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筱泓,女,汉族,号听岚轩。1968年出生,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女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长春(民盟)儒澜轩书画院副秘书长、吉林省中国画学会会员、长春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净月书画院特聘画家。 幼承家学,钻研、学习工笔画(花、鸟等)的创作,在父亲冯永庆先生的耳提面命下,她精于鉄线描、高古游丝描等工笔结构塑造表现方法,作品工整细致、设色艳丽,富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在对花鸟描绘的过程中,熟练运用白描造型、勾勒填彩技法描绘对象,使画作产生栩栩如生、精致动人的视觉效果。尤其在精神内涵上,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追求传神写照,从而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先后多次参加“天池杯—全国书画展”、“第二届东北亚书画摄影展览”、“中韩美术作品交流展”、“吉林省民盟书画家咏春画作品展”、“长春市第二届书法美术大展”等国际、国内美术作品展览。 2005年国画作品荣获“瑞雪杯书画摄影大赛”优秀作品奖” 2007年国画作品入选“吉林省第三届企业美术作品展” 2009年国画作品入选“净月书画院中青年书画家十人作品展” 2010年国画作品参加“中国有座城市叫长春·万人书画大赛展” 2011年国画作品参加“吉林省民盟书画家小品书画联展” 2012年国画作品选入“光辉岁月·中国当代书画家作品展” 国画作品与个人简历多次入编各种专业杂志与艺术书籍。 读图时代的美术情怀 ——国画家冯筱泓印象 于维范 人类的历史大概是从读图开始的,那时候人们从蒙昧中走来,山壑水泊的,第一印象的强烈刺激使他们切望能够长久地保存下这种蛮荒初绽的记忆。那么,就有了图像的记载,后来便是文字,接着就一发不可收——电讯革命使一切皆成为了可能,包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我说的读图当然也包括艺术创作的成果。比如工艺品,比如较之它又上了诸多层次的艺术品,当然还有梵高、毕加索、齐白石等巨匠的影像学记忆,想起他们,我们就十分地感谢“读图时代”的不期而至,使我们初出茅庐的孩子们在历史的艺术创造者那里得到了人本的乐趣。抑或我们自诩为洞观宇宙的成年人们也乐此不疲地均沾着“读图时代”成本或高或低的欣赏福祉。 女国画家冯筱泓便成为了“读图时代”的幸运儿,她的国画创作“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追求传神写照,从而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这些评价来自于我的口,渺小的我能够被她的作品所感动,一口气地将她国画作品的艺术特色说将出来,可见她的艺术创作段位的飙升已经是如日中天的了,我相信自己的欣赏准确指数的星级水准。 “初识”筱泓是在她的照片中,这当然也是读图之功。一张大约5厘米见方的照片,已经黄旧成民国风了,上面的筱泓大约四五岁的样子,满脸“婴儿肥”,衣着虽不褴褛,却也残存着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照片的主体是一只鸭子标本,在四五岁的孩子的手里,那鸭子显然的沉重使照片中的她一言难尽般的痛苦,嘴巴微咧,随时都可能哭出来的表情。这表情与日后见到的总是笑吟吟的明眸晧齿的筱泓真是径庭得可以,以至于我对她的国画家的父亲顿生气愤和惊诧——向来绵软温吞的冯大画家也有“虎毒食子”的时候,就为了他的写生临摹,把孩子“折磨”成“水深火热”的程度。可见“人心不古”之言绝非浪得虚名。得罪了! 后来与筱泓谈起这张照片,我问是不是因为拿不稳挨了打?筱泓笑笑,莫衷一是。大概儿女们对父亲的“家暴”是很难记忆深刻的,这是人性。不过,那使筱泓倐生“灾难”的标本则很可能在她的脑畔时时闪回,那结构,那细节,那羽毛丰盛的鲜活的影像,一定永远定格在她的记忆中。 于是就加强了对冯筱泓在国画从业方面的关注。 冯筱泓,号听岚轩。幼承家学,钻研、学习工笔画(花、鸟等)的创作,在乃父冯永庆先生的耳提面命下,她精于鉄线描、高古游丝描等工笔结构塑造表现方法,作品工整细致、设色艳丽,富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在对花鸟描绘的过程中,熟练运用白描造型、勾勒填彩技法描绘对象,使画作产生栩栩如生、精致动人的视觉效果。 这是我在欣赏了筱泓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后的总体印象,也就笃定了她女承父业的文化遗传性的成功范例。 “其工笔花鸟画已经将中国绘画的主体精神的‘写意’、‘写心’、‘写情’诠释得天衣无缝。作品以传统精神和现代语言的高度协调,有的尽显苍茫野逸之气,有的表现宁静安详之感,给每位‘读图’者以不同感受。作品形似和写实的辩证解析以及主观与客观意象的完整统一,成为当代新工笔画领域里的一枝独秀。”这是我对“冯氏工笔花鸟画”的客观评价,筱泓的艺术特色也就跃然如斯。 近年来,冯筱泓的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也呈井喷之势。除了继承了父亲的一些题材和笔墨手法外,她还另辟蹊径,开发诸多的国画表现领域,并且在创作方法上有了新的变化. 比如,那些类似于年画的“童稚时代”的题材。我用“童稚时代”来定位筱泓的孩子们嬉戏捉蜻蜓的《春》,孩子将寿桃举过头顶的《夏》,孩子们蹓钢圈的《秋》,孩子们过春节提灯笼的《冬》,既充满了意趣,又以题材的特殊性增加了读图欣赏快感,也反映了我们过去了的时代的历史之痕。 在筱泓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中,她除了注意构图均衡与和谐,变化与统一外,笔的线条高古、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的变化都是她的必修项。她认为,在写意画中,水的作用是很强大的,要强调又强调,“水带墨”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落笔着纸,纸上会出浓淡自然的效果。再一个就是“辅水”,这是黄宾虹先生提出来的。辅水就是在一幅将要完成的作品上,铺上一层水,目的在于使其得到更加调和的效果。此方法虽多用于山水画创作,但在进行大幅面花鸟画创作中也应该尝试使用,可以起到统一画面的整体感。比如在画《雨中紫藤》时,就要用此法整理画面。先用色笔画出紫藤花花锥形和藤叶藤条的大体结构,然后趁湿勾出叶柄、花串、叶脉及藤蔓,完成画面整体勾势,点出花蕊,勾画藤蔓。完成后,为了统一协调,最后采用辅水方法进行收拾,使画面花串与藤叶、藤蔓统一起来,可使整体效果趋于完整,水墨感觉也丰富了。 当然,这是一种画技的尝试,在这种尝试中,使筱泓在国画写意花鸟的创作中,有了更高的对完美的追求。 如今,冯筱泓正值国画创作的旺盛期,探索、追求、成就都是一种生命的现在时。在艺术的创作中,她能够走多远,能够攀援得多高,大概还是个求知数,但是,她的执著,她的率性,她的真诚,都会对她的艺术生命有一定的加分。况且,她还有父亲这个坚强的支柱,那并不厚壮的肩头绝对是一座可以倚傍的高山。 有家学传承,有头悬锥刺之勠力绝决,冯筱泓的国画艺术大可光宗耀祖一下,预期亦可望高巍。 《莲塘清趣》68*68cm 《华夏鼎盛》180*98cm 《蝶趣》98*60cm 《藕花香韵》136*68cm 《搌翅》136*68cm 《国色天香》136*68cm 《清梦》68*46cm
《香郁苑囿 鹊鸣佳音》68*68cm 《水润清淡》68*68cm 《趣》68*46cm 《花溪情暖》138*34cm 《荷塘清趣》138*34cm 《白鹭图》68*46cm 《荷香》68*46cm 《村郊清趣》98*60cm 《晴秋》98*60cm 《茶香送暖图》50*50cm 《春》50*50cm 《夏》50*50cm 《秋》50*50cm 《冬》50*50cm 《常有如意》136*68cm 《注视》136*68cm 《秋韵》扇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