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临终托孤和两道遗诏,看咸丰帝的智慧人生

 行者L2013 2019-07-31

前言:

联想咸丰时期朝廷面临的困窘,很多人感觉把“智慧人生”和咸丰皇帝连在一起有点格格不入,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平庸”、“无能”,可事实上,咸丰继位时,他接手的本就是一个“烂摊子”。从乾隆晚期开始,大清已经呈现出“日落西山”之兆,人口暴增、土地集中、官吏腐败等问题都愈发尖锐,在经过嘉庆和道光两任“三好生”之后,大清的颓势更加明显,咸丰想凭一己之力去力挽狂澜很不现实,可他还是做了,而且是尽自己所能去做了,只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落得郁郁而终。

临终前,咸丰留下两道遗诏,两道遗诏简短明了,却将咸丰帝的智慧和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

临终托孤

从逃至避暑山庄,尤其是批准签署《北京条约》之后,身心受挫的咸丰帝开始沉迷于酒色声乐,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最终病倒。

咸丰十一年六月初九,是咸丰帝的生日,肃顺竭力操办,想为皇帝“冲冲喜”,可是喧嚣吵杂的环境将咸丰帝折腾的精疲力尽,最后直接昏了过去,之后就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夜,昏迷了很长时间的咸丰突然苏醒,表示要安排后事——立太子。从雍正帝开始,创立了“密匣立储”制度,就是一纸双份写下继承人,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留在皇帝身上,在皇帝去世后,两份诏书对照无误就可立新君。可是乾隆年间乾清宫发生过一场大火,把匾额给烧了;到了嘉庆年间,闹事的天理教又一度攻入皇宫,让皇帝感觉“密匣立储”很不安全,于是,又开始了指定接班人,就像道光,嘉庆是突然暴毙于避暑山庄(民间传闻是被雷劈死),根本没找到皇帝遗诏,是皇后下的懿旨将道光推到皇位;而道光在病危时还在考察各皇子呢,也没有提前“立储”。现在轮到咸丰就更好办了,因为他只有一个皇子载淳,舍他其谁?

一听说要立太子,肃顺等人赶紧拿来纸笔,请皇上亲笔写下上谕,可咸丰表示无力书写,就由军机大臣代笔,两道遗诏就此产生:

遗诏一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上谕:皇长子载淳着立为皇太子。特谕

遗诏二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朱笔:皇长子载淳现立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特谕

记载于《清代档案史料丛遍》第一辑,第82—83页

另外,在此之前,咸丰帝曾为慈安和慈禧每人赐发了一枚印章,慈安的为“御赏”,慈禧的为“同道堂”(这个印是给载淳的,慈禧当时只是贵妃,没资格和慈安平起,只是载淳年幼,慈禧暂替保管),按照要求,所有上谕必须前盖“御赏”、后盖“同道堂”方为有效。这些措施看似严谨,却为以后慈禧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写下这两道遗诏后,咸丰帝还将载淳叫于跟前,让他向八位顾命大臣作了个揖。几个小时之后,咸丰就离开了人世,终年31岁

小遗诏大智慧

乍一看,遗诏中只确定了两件事:一,载淳继位;二,顾命八大臣辅佐!可是,如果加上咸丰帝之前的种种安排,可以说,在临死前,他已经将当时所有可能威胁到载淳王位的势力全部考虑在内了

恭亲王奕䜣

奕䜣才能出众,但也正因如此,咸丰帝对他极不放心。“逼立太后”后,两人之间的矛盾就众人皆知,咸丰虽然重用了奕䜣,但是处处夹杂着不信任。尤其外逃避暑山庄后,咸丰将京城事物交由奕䜣处理,奕䜣身边迅速围拢了一群大臣,这股势力不容小觑。更何况他前脚走,后脚就传出了驾崩的谣言,而法国公使葛罗在给联军将领的信中声称:“传闻清帝已崩,如联军赞成,将以恭王继位”。(记载于中国近代史资料《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册460页)

通过临终托孤和两道遗诏,看咸丰帝的智慧人生

他还借设宴的机会,让群臣向奕䜣行礼,来试探奕䜣的威望,可惜,由于陈孚恩的抵制和反对,当时未能如愿。事后陈孚恩急忙奏请皇帝回京稳定政局,却遭到咸丰拒绝。陈孚恩在奏折中不敢明说,但有个人敢说,那就是老五、惇亲王奕誴,他是随咸丰一起到热河的,据《晚清宫廷与人物》记载,他在获悉北京的情况后总是嚷嚷“老六要造反”。这些话难保不被肃顺等人利用,所以,咸丰晚期与其说是“不信任恭王”,倒不如说是“戒备恭王”

在这种情况下,咸丰敢把载淳托付给他吗?多尔衮摄政的教训咸丰还是懂的,他可不想看自己唯一的儿子将来成为傀儡,所以,别说托付了,就连辅政八大臣中都没有奕䜣的名字,可见当时他已经将奕䜣视为“头号威胁”

慈禧

咸丰信任慈禧吗?不,咸丰病重时,由于肃顺等人的挑拨和煽动,咸丰一度有“赐死”慈禧的念头, 那为什么又改变了呢?

其一:爱子

当时咸丰的身体每况日下,自己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谁来照顾年幼的载淳呢?咸丰谁都不信,但是他是真爱载淳,不忍心载淳无依无靠,所以,他打消了除去载淳亲生母亲慈禧的念头;

其二:制约肃顺

临死前把肃顺等八人任命为顾命大臣,说明咸丰还是信任这些人的,可是前朝不仅有多尔衮,还有一个叫做鳌拜的人,谁能保证这些人里不会出现第二个鳌拜呢?让老实本分的慈安去对付这些人吗?肯定不行,所以,慈禧必须活着

通过临终托孤和两道遗诏,看咸丰帝的智慧人生

那咸丰没有防备慈禧吗?不,咸丰病危时已经察觉到慈禧对权利的追逐,害怕她成为又一个“吕后”,所以他给慈安留下一道密诏:

西宫凭母以子贵,必然独断专行,此人不可信赖。若是她安分守己,则相安无事;若是她不尊礼节,汝即召集群臣,按朕旨意,将其立即处死,以绝后患

这份诏书在当时可能只是为了约束慈禧,可后来却成了慈安皇太后的“保命符”。可见当时咸丰对于性情温和的慈安也是考虑的很周全,毕竟慈安才是皇后

肃顺等人

在咸丰时期,肃顺凭着精明能干成为咸丰帝身边的宠臣,但是,一朝皇帝一朝臣,对自己忠心未必会对载淳忠心,所以,咸丰对于肃顺等人的制约也毫不意外,赐给慈安和慈禧的两道大印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他看来,虽然肃顺等人可能会把握朝政,但是,如果没有两宫太后的同意,他们也很难为所欲为,尤其是慈禧,本来和肃顺之间就有矛盾,如今又拿到了“同道堂”印,肃顺等人拟定的上谕只要有丝毫不合法理的地方,肯定会被否决,这也会迫使肃顺等人安分守己

通过临终托孤和两道遗诏,看咸丰帝的智慧人生

咸丰的遗诏不仅将可能出现的争权夺利做出判断,还将皇子载淳、皇后慈安的安危也都考虑在内。于子,他做到一个父亲能做的一切;于妻,他对慈安以后的处境忧心忡忡;于国,他将日后的政务运行安排的滴水不漏;对于一个将死之人,我们还能奢求什么呢?在病危之时还能保持这么清醒的头脑,还有人能说他是“昏君”吗?我觉得任何一个“明君”去世时能考虑的东西(除了皇子争斗),咸丰帝完全也都考虑到了。

在他立下遗诏后,过了几个时辰才去世,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安排有所遗漏,是有时间弥补的,可能他认为已经万无一失了,才没有再做补充。肃顺一党后来的跋扈、奕䜣对于权利的觊觎、乃至慈禧的独断专行,后来都被一一验证,这一切哪一个不在他的预料之中?这还不能说明咸丰的深谋远虑吗?如果还没说服力,那我们再来看看咸丰的其他作为:

整顿吏治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由于失职被严惩的官员:广西巡抚郑祖琛、大学士赛尚阿、钦差大臣徐广缙、山东巡抚张亮基;为了整顿官场风纪,大学士柏葰被斩于菜市口,耆英被赐自尽;位高权重的穆彰阿等人也被清洗

很难想象,这都是在他登基后不久就发生的事件,可见他对腐败的官场作风也是深恶痛绝,这番“大清洗”也为有志之士登上舞台扫清障碍,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皆是出于咸丰年间

办事果断

为镇压太平军,他要钱出钱、要兵给兵,漕运不行就改海运,兵力不足办“团练”,为筹措军饷铸大钱、行厘金,甚至把乾隆帝铸造的三口精妙绝伦的金钟也给熔炼了;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咸丰帝果断采纳建议,因势利导,将黄河水经山东引入渤海,从乾隆时期就困扰的黄河泛滥问题得到解决

重视汉臣

可能有人说皇太极时就开始重用汉臣了,对,但那是迫不得已,当时“重满抑汉”依然是基本国策,汉臣始终都受到排挤,即使后来设立六部,名义上是“满汉各半”,但实际上,满人是主导,汉臣是辅助,话语权并不高

到了咸丰时,这一状况大为改观。他接受肃顺等人的建议,允许汉臣拥有实权、乃至军权,湘军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他还提拔了一大批汉臣成为各省督抚大员,这对时局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学习洋人

经过鸦片战争,咸丰帝意识到国力的孱弱,开始正视西方世界,不但设立了“总理衙门”,还挑选八旗子弟学习外国的语言、文化,如果咸丰帝不是英年早逝,那“洋务运动”可能会提前很多年

通过临终托孤和两道遗诏,看咸丰帝的智慧人生

体恤百姓

咸丰帝在位11年,内忧外患,几乎没有什么安宁日子可言,11年里,咸丰从未荒废朝政,每每遇到灾荒,哪怕国库空虚,也依然会救济灾民。咸丰帝心系百姓的事多不胜数,尤其是咸丰四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清兵久攻不下,于是就想了一条毒计:开挖高邮湖大堤、水灌扬州!这简直就是“鱼死网破”的打法,可在呈报皇帝批准的时候却遭到咸丰的否决:扬州可缓取,勿伤吾百姓!(记录于《郎潜纪闻二笔——文宗止决湖水灌扬州》)

尾话

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清朝的瓦解,但咸丰从政时期也不至于人心涣散,而他的种种作为也直接、间接维护了朝廷的威信

咸丰帝的能力虽然无法和康熙、雍正等人相比,但是,在逃至避暑山庄之前,他也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可惜,在恩师杜受田死后到肃顺出现期间,咸丰帝连个可信赖的左右手都没有,更何况,内有千年不遇的太平军兴风作浪,外有百年难寻的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再加上遗留下来的官场腐败和种种社会矛盾,纵然咸丰帝胸怀大志,怎奈造化弄人、空留遗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