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惜!中国又一巨星陨落,他为中国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

 邹君山 2019-07-31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升空,但由于技术、设备等限制,就无法测算出卫星轨道参数,也就无法对卫星进行有效控制,这会给航天事业带来多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为此,一位叫李济生的小伙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中国卫星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密轨道计算方案!由此,大师之路在他脚下铺开,他用自己一生心血,将卫星定轨精度从公里提到米,再从米到厘米,为中国卫星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然而,天妒英才,李济生于前天病逝,享年76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这位科研巨星勤勤恳恳的一生,以缅怀其功绩。

痛惜!中国又一巨星陨落,他为中国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

李济生,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卫星测控和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专家。自1966年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后,他就投身于我国航天事业,在“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任务中,他负责计算卫星轨道。发射任务很成功,他也将轨道计算出来了,虽然感到高兴,但内心还是沉甸甸的,因为老专家们说的话一直回荡在其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老专家告诉他,卫星成功上天固然值得庆贺,但我们也应该认清差距,特别是在测算卫星轨道精度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痛惜!中国又一巨星陨落,他为中国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

彼时尚年轻的李济生,第一次了解轨道精度这个概念,但计算卫星轨道多年的经验,立马让他认识到这有多重要。从此之后,他就下定决心,不将中国的精密轨道计算方案做出来,就誓不罢休。当时国内在相关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研究自然是困难重重,李济生天天工作到深夜,设想了一套套方案,又一次次否决,只为寻找出最好的。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经过反复计算和论证后,他终于成功开发出了一套方案,在投入实际使用后,测定出我国卫星轨道精度约为2-5公里,这让我国首次有了卫星定轨精度的数量概念。

痛惜!中国又一巨星陨落,他为中国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

这样的精度自然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填补国内空白的李济生继续刻苦钻研,将我国卫星定轨精度提升至1公里;后来又继续攻关,提升至200米,紧随当时两大强国美苏之后,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后来又逐渐提升至100米、1米,定轨精度达到一米,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在他的指引下,我国已实现航天器定轨精度向厘米级的跨越。

痛惜!中国又一巨星陨落,他为中国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

他的一生或许不够波澜壮阔,但却是勤勤恳恳、充满意义的一生,正是在像他这样甘愿奉献、不为名利的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才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这样地步,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变。李济生为我国航天事业铺设的这条精密轨道,过去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取得巨大成就,现在正在助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未来也将发光发热,让我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航天大国。在此,让我们一同缅怀,致敬这位在中国航天史留下永不磨灭轨迹的科研巨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