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原来都是这位书法大家题写的

 龙虹吸水 2019-07-31

沈尹默题签人文社“四大名著”

沈尹默题签人文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部分)

沈尹默(1883年—1971年)

沈尹默临《郎官石柱记序》

沈尹默临《郎官石柱记序》

沈尹默临《王羲之圣教序》

沈尹默行书书法题跋《何蝯叟临汉石门铭》

沈尹默行书书法题跋《何蝯叟临汉石门铭》

此后一段时间里,陈独秀和沈尹默常有诗书往来。这段交往,在陈独秀和沈尹默的书信、文章中,分别都有记载,不知为何有两人关系不好之说。

沈尹默曾先后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后南下上海。抗战时期他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胜利后又回上海以鬻字为生,虽然清贫,仍以每日教字习字为乐。

书法史上,书法大家均有超群的“悟性”,但若论所下“功夫”而言,沈尹默可谓第一,七十年的学书和书学生涯,他从未间断过临帖。

沈尹默患有严重的眼病,1932年到上海时,他的眼疾发作,整整一年不能用眼,一年后刚有所恢复,便忍不住继续写字。1964年,沈尹默的左眼已完全失明,只有右眼能看到一点光亮。双目几近失明的他,仍每天早上8点,就着眼中的一点光亮,沾墨挥毫一直写到中午,下午则读书看帖。他看书,要鼻子贴着书,眼睛对着窗口,要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笔移过去看。

晚年沈尹默

“书法虽非神秘的东西,但它是一种技术,自有它的微妙所在,非多看多写,积累体会,不能有多大的真实收获。”

——《论书丛稿》

沈尹默《论书丛稿》

沈尹默一生都在研究书法,也一直致力于书法的教育和普及,陆续写了多部书法论述。

1943年,60岁的沈尹默把自己多年对笔法的研究以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并公之于众,《执笔五字法》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书法私相传授的传统,也揭开了书法的神秘,让普罗大众领略到笔法的真谛。但他更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要知书学单靠阅读理论文字,而不曾经过一番艰苦持久的练习实践,是无从理会得理论中的真实涵义的,正如空谈食物之味美而不去咀嚼一样。”

《执笔五字法》局部

沈尹默80岁时为儿童做执毛笔示范

“后人要真懂得它,真能应用它,除了也从摸索练习中去仔细探究,是没有其他更为捷便的途径的。”

——《论书丛稿》

即便如此,他仍对自己的所成战战兢兢!

“从十五岁到现在,计算一下,已经整整经过六十年了,经过这样漫长的岁月学习,所成就者仅仅如此,对人对己,皆说不过去。这两年来,补读些未曾读过的书,思想有了一些进步,写字方面,虽不如从前专一,但觉得比以前开悟不少;或者还可以有一点进益,也未可知。俗语说得好,学到老,学不了。所以我不能自满,不敢不勉。”

沈尹默书法全靠自学,自认是一个独学而无师友指导帮助的人,因此,不免要走无数弯路;但也有一点好处,成见要比别人少一些。他于当今虽无所师承,而人人却都是他的先生。

沈尹默

“自写情怀自较量,不因酬答损篇章。平生语少江湖气,怕与时流竞短长”。缄默少语并没能使他避开时流。

暮年,沈尹默以“反动学术权威”罪名被批斗,他将数十年所写的诗词、墨迹和文稿撕碎,浸在水里化成纸浆,由儿子在夜色下洒入苏州河中。

在人生的最后两年,沈尹默每日靠吸氧维持生命,而他的“病房”,是医院走廊里的观察床。

1971年,88岁的沈尹默写下“同此凉热”,便飘去那个不需要眼睛也能看到光亮的世界,而他对书法的毕生追求,为书法的普及与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为他在书法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注:图片转自“瀚墨云桥”头条号,书法网编辑。致谢!


加入书法交流圈打卡发日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