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网导读 大家对对虾的肝肠胞虫病应该不陌生了,给大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虾长不大。但至于更深层次的原因,似乎还是不太清晰明了。今天小编就总结了庞会长的发言,大家听一听庞会长是如何分析的。 一、导致虾难养的深层次原因 1、亲虾选育偏向追求快速生长,从而导致对虾抗逆性、抗病力下降。 2、工厂化高科技超纯净养殖环境选育的亲虾适应性变窄。 以上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进口的白对虾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养殖! 庞会长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山东的大棚可控养殖模式获得95%成功,其中50%的养殖户没有养过虾,50%以上的养殖户更是不知道苗的来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改变养殖模式、增强池塘硬件设施或许才是长远之计。如果只想用药物达到“可控”,恐怕不太明智。 1、放苗后一个月后仍不上料; 2、生长慢,养殖两个月仍小于100 3、个体大小差异大,壳软、薄,很少脱壳; 4、肝胰腺组织颜色变浅、糊化,轻微萎缩; 5、肠道粗细不均匀,常呈弹簧状弯曲,肠道内食物松散 图示:肝胰腺组织颜色变浅、糊化,轻微萎缩 图示:肠道粗细不均匀,常呈弹簧状弯曲,肠道内食物松散 感染虾肝肠胞虫的对虾之所以长不大似乎与这类微孢子虫对肝胰腺小管和肠道产生的炎症性损伤有关,也就是说上皮细胞受到虾肝肠胞虫的伤害而丧失了吸引营养的能力,从而导致生长缓慢。 高度怀疑:肝肠胞虫的中间宿主——水螅虫!!! 庞会长说,他现在暂时将这种不明物体称为“水螅虫”,具体是什么生物还需要更详细的生物学鉴定。不吃料、长得慢的虾池普遍有这个表症:料台或增养机绳上附着有此类物体。一旦开始出现“水螅虫”,大多虾塘都是不上料的。“水螅虫”会越积越多,似乎是会“生长”的。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如果发现此类现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图示:长有“水螅虫”的料台
经验证明:发现料台和电缆上长有“水螅”等寄生的同时,对虾就开始减料,当“水螅”被杀灭时,对虾就恢复吃料和增料! 庞会长建议,在目前,肝肠胞虫还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所以还是采取预防为主的方法,他给出几个预防措施: 1、彻底晒塘和清塘; 一、肝肠胞虫病是近几年来继对虾EMS、白便病之后爆发的又一严重威胁对虾产业的新病种。养虾业界在没有真正掌握EMS和白便病防治技术的困境下,养殖户已经出现了一些乱用药、滥用药的现象,相关炒作的产品相继现市。现在面对更加难以防范的肝肠胞虫病,“祸不单行”后更是“雪上加霜”,请业界同行们一定要保持理性。 二、由于养殖虾业界对寄生虫的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很可能在今年冬虾养殖及明年出现针对肝肠胞虫病的杀虫内服剂和泼洒剂蜂拥而至的现象,请养殖户一定要谨慎用药,防止药害事故。 三、请渔药生产企业遵守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养殖户也要相信科学,用正能量拯救中国养虾业。 图示:庞会长在冬虾交流会中授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