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真的很重视温病的,在文章的编排上,说完原理和内伤伤寒16方,紧接着就抛出温病。在后续中时令病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运用温病原理治病。 有人说彭子益很胆小,干姜不敢用,桂枝不敢用,附子不敢用,茯苓白术也不敢用,简直畏首畏尾,畏畏缩缩。其实这并不怪别人,因为思想境界不一样,对医学道理的认知不一样,注定造就对医学的看法不一样。其实这都是原因的。到底什么原因?我们可以来认识一下 首先我们要认识温病,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 我知道,即便彭子益这样白字黑字的写着,也未必大家全部人都会看懂这话是什么意思,他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温病,就是那么一种病,是一种木火之气外散多余金水之气收藏的病,这个地方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木火外发的是火气,金水收藏的同样是火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针对阳热而言,开篇就提到,我们要认识的是热的圆运动,切莫陷入升的是阳,降的是阴的话语不能自拔。所以阳气外发的多,收藏的少,中下元气支出超过收入,元气一败,中气定衰。因为元气是中气的根。 这时候又有人会跳出来说,这种病会很少啊,一般人很少得这种病啊,那么问题就来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这样彭子益需要全书都特别强调,重点突出的写?所以要说不!温病不单单是指我们得这种发烧高热的病,也指我们生活中平时那些心火上亢的,脉浮盛于沉的,人比较浮躁的,容易爱出汗的,经常吃热性食物的,经常抽烟的,经常失眠多梦的,总之,温病的范畴很广,一切阳气外发多余阳气内藏的病,皆是温病的范畴,伤寒论桂枝汤症可以占掉半壁江山。其伤寒中的中风何尝有别不是温病的范畴? 圆运动一书治病处方,基本都是右降敛阳的多。无处不在的原理,无处不在的老调重弹,这就是别人把彭子益归为滋阴派,温病派的原因。各位不要嘲笑,其实人,伤寒不常有,伤温却常有,因为现在的人匆忙,忙着加班,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忙着熬夜,忙着玩游戏,忙着看手机。一切都在劳心用脑,一心想着拼命挣钱。造就的结果就是,失眠的多了,上火的多了,亢奋的多了,想法多了,奢望的多了,梦想的多了,脉浮的多了,虚劳的多了。津液亏了,火气降的少了,这就是温病,可能已经陪伴在你左右,而你却又无法认知它,而它又无时不刻的消耗你,伤害你。这就是温病。 你感觉不到它,它却无时不刻的存在,等它消耗到你生病,你中下亏空,你胃口不好,你虚寒怕冷,你抵抗力不好,你免疫低下,这时候你就会想,我是不是阳气不足了呀,不是只有你这样想,那些自认为自经方派的也这样想你的,哎呀你有湿啦,哎呀你有寒啦,附子!必须附子,干姜!必须干姜!多艾灸就好了,多喝热水就好了,诸如此类,等等等等。事实上也没错,确实是阳虚了,但是重用干姜附子桂枝茯苓就能解决?病源于降衰,治则用爆升。可能会有效一时,终究是无法痊愈的。有可能就会病及一生。 所以这时候你就知道了,为什么彭子益干姜附子都叫你少少的用,如果用的多了就会干燥,就会升达,阳气本身是不会下降的,阳气的下降必须有阴液的包藏。你只是看到阳衰,你看不到导致阳衰的阴衰,重用干姜附子,重用桂枝,阳始终浮而不降,胸闷痞塞。 所以我们要对温病有重视,因为它比伤寒范围广,伤寒不同,伤寒是寒气外侵内逼,在表用麻黄散表寒,厥阴重用桂枝,太阴的干姜,少阴的附子,假如湿动加茯苓白术以去湿升脾。总是以升达清阳让火气而外发为顺。温病不同,温病是火气外散,总以保津液保阳根为治,清润金水,让火气下行。勿随意去湿,勿随意躁阳,勿发散勿寒凉。但见中寒 干姜轻用,但见水寒附子轻用。过升过降,都会导致元气衰败,但是来路不一,药量却不可以相同。所以初学学中医也不要随意干姜附子发阳动气,动辄茯苓白术去湿伤津。阳动则外浮,津伤则不固。温病虚劳,尾随而来。 彭子益老师的思想,我们要善养元气,元气的来路是相火下交,元气的去路是升达为君火,只要知道保元气保阴液,就会延年益寿。 这个季节,阳气升动非常,中下阳虚元气虚的多,要知道收敛,要知道冷静,吃点清润的东西,吃点生津液的。让火气下行,让精神内守。勿拔罐,以散表气,勿艾灸,以助阳升动,就不做解释了,知原理者自知。 认识温病,重视温病,重视保养自己,阳因过浮而散,人因过浮而虚,浮躁让人空虚,踏实让人稳固。脚踏实地,认定着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