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怀明 | 我为什么要讲朱子小学?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7-31
编者按

我立志能够相继讲习圆满两部《小学》,对孔子性情之教中小学教育作一整全的吸收、消化和现代转化,以期对东方人文教育的重建,起到“始于足下”,臻于至善之境的发轫,乃所愿也,愿与天下人共享之。

作者简介

清和先生

何怀明,字清和,号复堂,安徽阜阳人,私淑桐城学派,华东交通大学毕业。

当代孔子六艺教育倡导者,提倡“人生儒学”理念,主张“长养性情人格,化育人文社会”,实现“立己达人,仁智双彰”之人文世界。

主要研究方向儒家经学,致力于当代中国人礼乐文化生活、孔子六艺教育之重建及中华经典当代之诠释。

洙泗之声、牟宗三哲学有声书、钱穆《中华文化七书》读书会、《唐君毅全集》读书会、《人生月刊》发起人,礼乐传习所、丽泽书轩、诗礼堂创办人。

教学领域:蒙学、六艺学、中华常礼、少儿茶艺、当代新儒学、中华文化七书、电影与人生等。

经典讲习:钱宾四先生全集导读、童蒙须知、学记、朱柏庐治家格言、三字经略说、朱子读书法、孝经大义、朱子小学大义、容礼导读等。

著有《朱子小学大义》《六艺学--孔子性情之教》等,编书十余种。

我为什么要讲朱子小学?

文 / 何怀明

(六艺教育倡导者、礼乐传习所创办人)

清和案:本文曾以“古代儿童读经的第一本书:朱子《小学》”为题,2018年3月22日首发于儒家网。

新年的期许

诸位同道:大家新年吉祥!今天是黄帝纪元四千七百十六年, 孔子纪元二千五百六十九年,岁在己亥正月十八,西元2019年2月22日。一元来复,春光满院。古人有春联云: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普天同庆),我也以这句联语祝福我们每一位人生师友,祝福天下每一位“有朋”!

今天是我在己亥年春节刚过(节后第三天),因为春节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是从元日(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所以俗话当中说得好“不过十五就是年”是也。新年新春的第一次讲习,所以我内心也有一种特别的殷重之心和惕厉之情,一是“逝者如斯夫”,辞去瑞犬,迎来金猪,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再是先师有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第七》)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自己是不是每日“德日进,过日少”,还是“小人进,百事坏”?

阳明先生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吾人岂不“儆惕惰气,鼓畅天机”乎?(台湾书家杜忠诰先生以篆隶合参之笔意,季谦先生嘱书此语以当佩弦之意)

我也想起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行知先生于1942年7月20日,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每天四问>的讲话中提及的问题。)这就是儒家的真精神:自强厚德,人文日新。也是每一个立志做君子之人,诚意正心,戒慎恐惧,立己达人,念兹在兹的省察涵养的工夫。 

今年也是我提倡“长养性情人格,化育人文社会”的“人生儒学”人文理念的第二年,通过人文、教育、关怀三大面向,来开儒学的时代之生面。同时,我也倡导孔子六艺教育,创设六艺教育传习所,以“孝弟慈诗礼乐,智仁勇天地人”为教育宗旨,以唐君毅先生“做现代世界的中国人” 为作育人才的期许。

我为了六艺教育的研究、讲习和实践,持续不断的推展,我为此制定了每年的年度主题,戊戌年是六艺元年,主题是“洒扫应对”,今年是己亥,主题是“进退中道”,去年作了三场“洒扫的教育智慧”的主题讲演。

早于此一年,我立志创设了“清和礼乐传习所”,今年是迈入第三个年头,礼乐传习,是钱唐牟徐程(钱宾四先生、唐君毅先生、牟离中先生、徐复观先生、程兆熊先生)五先生学思在新的一代学人中所应注意和着重的一个大课题,尤其是唐先生晚年的遗志,东方人礼乐文化生活之重建。我也准备写作一篇短文<我为什么要创办礼乐传习所?>来抒怀己之“乃所愿”也。

合而参之,会友讲习

如果大家有心,不难发现我前面的铺垫,其实只为了我们今天的讲习主题作“烘云托月”,所谓引言是也。如果大家有心,听了引言,就不必再浪费时间听何某人下面的啰里啰嗦了,因为我要讲的重点都已经在开场讲完了。当然,这需要“听”的能力和本领,曹魏时期王弼曾有语云:“善力举秋毫,善听闻雷霆”,如果大家对自己善听的能力还不够自信,那我劝你不妨听听何某人的“一家之言”。

说起《朱子小学大义》的讲习,其实不是新鲜事了,2017年1月14日我在广州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开讲《朱子小学》,中间陆陆续续讲至11月21日,我在喜马拉雅·洙泗之声上一共讲习了104章,一路讲习下来收获颇丰,启发良多,落实教学实践多件,所以我内心坚定一定要完整地全本讲习完《朱子小学》。

在这过程当中,由于我教书所在的书院之前曾是增城区湛甘泉文化促进会授牌的甘泉文化教学实践基地,使我得以去了解岭南心学白沙-甘泉一系的学问脉络,在翻阅有关甘泉先生研究的书刊当中,意外地发现甘泉先生晚年也有编订一本《古本大学》的书,曾进呈明朝嘉靖皇帝,以作皇太子及皇子教育之教科书。于是,多方搜求,辗转周围友人,终于在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馆藏《广州大典》中得睹其真面目,夜不能寐,喜而得之,真是“人有善缘,天必从之”!

此书依照朱子所作《小学》之本意,采其散见于《礼记》中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事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并辑录诸儒训释为之集训,又增辑蒙养胎教之道,接子见子之礼,有辅养太子之法,乃先秦小学教育全程规划之圭臬也。嘉靖十二年(1533年)进表于朝并呈此书,以为皇子教养之道,可谓“皇家读本”矣。共九卷,二册。

讲习《朱子小学》,意外又得《古本小学》,两书相照,合而参之,掩卷思之,《朱子小学》成书八百三十余年,《古本小学》成书四百八十余年,如今同置案前,切磋琢磨,会友讲习,真是人生一乐事也!《古本小学》得朱子之本义,《朱子小学》补后世之阙疑,合则得之,离则失之,不难解矣!

所以,我立志能够相继讲习圆满两部《小学》,对孔子性情之教中小学教育作一整全的吸收、消化和现代转化,以期对东方人文教育的重建,起到“始于足下”,臻于至善之境的发轫,乃所愿也,愿与天下人共享之。

由于前次讲述处于黑暗中前进,对于所诠释多有不足,于是尽废前之所讲,重启一新的讲习之旅,所以此次讲习注明为己亥版,以记录学思之鸿爪,思以日进也。

当代儿童读经的省思

2017年5月19日“第七届读经教育国际论坛”在香港教育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的彭林教授发表题为《经典教育与童蒙养正》的主旨发言,从经典教育的主旨、周代如何击蒙、宋儒论童蒙教育、朱子小学的启示、当代儿童读经的主旨五个方面来阐述,何谓中国的经典教育,历史的经验,当代如何做经典教育,为经典教育的健康发展,指点迷思,开启新视野,注入新思维,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文化教育的人省思和探索。

我在会议不久,收到香港国际经典协会温金海先生惠赠论文集,读毕彭先生大作,心有戚戚焉,于是发愤研读《小学》,一一解开自己读经十年诸多大惑。

彭先生在文中引时贤饶宗颐先生说:“近世提倡新儒家的朋友们,似乎太偏重‘知’的部分,勤于造论,而忽于笃行,知与行不免有点脱节,缺乏亲证。”“儿童读经教育理应倡导笃行与亲证,以此挽救人心,培养真诚的儒者。否则,背诵再多而不能入心,知与行成两张皮,则恐如孟子所讥,五谷不熟,不如荑稗。”

朱子生平与学术

朱子,之于中国文化,如北斗星,熠熠生辉在文化中国的天空。当代国学大师钱穆 宾四先生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只有朱子,可算得第二人。”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位儒学殿堂宗师级的哲儒吧。

朱熹(1130.9.15—1200.4.23),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别称子阳,谥文,世称朱文公,世人尊称朱子。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与同时代的张栻、吕祖谦合称“东南三贤”。

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清朝康熙年间,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还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全书》等。

朱子善书,名重一时。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嫌寸楮,人争珍秘。”现存世有在湖南岳麓书院朱张会讲时期所书《城南唱和诗》手迹,《论语集注》手稿残卷。

朱子一生致力于著书讲学,同时也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经典作品除了有东亚文明圈家喻户晓的《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篇幅巨大的有《仪礼经传通解》。

朱子与童蒙教育

对儿童教育来说,朱子著有《训蒙诗百首》《孝经勘误》《小学》《童蒙须知》《白鹿洞书院揭示》《朱子家训》等,其中《小学》的影响最为巨大和深远,在耳熟能详的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有云:“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其中“小学”即指《小学》,而非乾嘉以来,考据之学一跃成为显学,致使有人认为《三字经》中“小学”就是文字、声韵、训诂之学。

钱穆先生在晚年提倡复兴中华文化,国人人人必读的七本书,其中一本正是朱子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小学》一书的编纂情形大致与《近思录》相像,它是由朱子指导,弟子刘清之分任材料搜集整理,可以说这本书是朱子和刘清之师徒二人,共同合作的智慧成果,在朱子一生当中,像他晚年的《仪礼经传通解》,也是由他和弟子接力完成的学术巨著。我们可以根据《晦庵集》中<与刘子澄书>言,其发凡起例出自朱熹,而累次编排实讬刘氏,可以说是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完成的。书前有自序,可知成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

而刘清之又是何许人也?经籍载之不详,加之朱子名震四海,书成之后,世人只知有朱子,而不知有刘清之。我们通过爬梳文献,从历史烟云中查找出刘氏生平鳞爪,或许有助于对《小学》一书的整体认识。刘清之(?—约1190),字子澄,江西临江人,世称静春先生。初受业于兄靖之,甘贫力学,博极书传。后及见朱熹,慨然有志于义理之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进士第,历知宜黄县。周必大荐于孝宗,得召对,改太常主簿,除通判鄂州,改衡州。光宗即位,起知袁州。著有《曾子内外杂篇》《训蒙新书》《外书》《戒子通录》《墨庄总录》《祭仪》《时令书》《续说苑》《农书》,文集等,并传于世。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朱子对于教育的主张。朱子认为一个人的教育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8岁到14岁为小学阶段,15岁之后为大学阶段。我们通过《小学》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朱子所主张的教育,是从胎教、童蒙养正开始的。进一步细分的话,是0到6岁为家庭教育阶段,7到14岁为小学阶段。那是因为西周的历法是10个月为一年,换算下来,大致7岁就是一个幼童入学的年龄。

所谓大学,大人之学也,学的是修齐治平之学,而小学主要是侧重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诗书礼乐之文,也就是说儿童要通过日常的生活实践,涵养自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讽诵诗书礼乐,为今后的大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是完备的大学教材。

但当时蛮夷压境,衣冠南渡,宋室偏安,人心不古,儿童教育的教材凌夷,因此朱子不忍“恶紫之乱朱”,在晚年之际,接近花甲之年,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朱子在晚年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专门为儿童编撰了《小学》一书,并在《小学序》中训勉到“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我们通读《朱子语类》,当时及门弟子对朱子讲学的点滴记录,类似于现代通讯工具的“微博体”,当中有论为学、小学的记录,如:  

“或问:子方将语人以大学之道,而又欲其考乎小学之书,何也?朱子曰: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

再如:

“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又如:

 “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旣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不可哉!”

我们通过上述文献记载,不难看出,朱子《小学》之作,他所设定的第一读者除了古代家塾、书堂的塾师先生用以教学童子的教材,童蒙养正的学童入学读本,还有就是古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科举士子,我们通过明朝大儒枫山先生的一段事实可以得以佐证。

 “枫山先生年踰八十,有进士问为学之方。枫山曰:还要读小学起。进士初不服,谓幼时读过,今名成宦退,何必复读乎?枫山曰:幼时所读,算不得读也。进士归,取读之。三月,其味无穷,乃复往谒枫山。枫山曰:得毋读小学来耶?曰:何以知之?枫山曰:看汝一动一静,一语一默,与前迥殊,吾固知读小学有得也。进士乃大钦服而退。”

到底《小学》一书有什么样的内容和魅力,在朱子的学术思想中《大学章句》既成,转而注意到童蒙养正的筑基和成人小学的补习呢?求证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去亲自走进《小学》一书,方得个中之究竟。

《小学》的内容

《小学》这部书共有386章,分内、外两大部分。内篇是214章,分为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个子目,其中立教、明伦、敬身三类,均是直接引用先秦圣哲的经典语句,是整部《小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小学》的纲要。稽古一类是摘录古圣先贤的行谊风范,用来充实和佐证前三类中所说的道理,所谓即事显理。

外篇是172章,分为嘉言、善行两个子目,搜集了从汉朝以来先贤的风谊,用于扩充内篇中立教、明伦、敬身的内容。朱子认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在于明人伦。

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人伦崩溃,道德沦丧,物欲膨胀,阴阳错位的时代乱象,我提出要重立人伦秩序,即当代哲儒唐君毅先生所说“人当是人”,我称之为“立人伦”,现代话说,就是要儿童能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生活当中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

《小学》中的明伦部分,是全书的精粹所在。在开篇小序朱子引用孟子的话:“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朱子设明伦,其实是旨在恢复先秦小学之教法,如《尚书》“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即五伦之常道也。

明儒阳明先生在《训蒙大意》中开篇即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胜,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可见明伦是圣圣相传之学。

朱子重整小学、大学之序,只不过是“述而不作”而已矣。但是,经过历史上的秦火、项火,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激荡,先王之道不传,古之文献湮灭,朱子以强烈的斯文在兹,仁为己任的历史文化使命感,搜罗散之于经传典籍之中的古之教学遗迹,编订整理成《小学》,以正童蒙教育之乱象。

明伦有两层意涵,一是要儿童能明礼,即明白人伦之礼;再是要儿童明白道理后即知即行,即将所学之礼运用到生活中去,不断履践达到纯熟,道正心性,养成好习惯。所以阳明先生在《教约》中规定每日学童入学,第一项功课即是考核塾师昨日所讲授人伦之道,回到家中落实如何?“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小学》中的教育思想

《小学》对儿童的教育周全完备,操作性强。如《明伦第二》“父子之亲”中:每日早晚子女向父母“晨则省,昏则定”问候的仪节;有子女侍奉父母着衣、饮食、晚歇的仪节;子女与父母如何应对?子女如何处理家财?子女如何劝谏父母?父母生病时子女应该做哪些事?父母去世后,子女守丧与祭祀的礼制,还有礼法对子女不孝的约束和制衡。

朱子同时强调,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存养敬德。他认为内心主敬谨慎,外在整齐严肃,才能够涵养品德。《小学》明伦中的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交,都贯穿着敬。敬身中的心术之要、威仪之责、衣服之制、饮食之节,则更离不开敬。只有内心保持着敬意,才能够恰当的待人处事。

朱子也认为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需切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从生活中的日常事务入手,所以《小学》中大量的嘉言和善行,都印证了这一特点。尤其是嘉言篇的第二章,引用杨亿的话说,让儿童每天记诵一些前人事例,从而知晓道理,久而久之孩子的品德自会成熟完善。

值于此,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先生也同时点出“经典精神,主要体现于五伦关系。于孩提之年,伦理教育若滞留于说教,一则难以入心,二则仅能简单模仿周围之人的言行,难有境界。《小学》有鉴于此,从史乘中大量摘取前贤往圣的嘉言懿行,与经典所示五伦之道相得益彰,以人物故事为主,生动而深刻,可令童稚深铭五内,终身受益。”

在善行篇第一章,引用吕希哲的事例,说明若要有成就,日常生活的事物教育不可缺少。朱子所说的“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小学者,学其事”(《朱子语类》卷七)这都是同样的意思。

朱子同时主张儿童教育要“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之所以让儿童从小学习,是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习惯,与心智一同成长,心智指内在主体的开发成长,这主要靠自觉,若无自觉,心智之表现即易偏颇成邪。但儿童自觉力尚不足,不宜纵容其心智之自由发展。遂当以外在行为之无古今之异者,养成儿童的基础习惯,以护持其心智不致放佚。

但怎样才能有良好的习惯与教化呢?朱子主张要把社会伦理规范化和生活化,让儿童遵守、遵照履行,则更显成效。在《小学》之后,朱子更是把一日常规厘定出来,编成《童蒙须知》一书,对儿童的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应对、读书写字、及各种杂细事宜,都举出了具体的细则,对儿童的起居、学习,有着详细的规定。同时朱子还在多个地方强调,通过儒家仪容仪节的习得,能够引导儿童德行的养成,社会风俗的淳厚。

《小学》后世影响和播迁朝鲜、日本

《小学》这本书编成之后,朱子和他的弟子即把它用于童蒙养正和书院教育的实践当中。朱子本人也对这部书非常的偏爱有加,朱子曾经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一些成人向他请教时,他也建议读《小学》,用以“补填前日欠缺”,从而“栽种后来根株”。尤其是南宋后期,《小学》已经广泛的使用于家塾、村塾的童蒙教育。元、明、清三朝,也是经过官方的提倡,还有诸多名家的推广,《小学》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据统计,至清朝末年,仅注释和扩充《小学》的书籍,多达一百多种。

同时《小学》还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当地的教材,与其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他们国家的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通过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建顺老师,有一年去韩国作吟诵采录,参观一家韩国的书塾,叫作怀仁书堂。从拍摄的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怀仁书堂的孩子读经的课本当中,就有朱子的《小学》。

朱子编成《小学》这部教材,距我们现在已经830多年了。它对中国传统教育和学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朱子编撰的《小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蒙学教材,它还有着化民成俗的社会教化意义,和修身治家的示范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把朱子《小学》称为教育的宝典,毫不为过。

朱子《小学》可以说是我们教育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可以作为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书,也可以作为我们家长、教师、学生的国学入门,所以我们也坚信它对我们当下文化自信的重建,文化的复兴,定会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湛甘泉与《古文小学》

丁酉岁末,我来到广州的增城区新塘镇教书,这个地方明朝的时候出现过一个大儒,与王阳明先生齐名,湛若水,号甘泉,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官至礼部尚书,是新会陈白沙先生的嫡传弟子,他高寿九十五岁,他一生创办了四十多所书院,及门弟子四千余人,可以说是桃李遍天下,且多数成材,其中五六十人堪称国家栋梁。他撰写的《大科训规》《大科书堂训》《申明学规疏》《进古文小学疏》《莲洞书院瞻田仓记》等,今天读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在他的著作当中,我翻阅年谱,看到他曾经也编订过一部书叫作《古文小学》。他在六十八岁于嘉靖十二年,二月十六日进《古文小学疏》并《古文小学》书三册,言辅养太子之道,上大悦。他在《进古文小学疏》中指出:“小学者,大学之本,而作圣之基础也,是以古之君重之,而圣王务焉。”“兹者恭闻前星兆祥,皇储将诞,而臣旧辑前书,有蒙养,有胎教之道,有接子见子之礼,有辅养太子之法,其于应对、进退、事亲、敬长、隆师、亲友、礼乐、射御、书数诸篇,则通手天子、元子、众子之事,皆得以教习于王宫之小学者。”嘉靖皇帝对此颇为看重,批示道:“览所进小学,具见忠爱,书留览,礼部知道。”这部书收录《广州大典》,为我们研习朱子《小学》增加了一份重要的参照文献。

朱子《小学》的当代教育价值

彭先生在文末强调:“朱子编撰之《小学》,引导童稚内外兼修,养成教育与经典精神体认并重,灵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利于儿童涵养中国人的国性与独特的东方文化品格,理念与方法并佳,最得先秦儒家之神髓,堪称儒家经典教育之成法,至今无出其右者。鄙见,当今的经典教育,若一时不能另创新作,不妨直接运用《小学》,庶同不致离题万里。”可谓句句确凿,针砭时弊,作狮子吼。

彭先生的真知灼见,也是引发我去关注《小学》的契机,更是我于岁次戊戌日讲《小学》大义,己亥新讲《小学》的一个推动力,学而时习,人文日新,其不正是《小学》教人之法吗?

参考文献:

1.《小学集解》(清 张伯行 纂辑 李兰汀 校订 大理养正阁大字本)

2.《朱子〈小学〉详解》(江先忠 王维建 编著 长沙:岳麓书社,2017年11月第1版)

3.彭林〈经典教育与童蒙养正〉(收录第七届全球读经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课程须知

你将获得

1、中华学术谱系全图,中国教育精神全面系统思维导图;

2、成人读经的次第、方法、内容、脩身的全程规划;

3、读懂中国先秦童蒙养正教育的基本理念、教法、内容和当代实践;

4、每日解读《小学》一章。

 

适合谁听

1.给自己。定时定量浸润经典,让你不知不觉地胸藏文墨,腹有诗书气自华,正确开启中华文化成长之旅。

2.给老师。重新认识中国教育,把握教育规律,掌握教学原则,让你教孩子更顺心,孩子成长更笃实。

3.不限年龄职业。从13岁到90+,从加班族,快递哥,到CEO……都能通过朱子小学提高文化修养,启发文化理想,涵养性情品格。

4. 不限时间场景。不管是排队等号、周末休闲、长夜未眠,还是上下班路上,洗漱化妆间隙……随意10分钟,让时间不蹉跎。

付费须知

免费

课程资源

朱子小学大义讲习群

喜马拉雅·洙泗之声收听链接: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21216297/






































































清 和 礼 乐 传 习 所

致力于重建当代中国人礼乐文化生活

找回礼义之邦文章华国的高贵和优雅

传中华常礼之法

习君子修身之道

微信号:shilitang5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