眼欲穿。1933年,丈夫李才莲打胜仗的消息传来,且获悉其驻守在宁都县七里坪后,顿时令池煜华是欣喜若狂,内心止不住的激动,愣是走了五六天的时间,赶到了七里坪与丈夫李才莲相见。 毕竟,新婚仅仅3天便离开了彼此,当两人再次相见时,激动得泪流满面,互诉衷肠,但是,李才莲所在的部队,不过是在七里坪进行休整,并非长久驻守,因此,他既要跟着大部队继续走,更无法带着池煜华一起。于是乎,便有了第二次落泪的分别,这次临别之际,李才莲尽管心中千言万语,但只留下了一句悄悄话:“不可轻信谣言”。 带着丈夫的叮嘱,池煜华返回了家中,且依旧每天劳心劳力的侍奉双老,打理着家庭的一切。后来,公公婆婆先后离开了人世,后事都是池煜华一手操办,最令她感到心碎的是,与李才莲的爱情结晶,年仅5岁的儿子也因病去世,昔日欢声笑语的家庭气氛,此刻,寂静得令人感到凄凉。 不过,丈夫的叮咛嘱咐犹如在耳,深刻于心,因此,哪怕家中剩下她一人,池煜华也坚信丈夫会回来与自己团聚,因此,每天她总是时不时的往村口转悠,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村中的乡亲见她苦苦等待,便对她说李才莲早已死了,不必再等了之类的话。但是,池煜华记得丈夫离别之际的那句叮嘱:“不可轻信谣言”,因此,面对乡邻们的劝告,她并不相信,而是一直坚信丈夫还活着,并将很快归来。 1949年,和平的钟声敲响,在此情况下,池煜华不停的向人打听丈夫的消息,还写了很多的信件,到处的询问,苦苦寻夫的消息传到了妇联后,顿时令众人动容落泪,她们不忍伤害这位贤惠善良的妻子,于是便跟池煜华说,只要在家好好的工作,不久李才莲就会回来看望她。妇联的劝导入了池煜华的心,她安心的在家中等待着。 一晃又过去了34年,池煜华昔日的乌黑秀发也变得满头银发,这时候,民政部颁发了一张烈士证,送到了家里来,此时此刻的池煜华才如梦初醒,原来丈夫早在他22岁那年,便已经牺牲了。一时间,泪流满面,多少日夜所盼,此刻却化为泡影。不过,尽管这样,池煜华却依旧相信丈夫临别时的活:“不可轻信谣言”,她仍然坚信丈夫一定会归来。 就这样,池煜华含泪苦等了72年,这旷世凄凉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令多少人为之动容落泪。2005年4月24日,池煜华离开了人世,享年95岁,留下了这让人钦佩的传奇故事,供后人学习和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