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Loading69 2019-08-01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全国70家电台联合全国党媒平台、

腾讯新闻、芒果动听APP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全国正在热播!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今天我们走进的是四川绵阳的解放街,听听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的故事。

英雄有千万种模样,生活在解放街的他却是最真最平实的代表。

一般说一方水养一方人,一个人的品质、思想的形成,与他周围的环境影响必定密不可分。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出一个心怀大爱的人,也能造就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绵阳解放街就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图片来源:绵阳新闻网)

从宋朝开始,解放街就是绵州州府所在地。清代、民国时期,绵阳公署、县衙等也纷纷坐落于此。新中国成立后,解放街依然是绵阳行政部门所在地。绵阳地委、绵阳广播局,绵阳军分区、绵阳市公安局等都集中在此。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历史的传承使这条街道更加庄严肃穆,更使生活在这条街道上的人们都对那份红色情怀心生向往。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绵阳解放街大杂院》-绵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杨松林摄影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绵阳解放街》-绵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杨松林摄影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绵阳解放街17号公安大院里,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称号的抗震救灾老民警——徐根发的故事。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英雄总是逆行的

1954年出生的徐根发是位转业军人,任职绵阳市公安局装财处。2008年5月12日,对当时已经53岁的老徐来说,终身难忘,也是老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逆行。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绵阳境内北川、平武等地的信号全部中断。首要任务,必须在第一时间将卫星电话送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军人出身又参加过自卫反击战战斗的徐根发临危受命,独自驾车为平武县南坝镇送去了第一部卫星电话,让国家领导人、全世界人民了解到灾区情况,使这里不再是一座孤岛。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英雄总是走在最后的

任务完成后,老徐并没有退回绵阳城。他给自己安排了更为艰巨的任务,坚守北川城内唯一一个观测唐家山堰塞湖的北川县城大桥。横跨湔江的北川县城大桥,是进出北川的交通咽喉,是北川城内观测唐家山堰塞湖最近、最直接的地方,也是唐家山堰塞湖灌水后冲击的第一站。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随着唐家山堰塞湖险情升级,除观测点人员外,城内执勤人员几乎全部撤离!但经过抢险特级训练的老徐却毅然决然的决定留下来,成为北川城内最后的一名守护者。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英雄总是孤独的

按照规定,在县城观测巡查一段时间后,徐根发必须要返回到预定的卡点对身体和车辆进行消毒防疫处理,然后再返回到县城。“三道拐”是徐根发每天在观测点和卡点间往返的必经之路。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北川“三道拐”,连续180度急转弯,被外地司机称为“三道鬼门关”。徐根发每天都要在这条便道上往返十多次。孤悬在崖边,行驶如临渊,老徐已经记不得遭遇了多少次余震、山体滑坡,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门关走了一圈。

他一直不让同事们随他出警,每次都是一个人,只身前往那充满未知数的险地。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但是,英雄永不迟暮!

他们总是默默无闻,鲜为人知总是藏在光鲜的背后,为了保卫城市和人民的安全,他们舍弃自己的情感,服从调度,听从指挥,响应快速,再危险的关头都整齐划一,勇敢无畏地面对眼前重重的困难。

在危难面前,他们为了保护其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选择为使命而战,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如今,徐根发已经退休,受他的影响,三个孩子也相继加入了人民公安的队伍。而现在他经常会再去解放街上走一走,解放街上的精神传承一直影响着他的生活,用自己一生的坚守抒写了人民公安的责任与担当。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徐根发解放路漫步)

在解放街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城七十年来未变的坚守与传承,和已旧貌换新颜的那些改变。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传承下来的精神正塑造着新一代绵阳人的成长,并陪伴他们去展开更加漫长的时光之旅。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绵阳解放街》 -作者:程希星

绵阳解放史料链接:

1949年11月,刘邓大军解放川东南,切断了国民党胡宗南部后路。12月5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18兵团司令员贺龙率60军、61军、62军和7军一部,兵分三路,由陕甘南下入川,向会战成都的战略合击点绵阳挺进。右路62军,横扫陇南残敌,经青川、平武,向江油攻击前进;中路60军,夜袭剑门关,向梓潼、绵阳逼进;左路61军,经南江、巴中,直抵盐亭、三台。

12月21日凌晨4时,开元场升起红色的攻桥信号弹,半个小时的枪炮声后,北河浮桥南面的守桥敌军全面溃逃,后续解放军大部队180师赶到,在涪江岸边发射60式炮弹100余发,守绵之敌弃城向成都方向逃窜。180师占领绵阳城后,俘虏守城敌军700余人,将其押至川西北第一公园(今绵阳人民公园)坝子集中看管。人民解放军进入绵阳城,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民宅外休息,并不惊扰百姓。

12月21日早晨6时,绵阳县城居民涌上街头奔走相告:解放了!解放了……鞭炮声响彻全城大街小巷。

绵阳解放街简介:

位于涪城区城厢街道的解放街,是一条深藏于市井之中,幽深、安静,甚至有些偏僻的小街。但追溯其历史,却大有来头。从宋朝开始,它就是绵州州府所在地。

据史料记载,清代、民国时期,解放街长341米,宽6.3米,大致方位是从红星楼到盐市街之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这条在历史上举足轻重、赫赫有名的街道,在清朝以前叫作通圣街,民国时期叫德操路,老百姓不习惯叫德操路,于是将其换名为“衙门口”。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条象征着旧中国权力的街道被改名为解放街。

“绵州通”汤毓良老先生介绍,通圣街具体修建于何年,这个在地方志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开始,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之父、绵州推官欧阳观筑土城,设四道城门。到明朝,通圣街正式得名。

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18兵团60军180师挺进绵阳城,绵阳解放。这条承载着无数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压迫、军阀混战记忆,被人们先后称之为通圣路、德操路、衙门口的街道,被换上了新的名字——解放路。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一段新的记忆由此展开。

绵阳解放街上的生命守卫者:徐根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