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辞何为

 汐钰文艺范 2019-07-31
每一个清醒着的人都必须面对卡夫卡所指认的事实:你端坐不动,大千世界会自动向你涌来。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性格内向而阴郁,经历过事业、家庭、婚姻等人生的多重失败,以及世界阴影的时刻挤压,内心也曾泅渡到最扁平的地方。即使如此,他也绝不轻易将一丝一毫的苦痛掩埋或抛弃,而是不断在内心的山谷中堆叠,让其幽深,以至于逶迤。卡夫卡是苦痛的,卡夫卡也是深刻的,哪怕是静坐在书房中,也能真切地感知到呼啸而来的世界的碎片。既然醒来,一个人就很难再进入沉睡的状态,而一个真实世界的诸多部分也会接着醒来。对于这个世界,你可以称之为精神,也可称之为内心。

  也许是苦痛太庞大了,它逼迫作为个体的卡夫卡展开发问,世界的敞开也就从发问开始。在一篇文章中,卡夫卡曾将人生比喻为秋天落叶覆盖下的道路。永远是这样,道路未及打扫干净,又被新的落叶覆盖。恰如古老的寓言所述,巨石终将滚下山去,这是西绪福斯的命运,但必须推着一样东西上山,这也是西绪福斯的个人承担。所有的道路终将被落叶覆盖,这个绝望的结局并不一定打倒一切人,所以,对于卡夫卡来说,必须亮出语词,必须展开言说,这是他对真实世界的一种承担。有过绝境体验的他,使用小说这一文体,有力地呈现出20世纪人类的普遍困境。我想也正是因为不断的言说,才使本来的枯叶之上开始印现湿润的经脉(刘晓枫语)。

  醒着的人,不属于尘世中的幸福者,在世界的黑夜中,他们起身、站立,在极端孤独的角落,使用思想、语言重新丈量身边的泡沫与现实。一个人与时间作战,他们可能会采取怀疑、反拨、叩问甚至颠覆的方式,直逼人类的荒凉。他们的对抗,不是源于对世界的厌恶,而是源于对存在的深爱,荷尔德林指出:谁曾想过那最深刻的,谁便爱那最现实的。他们的爱不会轻易说出,而是掩埋在文字的深处,等待后来者的拨开。如果以具体的个体作为考察向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可能是怀疑主义者、悲观论者、玩世的犬儒、流放的官员、在野的知识分子,以及四处漂泊的诗人等等,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地位,但在时间的隧道里,却是排在一起的人,根须紧紧扎入大地,文辞在彼此的双手中传递。他们不是喋喋不休的聒噪者,舌头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可有可无的器官,他们听从的是内心的声音,以最少的言辞,说出最重的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