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文中餐风饮露之蝉

 杏坛归客 2019-07-31

关于蝉,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记忆。

夏天午后的一阵阵蝉噪声中,一群半大孩子拿着竹竿和湿面团去粘枝上的蝉,收获的蝉有的被绳子绑了系在床畔,有的则被剥壳炸了来吃……

蝉居在高高枝头,每日餐风饮露,这在古人看来象征着一种君子气节。唐代虞世南有首《蝉》便是表达此意: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居在清隽疏朗的梧桐树上傲视其余小虫,偶尔垂下须子饮些露水。不必借助秋风,它的叫声也能传到极远处。

虞世南借诗中之蝉来表达自己清高的心性,做官、为人皆是清清白白,不与俗气人物同流合污,品性高洁,不食人间烟火。

汉代 玉蝉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诗人杜荀鹤有一首《长安道中有作》,用意与此一致:

回头不忍看羸僮,一路行人我最穷。

马迹蹇于槐影里,钓船抛在月明中。

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

子细寻思底模样,腾腾又过玉关东。

这首七律是杜荀鹤的代表作之一,入选《全唐诗》。读此诗,豪迈之气破卷而来。音韵大方、格调高远,同样表达了作者志趣高雅,绝不屑与小人之辈纠缠。

汉代 玉蝉 

故宫博物院藏

蝉在古诗文中是极为常见的意象。如上所言,它一方面是品性高洁的象征,另一方面则用以抒飘零在外、国破家亡,或是郁郁不得志的哀婉之情。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便是表达他屈居狱中的悲愤与哀痛: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又如李商隐的《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从对蝉的习性描述,笔锋一转,到对自身凄苦心境的描写,抒发宦途飘零、郁郁不得志之苦,又强调了自身的节操高洁。李商隐仕途坎坷,虽屡次遭到异党打击却仍对朝堂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蝉作比,确实恰到好处。

西周早期 蝉纹觯

故宫博物院藏

王沂孙的代表词作《齐乐天·蝉》,写尽了国破家亡的愁绪: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宫人香消玉殒、余恨未消化作一只寒蝉,时而在枝头哽咽哀泣,时而在幽暗叶底哭嚎,一次次将自己的身世诉与他人。西窗雨过,蝉鸣声如玉佩在空中敲击般清灵,又如筝声凄婉动人。

入秋后的蝉子形容枯槁,戚戚消瘦,还能再见多少次黄昏斜阳呢?蝉鸣幽怨,如泣如诉,已经不忍细听。在这残风里,它只能追忆过往:熏风中,柳丝千条万絮。

这首词从意蕴到格调都极好,全词从一只目睹王权衰落的蝉开始,再转到典故中。从宫女化蝉的可怜身世,再联系到朝代兴衰、更迭,主题升华,以小见大。词人所抒发的情绪,字字真切,句句酸楚难言,实是哀曲之章,令后人读之伤心,闻之落泪。

清代 犀角镂雕仿古蝉螭纹杯

 故宫博物院藏

以蝉为题,也不乏意韵清新之作。

俏皮如袁枚,《所见》一诗,使得捕蝉儿童的形象立现眼前,清新、生动: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冷孤高如李商隐,其《霜月》一诗亦可见意境: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9世纪 瑞士 金嵌钻石别针蝉形表 

故宫博物院藏

意境雄浑、开阔的写蝉诗,如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细细想来,我们读过的许多经典诗文中都有蝉的身影,它就如“月亮”“柳树”等意象一样既寻常,又不可或缺。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曹植的“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实在是太多了,若翻阅与蝉相关的唐诗宋词简直是读不尽的!

清乾隆 剔红枫叶秋虫图盒 

故宫博物院藏

如此看来,夏日连绵不绝的蝉声并不恼人,实在是顶尖诗意了。

END

本文转载自:传统活儿


悦读|古代诗文中餐风饮露之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