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鞘岭、安门古城和安远古城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19-07-31

一岭盘龙横东西,两城卧虎据南北

——乌鞘岭、安门古城和安远古城

赵大泰 凉州贤孝博览馆

在武威市天祝县中部,一座乌鞘岭横亘东西。乌鞘岭是一个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其南面是黄土丘陵广布的陇中高原,北面则是祁连山与腾格里沙漠、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等相扼而成的河西走廊,可以说一侧是大漠绿洲,一侧是高原河谷。

乌鞘岭,是祁连山东延冷龙岭的分支,山上的年均气温在零下2.2摄氏度左右,气候变化无常、环境极为恶劣。由于山上光秃秃不长草,时常白茫茫一片雪,故被当地的藏族群众称为“哈香聂阿”,意译过来即“和尚岭”,相传这一叫法最早来自于突厥语。

乌鞘岭地势险要,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乌鞘岭口拼鬼侠,赤套渡口扼官军”一回当中就夸张地描写了乌鞘岭“一边高山,一边尽是峭壁,山谷深不见底”。

乌鞘岭的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直都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河西五凉”的历史事实证明“若要割据河西走廊,必先守好乌鞘岭”,可以说“得乌鞘岭者得河西”。在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这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而以姑臧城(今甘肃武威)为都城的前凉、后凉和北凉统治河西时,时称“洪池岭”的乌鞘岭的防卫地位和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376年,前秦苻坚派军西征前凉时,一度被阻截在洪池岭。但前凉军最终失利,则使前凉都城门户大开,进而速亡。398年,南凉乘后凉衰弱,攻占洪池岭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浇河、湟河)之地,也为之后南凉进据姑臧打下了基础。

乌鞘岭如此险要的天然关隘,自然也在汉、明两代修筑长城防御工事时被充分利用。

始筑于汉元狩三年(前120年)的汉长城为夯土板筑,因长期自然风化基本被毁,沿线烽燧墩绝大部分成为馒头状。此处的明长城则大部分保存较好,筑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墙体也均系夯土板筑。

在乌鞘岭东西两边山脚下,分别有两座古城,岭北为安远,岭南为安门。两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安门古城依岭边地形而建,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城门向南,现存残墙已成为两米高的土埂,建于汉代。安门古城紧靠汉长城边,向西过河就是金强驿(镇羌驿)。汉代这一带长城之外为羌族居住,在这里设城是为守护长城的军队所设的住所。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是内陆和河西地区的安全屏障。

安远古城在乌鞘岭北现安远镇,现仅存一面残墙,墙高5米,宽3米,南北长180米,可见当时的规模。安远俗称达万,蒙古语是盆地的意思。历史上还称作毛打班,也是蒙古语,毛者不毛之地,打班即高山、山坡之意。

安远群山环抱,中有三条鱼儿山,如同金鱼在盆中戏水,俗有“金盆养鱼”之美称。

据清代地理学家、文学家梁份所著《秦边纪略》记载,安远堡亦称打班堡,为凉州与庄浪的分界,“且肘腋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诸番为夷编氓久夷”,四周边都是少数民族居住,设立军堡,以长城为依托,通过烽火台与安门城相呼应,防止入侵,也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保障。

据考证,汉代霍去病打通河西之后,修筑了令居至酒泉的长城。安远作为交通要冲,便成为一个小居落、站口和军事重地。

唐代在凉州设六府,其中之一的洪地府就设在安远。安远古城西北方可可口达坂下,有一城称番城,还可以辨其轮廓,为吐蕃所筑。向西过可可口经抓喜秀龙通青海,两城相距10公里,应是当时两军对垒的地方。番城毁于何时无从考证。

安远古城,宋代称为安远砦,明为安远驿,清为堡,有驻军。宋代时,驻军于离安门古城10公里的马营城,安远古城遂被废弃,元、明、清各朝均未启用。

乌鞘岭下的两座古城,以乌鞘岭为战略关隘,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一岭盘龙横东西,两城卧虎据南北”,虎踞龙盘,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