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做历史图集的自媒体作者,都开始热衷于把黑白历史老照片重新上色发布,这确实给了许多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 (网络图片) 其实给黑白照片上色,从照片诞生之初就有了。十七世纪末期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照片,但是因为价格昂贵,制作工序复杂而被普通消费者冷落。黑白照片大行其道的同时,也伴随着照片上色这项业务的发展。 清末民初时,很多国外记者、旅行家、传教士拍摄了大量的反映中国社会风俗的照片,这些照片或被上色,制作成明信片寄往国外,那时的人们就是通过这些照片来了解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 ![]() 清朝上色老照片 小编之前曾发过几期美国摄影师西德尼·甘博亲手上色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中国考察期间自己拍摄的,他的色彩可能不符合我们今天的审美标准,套色也不够精细,但确实是他亲眼见到过的场景和色彩,对于历史学术上还是有一定研究的。 ![]() 甘博亲手上色老照片 小编幼时,也曾在老家的那种老式照相馆中,见过有上色师傅工作的场景,要上色的黑白照片必须先经过黑色转棕色处理,这样上色出来的照片会自然很多。给照片着色的染料有油彩和水彩两种,装在锡管中的油彩色彩艳丽,比较好操作,油基不会损害照片本身,不恰当的地方用棉签沾上亚麻油搽去即可。水彩就不太好弄,水彩的染料是被浓缩在一张张纸上,像小册子一样的被装订起来,用的时候剪下一小块,泡在一个小瓷白碟子里,用细毛笔蘸上染料,就可以给照片渲染着色了。那时连《人民画报》上的很多图片都都是手工上色,把通过化学冲印得到的彩色照片叫做自然色照片,画报上会特别注明。 ![]() 五十年代《人民画报》插图 后来电脑图片处理软件的出现,让照片上色和照片修复变得越来越简单,直到如今有了一键上色的app,让我们把给黑白照片上色的工作,轻松地在手机上点点手指就完成了。 国外网站上的精美上色历史照片 我们从历史中知道的几乎所有事情都是白纸黑字的,我们已经习惯看到过去没有颜色的东西,对于历史照片是否应该上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那些带着传奇故事的历史老照片,如果给它们套上色彩,不仅能让读者能更好的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场景,也展现出不同的一面,给人另一个值得珍惜的视角。 国外网站上的精美上色历史照片 把黑白照片精心创作成立体的彩色艺术,让死板的图片还原成有生气场景,这是会改变我们看待历史的方式的。那些有才华、技术娴熟的艺术家们,他们让爱因斯坦、肯尼迪、林肯的照片,看起来就像是昨天拍到的一样,看到这些彩色的历史照片会让过去的感觉更真实。 国外网站上的精美上色历史照片 国外网站上的精美上色历史照片 当然也有人很固执的就喜欢黑白的,把它们比喻是黑白相间的宝石,认为那才是老照片应该有的样子,老照片的胶片“味道”是如今数码照片替代不了的,此外也有人认为上色过的老照片剥夺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国外网站上的精美上色历史照片 只是最近出现的很多低质的上色作品,有次甚至看到一组,把喜气洋洋的中式婚礼场景,整得鬼气森森的,让小编不得不吐一回槽。 给老照片上色,喜欢发图集的小编自己也干过,手机上有的上色app被我都下来试过一遍,那种价格昂贵,且没有试用次数的不算,使用过后的感觉就是拿来自娱自乐还行。给历史照片上色还是需要严谨一些的,于是小编操起了图片处理终极工具——photoshop,选了一组原本就要发的图集,还用了很多电影《1942》的截图做色彩参考,最终的结果你们也看到了,不得不说,软件的功能是很强大的,小编的水平是很垃圾的,等啥时候修炼好了再说这事吧。 小编上色的老照片 电影《1942》剧照 电脑(手机)上色不是不可取,但是我们对待历史的东西,总还是要有点严谨的态度,至少在目前的软件水平下,还是不要太泛滥的好。把玩耍用的东西变成产业,这条路到底能走多长?有绘画功底的朋友看到这里可能会喷我一脸,那么很多上色工作就交给你们了,任重道远,各位辛苦了。 国外网站上的精美上色历史照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