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制作的选题上,每个制作者都有不同的想法,汪寅仙老师在创作中,就以同题材创作不同器形的系列作品,且并无重复,各有其姿态。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汪寅仙老师的精品系列作品。 以竹入壶是比较常见的,而此系列则是取斑竹与蝉,通过以泥饰泥、泥绘、陶刻等紫砂装饰技法,营造斑竹斑痕的艺术效果。 传说当年舜南巡狩猎,死于九嶷后,娥皇、女英二妃闻讯悲痛欲绝,决意溯湘水亲到九嶷山寻找舜的坟墓。来到九嶷山,沿大紫荆河而上,循小紫荆河而下,且行且泣,终于在三峰石,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坟墓,墓周长满了荆竹。 此墓便是舜的陵墓,二妃悲恸,抱着荆竹哭了七天七夜,泪尽成血,斑斑点点落在九嶷山荆竹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 二妃以手拭泪抹竹,将带血的手指罗纹印在竹枝上,所以有的斑竹上像印有指纹。二妃归途中痛不欲生,投湘江而死,成为湘水之神。 ▲二湘图 汪寅仙老师以斑竹入壶,平添一段人文故事,并作蝉钮,先后制作了几件系列作品。 ▲斑竹蝉衣壶 此壶壶身为一圆竹段,圆盖以嵌盖与壶身合为一体,盖纽为一竹段,竹段上伏有段泥巧塑的蝉衣一枚,竹段下伸展数片竹叶合于盖面上。 ▲斑竹蝉衣壶 汪寅仙制 壶以段泥装饰以圈纹多处,疏密精当,是描摹此竹为斑竹之品类。通体壶气息古朴雅致,静穆稳健,禅意浓浓。 ▲斑竹蝉衣壶 汪寅仙制 此一件形制稍异,壶钮为青叶蝉。 ▲斑竹提梁 汪寅仙制 壶身为圆竹段,竹节壶身采用倾斜的曲线,提梁把手为双枝交叉,其竹稍延长线化于壶身竹节之中,给人以流畅抒怀之感。 双枝提梁壶把节间交叉富于变化,以明接手法处理,清秀挺拔。 壶身装饰以陶刻刻画出斑驳竹之伤痕,以泥绘螺旋纹饰壶,在壶身上跳跃出一个个紫红色的斑点,打破单色的沉闷,使壶体上增加几分色彩。 ▲斑竹提梁 汪寅仙制 在斑竹蝉提梁器,也有一件形制稍异,并且是以紫泥制作。 汪寅仙老师的桃形花器之作在当代可谓无人出其右,其年轻时曾跟随朱可心老师仿制南京博物院的圣思桃杯,此杯被顾老誉为紫砂之神品。 ▲圣思桃杯 南博院藏 在对圣思桃杯的学习制作之后,汪老受益匪浅,并在此后的桃形花器中将技法融入,作品形神兼备,极有韵味。 ▲圣思桃杯 汪寅仙制 其杯身似剖开得半桃,又以苍劲的桃枝作把,桃叶婀娜支起杯身,叶片纹络清晰,精妙绝伦。 以苍劲的桃枝作把手,一枝三叶、长在枝端的三棵小桃子为基座,整个杯体上塑有老嫩桃叶数枚、大小不一的桃子、绽放及半开含蓄的桃花、花蕾,参差扶疏,形体各异,叶脉清晰。 ▲圣桃壶 汪寅仙制 以寿桃为壶体,婀娜壮硕的桃枝为壶把,散出若干枝条,攀爬、蔓延至壶身、壶底,将整器托起,浑然一体。 ▲小玉桃 汪寅仙制 壶身以桃为形,一道阴线贯穿壶身,通气得韵,勾勒桃形之体。 流顺壶身而出,小巧秀气,壶把以桃枝为形,盖钮更是以桃、桃叶铺满,生动逸趣。 ▲圣桃提梁 汪寅仙制 壶体为一硕大的仙桃,一株老枝弯成三叉似有韧劲提起硕桃,在视觉上给人以轻盈利落之感。 壶盖装饰较为繁复,巧塑一大一小桃两枚,桃叶八片,在看似繁复之中完美展现了大师娴熟的手工技艺。 这两系列紫砂作品,无不是造型精美气韵生动,汪寅仙老师不愧为当代紫砂花器的宗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