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哲理经典对联集锦: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虫(治学)

 昵称32901809 2019-07-31

治学联

“治学”即刻苦读书,研究学问。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治学,历史上诸多名人才俊都曾撰拟读书对联,表达对治学境界的不同追求。有的表达志向抱负,有的抒发治学感想,或把人生理解寓于字句之中,或把自己性情寄托联语之内,不少治学对联睿智隽永富含哲理,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给人颇多启迪,催人奋发进取。

治学有不同境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巧妙而形象地通过文学意象来说明做学问要达到最高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最终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与王国维的“三境界”说略有不同,我国古代儒学大师孔子也早已认为治学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

第三境界,实际上说的是才与德、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孔子强调“人不知”时要“不愠”。也就是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做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只有那些心灵超脱尘俗,不为繁华所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时也在心灵上达到最高境界。

这些“境界”说也是治学联中所蕴含的主要思想。由此,概括起来,治学联在内容上大致表现有以下几类。

(一)读书需惜时勤奋,严谨踏实

这一类占据了治学联的绝大部分。宋代学者刘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配挂一副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鸣先”,说明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

读《四书》研《四史》可拥千户万钟。

这是一副劝勉人们学习的对联。“三上”,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归田录·二》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老先生堪为惜时的表率,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治学,从而取得令人钦敬的成就。“三余”,三国时魏国学者董遇主张利用“三余”的时间来读书: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董遇的“三余”,就是泛指一切可以利用的余暇时间。

林则徐一向治学严谨,他写的治学联也显得与众不同: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上联写幼时家境之清贫,下联写治学的刻苦精神,反映出林则徐不顾家境贫寒,矢志苦读,自强不息的精神。

读书最怕人打扰,南宋文学家楼钥写过一联,以警后人。对联写道: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楼钥惜时如金,不愿招惹那些俗气的“频来客”聊天扯谈,但如果手中有奇书异卷,则一定要邀请同仁好友共赏。通过此联,我们可以看出楼钥对待客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体现了读书求友的一片苦心,而其珍惜时间、刻苦读书的精神也可见一斑。

明代“吴中四子”之一的祝枝山,酷爱读书,博学机敏,曾撰一联: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这副对联说的是他自己的学习方法,手抄书反映了苦读精神,才华来源于刻苦学习。

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题联:

爱书不厌如平壑;

戒酒新严似筑堤。

对联指出,人不仅要喜欢读书,而且要博览群书,勤奋钻研。只要认真学习,定当学有所获,自然能够填平前进道路上的沟沟坎坎,达到目标。

乾始坤承,通彻古今上下,总是鸢飞鱼跃;

静虚动直,浑忘物我内外,无非月满潮平。

上联依据“乾始坤承”的关系,指出只有博览群书,“通彻古今上下”,才能进入乐在其中、自由随意的佳境。下联用“月满潮平”作比喻,指出只要谦虚务实,忘我地学习,自会书山月圆,学海潮平。

(二)治学需讲究方法,持之以恒

治学要有严谨的态度,讲究方法也很重要。许多治学联便是告诉我们一些治学的基本方法,要勤思,要实践,要学而时习之,更要持之以恒。

治学莫蜻蜓点水;

读书需蝴蝶贪花。

对联用自然现象来比喻读书学习要下真功夫,不要浅尝辄止,而要像蝴蝶恋花那样投入,那样恋恋不舍。

纸上得来终觉浅;

心中悟出始知深。

上联从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引来。从纸面文字上学来的东西,终究还是感到肤浅的,死啃教条有时还会误事。书本知识是别人的经验,毕竟是间接的东西,要成为自己的体会,还得靠个人的领悟。这副对联反映读书的心得体会,也是读书的经验之谈,对人们具有指导作用。它告诉我们,在读书学习的同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培养思辨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治学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治学联多为文人所作,犹如座右铭,或悬于壁室,或题于书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心境和立学态度。明代李乐论书联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指的是立志修身的途径。闭门谢客就成了人迹罕至的深谷大山,一心读书就随时可进入圣洁的世界。强调安心读书的重要。

陆游晚年壮志消残、宏业未酬,但读书之嗜好依然如初。他写过一副治学联,表达了他的治学思想:

万卷古今消永昼;

一窗昏晓送流年。

相比之下,林语堂的治学联显得积极上进,有一股叱咤风云的豪气:

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上联表明他突破了一元化思维方式,超越了中西二元对立,着意对不同文化进行求同去异和取长补短的融会整合。全联立意深邃、气势恢宏,道出了作者博大的出世立身志向。

纪晓岚是清代大文学家,他身居要职,游离朝野之间,性情不为宦海所困,一生甘与诗书为伴。他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此联把自己一生追求学问、敷衍官场的两面性格披露得淋漓尽致。两者相比,其书痴形象的刻画更显得执著、沉重。

(四)读书治学具有积极意义

自古以来,治学联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出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治学名联,表明读书治学具有不同角度的积极意义。人们认为读书可带来福、善、乐、喜,如清吴熙载有一短联:

读书修福;

安分养神

清李兆洛也有一联:

无事此静坐;

有福方读书

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撰联:“读书世受和平福;学佛人多欢喜缘。”他的另外两联:“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把读书之乐与交友、赏月、观花这样的人生美好时光和惬意心境互喻,足见其将读书看作人生至乐之事。

明将郑成功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与宋代理学家朱熹联“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清乾隆进士顾光旭联云:“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更是把“为善”、“读书”推崇至“万事”之上、“百花”之先。

南宋大儒朱熹也认为读书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所以他在庐山白鹿洞书院题联: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人心。

上联以日月作喻,将太阳和月亮喻为天地的两只清澈的眼睛,时刻注视人们的言行视听。因此,做人就要顺天理,去贪欲,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下联所指的圣贤,是指道德才能极高之人,经书诗文则是圣哲先贤智慧的结晶。联语劝导人们只有善读万卷诗书,才能领悟圣贤之心,净化我们的心灵,达到圣贤所期望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