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斑”人生

 糖果堡宝 2019-07-31

什么是黄褐斑?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多发生在面部,多呈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形态不定、无自觉症状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本病属中医学的“黧黑斑、黑皮干、面尘”的范畴。

黄褐斑有什么危害

黄褐斑是一种易诊难治的皮肤病,治疗周长,且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案。因此,黄褐斑不仅仅是简单的色素性皮肤病,也是心理疾病,可长期影响患者的人际交流能力、形象、自信、自尊,甚至导致抑郁或精神崩溃,需高度重视。

大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失眠、心烦易怒等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易发人群:女性的发病率均较男性高,其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黄褐斑的发病人群多为育龄期妇女。肤色较深者较易发生;随年龄增长,病情加重。

为什么会长黄褐斑

从中医理论来说,颜面为经脉系统中阳气最旺的区域,凡血液中任何不良物质,则透过颜面肌肤,将它显露于外。面部皮肤色素异常往往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且进一步归结为肝、脾、肾三脏失调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不十分明确,根据国内外的黄褐斑机制研究分析,此种病理改变的因素主要与遗传、内分泌失调、紫外线照射、精神因素、妊娠、子宫卵巢疾病、避孕药、化妆品等相关。

内分泌异常是被公认的原因之一。有科学实验对患者检测其血清性激素水平,验证了女性黄褐斑患者其发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衡有显著关系。雌激素孕激素在体内增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和促进黑色素沉积是主要原因。

黄褐斑的诊断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 年的诊断标准,诊断黄褐斑有五点:①皮损为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界限清楚,一般对称分布,无鳞屑及炎性表现;②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③女性多发,主要在青春期后发生;④病程可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⑤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 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等)所引起的色素沉着。

诊断要点:颜面、对称性褐色斑、无自觉症状。

黄褐斑与妇科疾病

黄褐斑绝大多数发生于18-45岁前后的育龄期及更年早期妇女, 由于妊娠流产或伴有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或性激素不适当地持续应用或卵巢机能减退、性激素失衡、甲状腺疾病、肿瘤、精神紧张、精神创伤、血清锌及维生素A、E 下降等容易干扰女性内分泌的因素,都可以诱发本病。色素沈着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可能与雌激素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体,孕激素促使黑素体的转运、扩散和沉着有关。

在妇科临床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随着月经失调等妇科病的治愈,黄褐斑也慢慢淡化消退了。从这层意思上讲,黄褐斑不仅是损美性皮肤病,更是妇女的病,故此,妇科介入美容业,内调黄褐斑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近来一些全国全军知名的皮肤病专家教授发表于报刊的论述中或向老专家的请教访谈中,都有比较一致的指教: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一不要速退,二要从女性内分泌入手做内调。

常见黄褐斑的妇科疾病

多见于阴道炎,盆腔炎患者,长期的阴道菌群失调及慢性疼痛等使患者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表现出面色苍白或者发黄,往往伴见双颊淡褐色,散在的不规则色斑,阴道分泌物较多,质稀或有异味,腰酸,下腹坠胀或疼痛,伴或不伴肛坠感。

01

生殖道炎症

月经失调可以表现为经期、经色、经量的异常。面部色斑明显者往往表现为月经后期或单纯月经量过少。

02

月经失调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发病率较高,可能与饮食不卫生及滋补品的滥用有关。属中医学“徵瘕”范畴,多因脏腑不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等导致,患者往往出现双颊色斑明显。

03

妇科肿瘤

研究发现很多患者面部色斑与妇科疾病密切相关,如果从治疗妇科疾病角度治疗黄褐斑往往能收到良好功效。

根据患者妇科疾病特点,辨病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不同疾病同时均能有效治疗黄褐斑,使不少女性患者在解决妇科疾病的同时拥有光彩肌肤,恢复美丽容颜。

此外,黄褐斑的发生发展还与精神抑郁、过度紧张、思虑烦恼等情志因素有关,因此,重视本病的情志调理,从精神上鼓励患者,使其保持乐观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本病的恢复尤为重要。

中医辨证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往往黄褐斑也一同得到治愈,常用的治疗方发有口服中药、外敷中药制剂面膜、针灸调理内分泌及疏通经络等。此外防晒也是治疗与预防黄褐斑的重要措施。

黄褐斑的保养和调护

黄褐斑的特点是病在表皮,根在血液、脏腑,即斑发在皮,其病在内,绝大多数患者均伴有相关的内在疾病或生理失衡,面部的皮损只是一个信号。

起居:保持心情开朗和足够的睡眠时间,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勿食辛辣刺激及酒类;夏天户外应打伞带帽,减少日光照射;避免含铅的化妆品及药物,尤其是含激素类的外用药。

饮食:宜荤淡适宜,忌食辛辣煎炸酒类。

黄褐斑饮食食谱:

许多食物都是对预防、治疗黄褐斑有效的药膳,黄褐斑患者饮食是应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主。

1、药物:党参、山药、茯苓、枸杞子、黄芪、莲子、冬虫夏草、沙参、玉竹。

2、食物:甲鱼、竹丝鸡、鹌鹑、羊肉、兔肉等。

3、多摄取新鲜水果、蔬菜和具有消退色素作用的冬瓜、丝瓜、西红柿、土豆、山楂等。

文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王国华教授

编辑排版:常玮


—首都中医治未病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