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当代外治妙方

 循天园 2019-07-31

处方1 制巴豆、生南星、生半夏、生乌头各等份。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拌入自制黑膏药中备用。取中脘穴,火针点刺后拔火罐,将膏药烘化后贴敷中脘穴,5~6日换药1次,2次为1个疗程。贴膏药后局部发痒、起疱、化脓,疗程完毕后外贴生肌膏结痂而愈。

[疗效] 贴敷膏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18例,治愈(症状消失,钡剂造影龛影愈合)62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钡剂造影有明显改善)4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7%。

处方2 溃疡膏。

[制用法] 治疗组78例,取穴:涌泉(双)。用溃疡膏(含吴茱萸、高良姜、五倍子各30g,白胡椒、细辛各15g,砂仁、沉香各20g,研细末。解放军第252医院研制)10g,加食醋适量,制成薄饼,穴位贴敷,隔日换药1次。并用玉米淀粉胶囊每次2粒(每粒0.5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34例,用西咪替丁每次0.2g,每日4次,口服。均28日为1个疗程。

[疗效] 采用上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用1个疗程后,两组分别治愈55,16例;好转14,6例;无效9,12例;总有效率为88.5%,64.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于月华.溃疡膏穴位贴敷治疗消化性溃疡78例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1):1822]。

处方3 山栀子、白芥子各20g,白芷、甘遂、川乌、草乌、芦荟、杏仁、桃仁、使君子、草决明、皂角、红花各10g,细辛、白胡椒各5g,冰片2g。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装入瓶内备用。取穴:中脘、上脘、下脘、神阙、梁门、背部压痛点(多在灵台、至阳穴处)、手三里、内关、脾俞、胃俞、膈俞、肝俞、足三里。配穴:痛经者,加关元、腰骶;冠心病者,加膻中、辄筋、屋翳;乳房包块者,加乳房包块处;阳痿者,加命门、腰眼、关元;咳喘者,加身柱、肺俞、中府、膻中;胆石症、胆囊炎者,加肝俞、胆俞。用时取药末适量。同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型硬纸上,每块小儿3~5g,成年人5~8g,贴于穴位,胶布固定。48~72小时换穴换药,每次选6~10个穴位。

[疗效] 用上药治疗胃脘痛患者38例,其中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观察半年以上无复发)25例,有效(贴治后症状明显好转,生气、受凉后仍有轻微疼痛,配合服药治疗痊愈)11例,无效(经贴治2次以上症状体征未见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94.7%。据临床观察,有人贴药2小时,即有肠鸣排气,有饥饿感。亦有人贴药后打嗝、嗳气,胃部有舒适感。如果贴药处起小疱,在小疱处拔火罐,则疗效更显著[李国柱.穴位药物贴敷治疗胃脘痛38例.中医外治杂志,1995,4(3):33]。

处方4 鲜毛茛。

[制用法] 取新鲜毛茛,除去叶茎,留下根须,清水洗净阴干,切碎,并加入红糖少许(约3%),共捣如泥膏状,随即将药膏装入青霉素瓶的橡皮盖凹内,贴敷于胃俞、肾俞穴。待15分钟左右,患者即觉局部有蚁行感,进而产生烧灼感,此时即可将药弃去。如局部起水疱不必刺破,可待其自行吸收。贴治次数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疗效] 据报道,韩明道等用新鲜毛茛根贴敷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44例,显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18例,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好转)22例,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0.9%。

处方5 生附子、巴戟天、炮姜、炒茴香各30g,肉桂21g,党参、白术、当归、吴茱萸、炒白芍、白茯苓、良姜、甘草各15g,木香、丁香各12g,沉香末9g,麝香1g。

[制用法] 将本方前15味药粉碎,麻油适量加热至沸后,放入诸药炸枯,过滤去渣,再熬炼成膏状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兑入麝香、沉香末捣搅均匀,摊成膏药,备用。取穴:中脘、脾俞(双)。贴敷时可将膏药温化,趁热贴敷于中脘或脾俞(双)。每3日换敷1次。中脘、脾俞可交替使用,也可以同时贴敷。一般需要连续贴敷较长时间。同时,服用黄芪建中汤,每日1剂。连续治疗60日后观察治疗效果。

[疗效] 用上药贴敷治疗慢性十二指肠溃疡34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溃疡愈合)8例,显效8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4%。(李世文,康满珍,王仲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