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货历史上的操纵

 蜀晓龙 2019-07-31

世纪逼仓者—“老哈钦”

19世纪是商品期货操纵者的黄金时期。当时,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规则非常自由,没有对持仓量进行限制,董事会也没有对投机者进行有力的监督。新生的期货市场刚诞生就成了投机者的天堂,开始了期货市场的“逼仓时代”,本杰明·P·哈钦森就是这一时代的代表。

1866 年5月和6月,得益于对每周农作物产量的预测,本杰明·P·哈钦森以0.88美元/蒲式耳成本购入小麦,在现货和期货市场积累了大量多头头寸。8月份,受伊利诺斯州、爱荷华州及毗邻芝加哥的其它州的每周作物报告影响,小麦价格迅速上扬。8月4日,小麦合约报价0.90~0.92美元/蒲式耳。8月18日,哈钦森的交割要求使小麦的价格上涨到1.85~1.87美元/蒲式耳,空头损失惨重。

这起逼仓事件给市场带来了巨大震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决定禁止这种行为,并首次给逼仓下了定义:“订立购买商品的合约,然后采取手段使卖方不能履行合约,从而向卖方逼取钱财”。他们认为,这种交易是不正当的、带有欺诈性的,并且宣布:任何参与这种行为的CBOT会员将会被开除。但是,这个声明对于随后的一些投机者的行为没有起到任何威慑作用。在利益的驱使下,尽管有些逼仓行为没有成功,投机者还是想方设法地实现他们操纵市场的企图。

在一次次的成功逼仓后,本杰明·P·哈钦森成为19世纪“逼仓时代”的象征,并受到其它投机者的尊敬。人们给他起了个昵称,叫作“老哈钦”。22年后,“老哈钦”又将目光投向了小麦期货。

1988 年8月份,一场严重霜冻摧毁了美国西北部地区的大部分小麦作物,由于供需矛盾加剧,小麦价格持续上涨。“老哈钦”敏锐的嗅觉告诉他—机会来了!他开始买进小麦现货和9月份交割的期货合约。9月初,本杰明·P·哈钦控制了芝加哥小麦大约1500万蒲式耳储存量的绝大部分,市场上的小麦价格仍在上涨。

9 月27日(9月合约到期的前三天),9月期货合约开盘1.05美元/蒲式耳,当天很快涨到1.28美元。此时,掌握绝大部分芝加哥小麦存储量的本杰明·P·哈钦森有能力给期货合约制定任何价格。9月29日(最后一个交易日),本杰明·P·哈钦森把价格定在2.00美元/蒲式耳,并成为交割价。

显然,“老哈钦”预测到小麦的短缺,并从中获利。他知道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很少,并长期控制了芝加哥有限的小麦库存,足以从空头那里榨取价格在1.00美元/ 蒲式耳以上的垄断收入。芝加哥小麦的价格在几天内被严重扭曲,本杰明·P·哈钦森再次成功逼仓,获利丰厚,而空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损失惨重。

亨特兄弟的“覆灭”

白银是电子工业和光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产量波动很小,需求稳定。邦克·亨特和赫伯特·亨特兄弟俩认为如果能够悄悄地垄断这个市场,会是一件有趣又有利的事情。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白银价格平静地在2美元/盎司附近蠕动爬行。从1973年12月的2.90美元/盎司开始,白银价格启动、攀升。此时亨特兄弟已经持有3500万盎司白银的合约。不到两个月,价格涨到6.70美元。他们感到高额利润已经到手,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他们的算盘打错了,当时墨西哥政府囤积了5000万盎司的白银,购入成本均在2美元/盎司以下。在墨西哥看来,每盎司6.70美元的价格已经相当可观,所以墨政府决定立时获利。墨西哥人冲垮了市场,银价跌回4美元左右。

亨特兄弟并没有收手,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此后的四年间,亨特兄弟静静地吃进白银。到1979年,亨特兄弟通过不同公司,并同沙特阿拉伯的皇室以及大经纪商大陆、阳光,拥有和控制了数亿盎司的白银。当他们就要采取大动作时,白银价格正停留在6美元/盎司附近。

亨特兄弟开始发难,一路买进,不停对市场施加压力。到10月份时,这个国际财团实际上已经拥有纽约商业交易所所有白银的25%以上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白银的 62.5%。到1979年底,他们把银价推上19美元/盎司,把资本变成3倍以上。1980年2、3月间,他们陆续借贷13亿美元—据说是这60天中全美借贷发生额的9%。这些钱全部投入白银市场,把价格打上49美元/盎司。

剧烈的价格波动令纽约商品交易所忧心忡忡。于是, 纽约商品交易所召集会议,讨论采取措施恢复市场稳定。

在亨特兄弟狂购滥买过程中,每张合约保证金只需要1000美元。一张合约代表着5000盎司白银。在2美元/盎司时,1000美元相当于合约的10%;而价格涨到49美元/盎司时保证金就少得可怜了。交易所决定提高保证金要求。理事会鉴于形势严峻,所以开始时缓慢推行,但最终把保证金提高到6000美元。后来索性出台“只许平仓”的规则。新合约不能成交,交易池中的交易只能平去已持有的旧头寸。

这些措施有效地刹住了白银的上涨势头,也有效地遏制了亨特兄弟。银价开始滑落。

价格下跌时,索还贷款的要求降临在亨特兄弟面前。他们借贷买银,再用白银抵押来贷更多款项。现在他们抵押品的价值日益缩水,银行要求更多的抵押品。3月25 日,纽约投资商Bache向亨特兄弟追索1.35亿美元,但是他们无力偿还。于是Bache公司指示卖出亨特兄弟抵押的白银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单单为了清偿债务,他们就要抛出850万盎司白银,外加原油、汽油等财产,总价值接近4亿美元。亨特兄弟只得向美国政府施压,此时他们手里还有6300万盎司白银,如果一下子抛出,市场就会彻底崩溃。另外,美国的一些主要银行,收不回亨特兄弟的贷款,也要面临破产的危险,从而引发外部性的恶性循环。在权衡利弊之后,联邦政府最终破天荒地拨出1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来拯救亨特家族及整个市场。

亨特兄弟操纵白银市场的梦想破灭了,但他们的教训值得个人、交易所、政府,特别是投资者思考。

“百分之五先生”与“锤子”

“百分之五先生”和“锤子”是住友商社期货交易员滨中泰男的两个绰号,前者是圈内人对他能力的尊称,而后者刻画了他在交易中所具有的锤子一般坚硬的性格。这种性格促成了他的成功,但或许也正是这种性格又铸就了他的失败。

早在1991年,滨中泰男在LME铜市场上就有伪造交易记录、操纵市场价格的迹象,但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直到1994年和1995年,由于控制了许多交割仓库的库存,导致LME铜价从最初的1600美元/吨单边上扬,最高达到3082美元/吨的高位。到1995年下半年,随着铜产量的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卖空者加入到抛售者的行列,但是,滨中泰男继续投入几十亿多头头寸。终于,在1995年10、11月份,有人已经意识到期铜各月合约之间价差的不合理状态,要求展开详细调查。在对每个客户在各个合约上所持有的头寸,及交易所仓库中仓单的所有权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LME专门成立了一个专业人士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就如何处理进行了探讨。

此时,铜价的反常波动引起了英美两国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的共同关注,滨中泰男企图操纵市场的行为也逐渐败露。监管部门的追查以及交易大幅亏损的双重压力,使滨中泰男难以承受。1996年5月,伦敦铜价已经跌至每吨2500美元以下,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也四处流传。在这些传闻的刺激下,大量恐慌性抛盘使得随后几周内铜价重挫25%左右。

1996 年6月5日,滨中泰男未经授权参与期铜交易的丑闻在纽约逐渐公开。1996年6月24日,住友商社宣布巨额亏损19亿美元并解雇滨中泰男之后,铜价更是由 24小时之前的每吨2165美元跌至两年来的最低点每吨1860美元,狂跌之势令人瞠目结舌。事件发生后,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住友商社的亏损额约在19 亿美元左右,但是,接踵而来的恐慌性抛盘打击,更使住友商社的多头头寸亏损扩大至40亿美元。

“住友事件”发生后,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英国证券投资委员会以及日本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就此事展开调查。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召开紧急会议,拟定了许多应急措施稳定交易,纽约及日本国内各金融部门也相继采取了行动,力求把“住友事件”给市场带来的动荡控制在最低限度。

除了住友外,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还指控美林明知故犯地帮助、唆使和协助世界范围的操纵行为以及试图通过提供大笔信贷资金(据报超过了5亿美元)来操纵铜价。除此外,美林证券还在铜市场中通过自有的交易权进行操纵从而获益。对操纵行为的了解成为美林此举的引导。最后1500万美元的罚款才使事情得到解决。

“中国巴林银行”—“327”国债期货事件

1992 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自营商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与此同时,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1994年、1995年,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增加到14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10个商品交易所)。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

1992年到1994年中国面临高通胀压力,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国家为了保证国债的顺利发行,对已经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

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胀指数每月公布,因此,对通胀率及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成了“327”国债期货品种(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的主要多空分歧。以上海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在“327”国债期货上作空,而以中经开为首的机构则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作多。

1995 年2月份以来,在国债期货市场上风传国家财政部将对“327”品种贴息。2月23日,市场上对这一传言基本确信,各地债市“327”品种都普遍飞涨2到3 元。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由于事前对市场行情判断失误,从2月中旬以来超仓做空,到2月23日,该公司仅“327”品种的持仓量即为128万余口(每口国库券面值2万元) ,加上同辽宁国发(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借仓(资金各半、盈亏各半) 52万口,共达180万口,超出了上交所为其核定的全部国债期货品种持仓量的最高限额70万口1倍多,公司巨额亏损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万国证券决定铤而走险。

2月23日下午4点22分12秒,离当天停盘还有不到8 分钟的时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市场上“327”品种价格突然发生异常变动。就在这短短的不到8分钟的时间内,上海万国证券公司通过该公司在场内的 C55和P89两个席位连续抛空单23笔(每笔90万口) ,共抛2070万口,成交了1044192万口。同时,万国公司又通过其下属的黄浦营业部在场内的C73席位接盘作多(买入) ,虚买虚卖345189万口。由于市场上有人大量抛单,“327”品种价格上扬的势头被强行抑制下来, 从151130元下跌到147150元,场内一片混乱。

2月23日晚,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全国专用卫星信息系统宣布, 2月23日下午4点22分12秒以后的“327”品种交易中存在严重蓄意违规行为,所有成交无效,这就是著名的“327国债风波”。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5月17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做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韩国KOSPI200股指期货大动荡

1996年以前,韩国还没有衍生品市场,但其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到了2003年上半年韩国证券交易所(KSE)的交易合约数量已在世界排名第一。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帮助韩国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同时也吸引了外国投资者的目光。

2006 年5月21日是韩国5月的KOSPI200股指期货期权到期日。在5月21日前5个交易日韩国KOSPI200的5月份股指期货价在前5个交易日一直在 188.50点附近徘徊。多家实力雄厚的境外投资机构,手中持有大量的执行价格为190点的KOSPI200股指买入期权。

显然,境外投资机构持有大量的执行价格为190点的KOSPI200股指买入期权处于虚值状态。由于当天是该期权品种的最后一天,如当天不行权的话,权利将因此而作废。

但是,在当日交易的最后一个小时,韩国的KOSPI200股指期货市场风云突变,境外投资机构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突然入场,在一小时内建立了总数大于 6000手以上的净头寸,大幅拉升KOSPI200的5月份股指期货价格,KOSPI200的5月份股指期货价格一口气从188.50点拉升到 191.05点,创下了KOSPI200该股指期货合约的历史最高价,上涨了2.55%。由于大幅拉升股指期货,期货对现货的溢价基差上升了0.75以上,因此引发了超过2000亿韩元的期现间的多头套利。而外资机构持有大量的虚值KOSPI200股指买入期权因此而转为处于实值状态。境外投资机构执行买入期权的权利后,立即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做空套现,据说它在期权上就获取了20倍的利润。

2006 年5月22日,前一天在股指期货市场中建立了多于6000手多仓的境外投资机构纷纷平仓,而且,还持续地加开空仓,他们所开的空仓的净头寸达到14800 手,创下了韩国期货市场上的历史次高水平。股指期货价格从前一天收盘的191.05点被打压到180.75点,当日跌幅达到4.3%,期货和现货间的基差因此被拉低到-0.35以下,由此又引发了超过5000亿韩元的期现间的空头套利。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韩国的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因此出现了猛烈下跌,股票市场的指数下跌了20%。

arro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