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田玉圈的三大怪现象

 千冰室 2019-07-31

和田玉圈怪现象之一 ——

很多人买玉的时候最在意的是:这东西到底是不是籽料?明明知道玉质是最重要的,可是最关注的还是产地和产状,为什么呢?

偶然间逛论坛看到一位玉友的话,豁然开朗,分享给大家:“人非不重玉质,实重于产地,非重于产地,实重于稀缺,非重于稀缺,实重在升值”。很多人注重产状产地,是认为新疆料(尤其是籽料)比较稀缺,按道理越稀缺,升值空间就越大。

“真、精、稀”是永远不变的收藏真理,我们就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分析。论精,同等价格能买到的籽料的玉质肯定是比不过山料的。论稀,普通籽料不见得比玉质好的山料更稀缺,山料的储量虽然比较大,但利用率却很低。如果都是山料,更该就玉质论玉质了。和田玉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产地,而在于玉质!

和田玉圈怪现象之二——

越不懂的人越自信。有些人在网上看了一堆科普文,现实中没摸过几块料,也觉得自己很懂玉。真正接触多的人,认知在实践中被不断地颠覆,不断形成新的认识,感叹造物的神奇,同时心生敬畏。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学习的欲望非常强,开始快餐式的学习,迷恋各种“辨玉秘诀”,在学会了一些理论知识后自信心快速达到高峰,然后在一次一次拿真金白银换药吃之后,才知道自己不知道。人们经常高估自己已知的东西,同时低估了自己未知的东西,而容易出事的往往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再有一点,辨玉和游泳一样,站在岸上是学不会的。学了一火车的理论知识,面对市场、面对实物的时候心里仍然没底,拿几个高度概括性的特征去识别料子,你会发现永远有意外。纸上得来终觉浅,古人诚不欺我。

和田玉圈怪现象之三——

追求高端的、稀缺的,却都想用低价买。有些新入坑的朋友,喜欢完美的红沁、黄沁,喜欢羊脂玉,总是心存捡漏的侥幸之心。少部分极端的人,在入手后又心有不安,发到论坛上与其说是找人帮忙鉴定,不如说是找人支持自己的想法,对其中不支持的意见视而不见,甚至充满怨恨。

卡尔·萨根说过一句话:“判断我们是否进步,要看我们是否有提问的勇气以及解答问题的深度,还有我们对真相的接纳,而非那些让人感觉良好的东西。”

附和你的人不一定是认同你的人,可能是不想得罪你的人,也可能是想骗你的人。

不管是玩玉还是其他方面的学习,不怕你的知识存量少,持有一颗开放的心,积极地拓展增量,就能不断地进步。在知识的苍穹下,每个人不过都是井底之蛙,没有例外。但井口的大小,和拓展井口的欲望,造就出人生的不同。

话说回来,现在和田玉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几乎可以说是“天下无漏”了,货价相符才是常态。高端的、稀缺的料子不可能低价,不要让本身就矛盾的想法来指导行动,会吃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