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都市报

 长安坊间 2019-08-01
《書声》文化大讲堂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原创文化类讲坛活动,行在讲书传声,志在贯古通今。

  7月29日,“丝路追梦·走进长安”《書声》文化大讲堂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本期大讲堂上,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原茵四位馆长担纲主讲人,通过主题讲座和同台对话两种形式讲述“长安故事”。

  程旭:《客使图》见证中外交往历史

  “唐墓壁画以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简洁明快的山水与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程旭首先登台讲述章怀太子墓出土的壁画《客使图》。

  “关于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异域使者的情况,唐代文献记载了很多,但以图像形式展现的唯有章怀太子墓中的《客使图》最为著名。”程旭说,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均穿着初唐时期的朝服,身穿阔袖红袍,腰系绶带,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呈三角状站立。三人气度沉稳,雍容自如,神情肃穆,面面相对,似乎正在商讨事宜。后面三位为使者,为首一人秃顶,浓眉深目,高鼻阔嘴,身穿翻领紫袍,腰间束带,足穿黑靴,从衣着相貌看,此人应是拂菻国(中国古代书籍中对于拜占庭帝国的称谓)的使节。中间一人面庞丰圆,须眉清晰,朱唇,头戴尖状小冠,冠前涂红色,旁边加插鸟羽,身穿宽袖红领白短袍,下穿大口裤、黄皮靴,推断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使节。最后一位头戴翻耳皮帽,圆脸,身着圆领黄袍,腰间束黑带,外披灰蓝大氅,下穿黄色毛皮窄裤、黄皮靴,应是来自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室韦族或靺鞨族使者。

  程旭说,《客使图》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以图像形式反映唐代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这种表现外国使节和人物风情的图像产生于开放的、与周边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时期,除了表现具体的事件外,在国家强盛时这种图像又是四夷来朝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李举纲:“微笑俑”背后的文化交融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陵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就兴建于此。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汉阳陵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着衣式陶俑’。”站在《書声》文化大讲堂上,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院长李举纲说。

  “这些高约60厘米、赤身断臂的‘裸俑’虽然只有真人三分之一大小,但造型准确,做工细腻,身体各部分无不精雕细琢,符合人体结构比例,甚至连毛发窍孔等细微之处也毫不含糊。其实,这些裸俑准确应称为‘着衣式裸体陶俑’,这些人物陶俑早年埋葬时装有木质的手臂,穿着代表各自不同身份的丝质衣服。但经过2000多年地下环境的腐蚀,衣物和木臂腐朽殆尽,发掘出土时就成了缺臂的‘裸体俑’。”李举纲说,与秦始皇陵出土的神情冷峻的兵马俑相比,汉阳陵出土的陶俑都面含微笑,这些笑容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向后人展示出了“文景之治”盛世的生活气息。

  “陶俑是我国丧葬文化的一部分,从商周时代到先秦时期,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到汉阳陵的‘裸体俑’,反映出中华文化传承的脉络。”李举纲说,汉阳陵的陶俑与秦俑在气质上有很大差别,而这正是文化传播交融的真实写照。众所周知,大汉王朝的帝王来自长江流域的楚地,汉代造型艺术等方面深受楚文化的影响,所以汉阳陵随葬陶俑既承袭秦制,又融合楚风,开创了生动精致、富有生趣的时代新风。

  田静:“将军俑”是古人和今人共同创造的奇迹

  “奇迹背后故事多,今天只说将军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为大家呈现了该院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将军俑。将军俑又称高级军吏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目前仅出土9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群。这件将军俑出土于兵马俑一号坑,身高1.97米,其佩戴的“鹖冠”就是用鹖鸟的羽毛作装饰的冠。鹖鸟是禽鸟类动物中的“拼命三郎”,打斗起来永不退却,“期于必死”,古人非常佩服这种战斗精神,便用鹖鸟羽毛装饰武士冠,称为“鹖冠”,其用意也是激励武士效仿鹖的战斗精神。

  “将军俑双手相合,交于胸前,右手食指微微上翘,神态从容淡定,表现出身经百战、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田静说,2000年前的秦代工匠在“物勒其名”的考核制度下,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的秦俑,2000年后的今天,文物工作者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大国工匠的精神修复和保护了这些秦俑,所以说,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秦俑,就是古人和今人共同创造的奇迹!

  王原茵:石台孝经碑彰显“孝文化”

  “碑石森森,文采郁郁。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央的石台孝经碑雕凿于唐天宝四载,留下了唐代两位帝王的四种字体,记录了唐时期盛行的‘以孝治天下’的思想。”西安碑林博物馆副馆长王原茵为现场观众揭秘镇馆之宝——石台孝经碑。

  “人们通常称石台孝经碑为西安碑林第一碑。这不仅因其是碑林第一迎客碑,更重要的是此碑集三帝于一身:碑文,出自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唐玄宗以隶书抄写,用笔丰腴华丽、大气磅礴;碑额由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撰写,字体为秦小篆,字迹清秀。在碑侧之上,刻有唐玄宗亲自写下的批注,为行书,飘逸灵动,自然流畅。碑身上最小的字体是当时参与镌刻这方名碑的人员以及机构的名字,用唐楷书写。”王原茵说,石台孝经碑造型非常有特色:碑头镌刻三层卷云壮华冠,高贵典雅;碑身由4块青石相合而成,华丽大方;碑座的3层石阶上刻蔓草、瑞兽,呈虎踞龙蟠之势,称得上是西安碑林中形制最气派的一方顶天立地碑。

  “唐玄宗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遵循‘以孝劝忠’的理念,大力提倡传统的孝道观念就逐渐成为唐玄宗时期的一项重要国策。他曾两度为《孝经》作注,陆续发布御注《孝经》及诏书。天宝三载,‘诏天下家藏《孝经》’;天宝四载,又诏令将经与重注全文刻石立于太学,供天下读书人摹写抄刻。”王原茵说,孝是中华民族首倡的第一美德,《弟子规》将“入则孝”作为开篇,也足见古人对“孝道”的重视。那么,今天我们如何来弘扬孝文化?“很简单,四个字或者五个字:‘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