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癣、足癣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钱首相小泉 2019-07-31

手癣和足癣是指发生在手足且除其背面以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手癣、足癣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手癣、足癣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流行病学】 手足癣尤其是足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皮肤真菌病,人群患病率高达30%~70%,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与体股癣类似,其发病率的高低与环境因素和个体特征关系密切,气候湿热、足部多汗少脂及欠透气(穿鞋,尤其是胶鞋、皮鞋和塑料鞋)是足癣的重要易感因素,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手足癣在人群的发病率较高,煤矿一线工人和部队士兵中足癣的患病率可高达80%以上;在年龄上有岁数愈大愈易感的趋势,而对性别而言则似乎男性多于女性,但尚无充分的流行病学证据。整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等是足癣的高危患者。足癣还是其他皮肤癣病的蓄菌“池”。

【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致病微生物主要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掌跖部特殊的解剖学部位使其对皮肤癣菌更易感,现在趋于被认同的是癣病有高度的遗传易感性,尤其是红色毛癣菌所致的角化增生型手足癣及甲癣,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同样重要。

手癣、足癣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手癣、足癣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临床表现】 足癣在临床上可明确分为三型,即浸渍糜烂型、水疱型和角化增生型,如此分类与所感染的致病微生物密切相关。浸渍糜烂型也称间擦型,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引起,慢性进程,临床特征主要为多汗、瘙痒、异臭味,4、5趾间的浸渍、糜烂,有时可继发细菌感染,严重者可导致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丘疹水疱型多由须癣毛癣菌导致,病程是在一慢性轻症的基础上的亚急性过程,临床表现为瘙痒、水疱、脓疱,有时见裂隙,皮损可由趾间区向周围扩展,疱液初起清亮,后可因伴发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蜂窝组织炎而浑浊,此型易激发癣菌疹。角化增生型的致病微生物大多为红色毛癣菌,少数为絮状表皮癣菌,临床表现以糠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常与甲癣伴发,病程缓慢,常见弥漫于整个足底及侧缘的在增厚红斑基底上的片状银白色鳞屑,冬季常有皲裂。手癣临床上主要为水疱型和角化过度型。足癣多累及双脚,手癣则常见单侧发病,如患者手足均被侵及,则可见到所谓“两足一手”现象,有提示癣病诊断的意义。

【治疗】 原则是应依据手足癣的临床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和疗程,患者的依从性对治疗成功与否关系很大。对渗液明显者先进行湿敷收敛,糜烂浸渍者可用雷佛奴尔或甲紫糊剂,无明显糜烂仅有红斑鳞屑或丘疹可选用各种抗真菌药物霜剂或凝胶,角化增生型可用魏氏膏等角质剥脱剂或上述霜剂加以封包,有细菌感染发生或倾向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对泛发型或慢性迁延型应给予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疗程2~4周。

手癣、足癣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手癣、足癣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

【预防】 预防对从根本上治愈手足癣意义重大,因为手足癣还常是体股癣和甲癣的感染源,又因局部的特殊解剖学特点,很容易再次感染。平时足汗多者,要注意保持干燥,可经常在局部撒些抗真菌粉剂;要多备鞋子经常换穿,换下的鞋子在通风处风干;慢性增生型足癣在治愈后要长期定期外用抗真菌药物;另外在公共泳池/浴池等可能传染皮肤癣菌的场所要注意防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