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篇-营造从塑自然环境的绿色生态半岛 项目背景与定位 项目位于深圳东北门户、深莞惠交接处,作为其核心启动区,肩负着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低碳践行的重要示范责任。 高密低碳的7个探索与实践 设计团队在对国际LEED 认证,中国绿建等标准进行学习研究,同时总结多项的低碳技术、政策与措施后提出7 个高密度低碳的探索与实践用以指导整个项目的设计。 生态格局 以“山水城园”形成的低碳活力轴重建自然山水联系; 以低碳活力轴为统领,构建半岛全领域的生态格局。 微气候 顺应气候特点,结合夏季主导风形成梳式布局,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气候条件进行通风除湿。积极吸收传统围屋的微气候调节布局,结合场地绿地空间,屋顶花园,山体,河流形成绿色半岛上的微气候循环。 低碳技术与循环 强调智慧内核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以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作为项目开发基础;以大数据、AI、智慧城市等先进技术助力片区绿色低碳开发。 可感知的低碳环境 历史围屋作为整条线路当中最为重要的感知节点,在展现可以触碰的绿色低碳理念之外, 同样拥有强调文化体验,诉说历史,展示未来的重要功能。 2.建筑-打造绿色、开放、趣味的生态公共空间 低碳开发 秉承低冲击开发原则,塑造绿意盎然的生产、生活环境,将公园的自然归纳进来。 垂直聚落 总体空间布局成天然臂弯状,环抱生态半岛,与山形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场地的原生态自然景观。 竖向生长 以「世界树」为设计概念,木脊线交织而成的幕墙,犹如根茎盘绕的树干自然生长。 开放共享 尊重场地现状地貌,通过低区架空等设计手法,打造片区空中交通体系,强化建设场地与山体、丁山河之间的联系;通过“打开底层空间”的手法,建立二层连廊系统,与周边互通互联,形成多点活跃交流场所。 作为低碳城综合服务区,以街区的形态展现开放的态度,与城市共生共融;景观专业的介入,使得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更加的自然。 ▲人与自然对话的公共活动空间。 文脉传承 延伸围屋肌理,以自然生长的方式,使新旧共生共融。汲取传统营造智慧,采用契合区域气候特点的冷巷布局方式,实践低碳建筑示范。 ▲以“LEED明星建筑”为出发点的中轴主干道。 ▲与文化、自然完美结合的商业公共空间。 ▲月池湖畔与“新桥世居”的新老对话。 城:山林聚落 立体化、多维延展打造丰富的山林聚落。从世居到立体街区,从城市生活到绿色生活,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 水:一公里海绵花岸 以自然生态为基底,借势于场地高差、水系打造示范性大海绵体系,将人、动植物、自然环境融合,打造可观、可游、可玩的城市低碳生活滨水带。 径:水径与云道 水径:雨水经过海绵系统处理后回归城市水系,形成与生态系统的自然链接。 云道:通过立体交通方式串联山水城,增强场景体验。 通过“高密低碳”的规划探索、“开放共享”的垂直聚落、“园、城、水、径”的景观营造,为华侨城的低碳实践打造了一个集产、学、研、商、旅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共享城市之乐与山水之境。 |
|
来自: 开心就好xfd > 《办公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