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学,成为天才》:天才都懂的七项深度学习技术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8-01

你可曾认真想过自己的梦想、真诚地思考关于自己的一切,或着透过学习做出某件令人叹为观止的事情?如果还没有,那你一定要备齐一项非常重要的条件:放胆去做的勇气。

关于勇气这件事,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说明得最好的人,便是精神科医师兼畅销作家摩根.史考特.派克(Morgan Scott Peck)。他在其着作《心灵地图Ⅱ:探索成熟与自由之旅》(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中这样谈论勇气:

「其中,使我不断感到惊讶的事情之一,是了解何谓勇气的人占极少数的事实,大部分人以为,勇气就是指无所畏惧,然而不恐惧不等于有勇气,勇气是你尽管害怕、痛苦,却还能咬牙继续向前的能力。」

我认为世界上最需要勇气的事情便是学习,学习是直到我们呼吸终止前都得进行之事,也是需要不断克服心理恐惧与精神折磨之事,而且还得持续进步、创造人生价值。从现在起,我将带领各位先掌握以下七种学习核心技术,接着再仔细探究天才们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内化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

一、拒绝身体,听从大脑

如果想要区分身体与大脑想做的事,首先要先将身体与大脑做区分。我们生活的世界,可分成自己的内部世界与周围的外部世界。我们可以认知、分析、接受这个世界;同时也能够影响、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与外部世界的界线是肌肤,肌肤上有各种感觉器官,所以才能看见、听见、尝见、嗅见、触见,藉由这些感觉来认知世界,并将这些资讯传递到大脑,大脑则会比照过去所学与经历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此时,左脑负责进行逻辑、语言、数理判断,右脑则负责进行美丽、感性、统合判断。

不过,大脑的判断事项不只来自于外部世界,内部也会不断向大脑提出判断要求;诸如肚子饿、想睡、觉得冷或热等事项,有些要求与人类生死存亡有直接相关,有些要求则只是想玩或者发懒,这类型的信号都属于身体内部提出的要求,而内部要求中还有一种属于更高层次。例如: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就算觉得疲惫也得强忍睡意、撑起眼皮苦读;虽然身体感到十分寒冷,还是得对敌军戒慎警备;必须学习新知才能在世上生存的意念等,都属于大脑断然拒绝身体,主张非做不可的内部要求。

有趣的是,我们的大脑明知道除了特殊情况外,听从身体要求几乎不会有好结果,却依然难以抗拒身体诱惑。举例来说,距离考试日期只剩下两天,大脑明知道要赶紧把握仅剩不多的时间,牺牲睡眠、专心准备,身体却不断说服大脑,再多睡一小时就开始好好认真读书,反正在精神不佳的状态下温习,效果也好不到哪去,倒不如好好补个眠,一觉醒来专注力更加倍。这时,我们通常会做出何种决定?至少在我还是学生时,见证我每次都输给身体模样的爸妈就说过:「都要考试了还睡觉,你这小子根本头壳坏掉!」

因此,做任何判断前,最好先确认要求信号的出处来源,我们的身体会追求当下的幸福,大脑则会以更长远的目标追求未来幸福。当然,有时候当下的幸福也很重要,不过大多时候,后者的选择往往更明智。虽然两者都牵扯到生存问题,但只要不是立即攸关性命或身体异状的状况,我们都应该倾听大脑的要求,亦即精神的要求才对。懂得倾听精神要求的人当中,没有一位是不善学习之人。

二、不能只有玩伴,还要有能一起讨论的朋友

通常会一起玩乐的朋友都是与自己年纪相彷的同侪,但可以一起讨论事情、交换意见的朋友,则不受年纪与性别限制,就算从事不同的工作或专攻领域也无妨,重点是彼此能够经常碰面并侃侃而谈。不过,还有一点更重要:对方要能够看见你没注意到的事,并且毫无顾忌地向你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双方也不会为了意见相左而吵得面红耳赤,这样才足以成为彼此的最佳挚友。

面对同一件事情能够看见不同面向的朋友才是最佳拍档,虽然有时候会因为这种朋友的自尊心太强而产生冲突,但懂得看见其他面向就代表能减少失败或失误的机会。如同苹果公司(Apple Inc.)的贾伯斯身旁有个史蒂夫.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 一样,Google创办人赖利.佩吉(Larry Page)身边也有个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微软比尔盖兹身旁则有经常起口角却是最佳建言者的史蒂芬.巴尔默(Steve Ballmer)与保罗.艾伦(Paul Allen)。

特斯拉汽车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执行长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曾在TED演讲中谈及他的朋友,「我尤其会用心聆听别人对我的负面评语,如果真要区分,这种负面评语往往是由我的好友们负责,这好像没什么,但是他们总是能真实说出其他人难以启齿的建言。」

能成为建言者的朋友大致有四种特点:自尊心强、正面乐观、失败后也能快速站起、比谁都还要有热情。首先,关于第一点自尊心强,不是指态度嚣张或顽强固执,这种特性往往出现在目标明确、懂得享受沉浸于追求目标的人身上;第二点乐观也是,这里是指思考正向、相信自己一定会达成目标的人,而非天真浪漫、整天游手好闲的那种人;第三点复原弹性佳则是指,尽管失败也不屈不挠,重新起身后会有更大幅度成长,认为失败也是属于成功的一部分,将其视为又更靠近成功一步,重新继续专注在同样一件事情上的那种人;最后一点热情,则是所有成功人士与即将成功人士所拥有的共同特征,它可以将不可能化为可能。

三、别想要什么都会,选择自己所需,拼凑学习即可

现今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每日暴增,这些新知会被整理成舆论、媒体、论文、书籍等各种不同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周遭。然而,这些知识往往不完整,只是被人整理好的其中一小部分。试想,我们不仅接触不了完整知识,甚至接触的还只是部分片段,既然拼凑这些片段知识培养学习广度很困难,又怎么可能达到深入探究学习的境界?

于是,我注意到小说《天地一沙鸥》(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的儿子——詹姆斯.巴哈(James Bach)的学习方式。高中就休学的他,等于只有国中文凭,但他却是苹果公司里最年轻的经理人,还以亲自发想出的软体探索性测试方桉分别受邀到科罗拉多学院、佛罗里达理工学院,以及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等进行演讲。

他述说自己当初真正的需求,建议台下听众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搜集资料,多方利用书店、网站、图书馆进行探索,并从所有搜集到的资料中,挑出符合所需的主题全心投入研读。重点是只挑自己需要资料阅读,而非照单全收,并且以你需要的资料为中心,继续寻找更深入的延伸资料。当你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便会对该领域有全方位了解,不论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能兼得。不过罗马并非一天造成,这样的学习过程要持之以恒延续才行,光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不了气候,这点务必要铭记在心。

此外,他也奉劝所有人,为了确认这样的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是否符合书籍与资料上所言,我们得随时多带一颗大脑。亦即除了自身观点以外,还需要另一种观点,这与前述提及身边「要有能一起讨论的朋友」正好概念一致。然后他还提醒我们,记得将确认过的事实整理成专属于自己的图表或图像,方便我们重新翻阅确认、整理思绪。举例来说,所谓「画家」就是擅长用一张图来呈现个人精神世界的人。

四、别被感觉支配,而是支配感觉

我们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并仰赖大脑对世界的解释来学习。因此,「感觉」是接纳外部世界的唯一一扇窗,除了「感觉」以外,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学习。不过诚如第一点所述,必须将这项感觉器官是肉体的事实牢记在心,相较于内部脏器会为了延续生命竭尽所能运作,感觉器官只喜欢想尽办法找借口放松休息。

然而,要是感觉消失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看不见、听不见也感觉不到,接收不到任何外部传来的资讯,等于大脑处于无法认知的状态。

没有输入就不会有认知,处理认知的大脑无法运作,便不能够输入或输出,用医学术语解释就是所谓的「脑死」状态。那么,在认知完全中断、演变成脑死状态前,是否存有中间阶段呢?先说结论,答桉是:有的。所有感觉的老化结果都属于中间阶段,例如,当身体开始老化,感觉能力就会降低,也就是变得看不清楚、听不清楚。

我们如果要尝味道,就必须经过味蕾。正如字面所言,分布在口腔内与舌头上的突起物便是「感受味觉的蓓蕾」。据说成人的味蕾有一万颗左右,随着年纪增加,数量会逐渐递减,功能也会逐渐退化,出现老化现象,这也是为什么上了年纪的母亲会把汤越煮越咸的原因。

不过,有时我们也会遇见感觉器官正常,却无法正常作用的情形,或说这种情形其实很常发生。例如,当你因为找不到桌上的一个小回纹针而备感焦虑,想着「回纹针到底跑去哪里了?」但回纹针又没有长脚,明明放在某处却怎么也找不到。说穿了这就是属于「明明没认真看却说没有」,大脑无法准确对感觉器官下指令的情形。

这种人我们会称作观察力较差的人,因为不是「看不见」,而是「视而不见」,或许用「没在看」会更为贴切。「看见」是指有意识地为了发现某件事或某样物品所做出的找寻行为。但是当找寻的意志消失,只单纯认知眼睛能目视的事物,就等同于「没在看」,这样就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

若想要有效学习,切记一定要有目的性的睁大双眼仔细阅览,而非走马看花、草草掠过。不要直接认知感觉给你的讯息,要利用大脑确实支配感觉,才能够看见那些原本没注意到的事物。

五、立体结构化并确认自我意识

立体结构化是指提升想像力的巨大能力,或许有人会好奇:想像力是否也有分次元?

假设将一次元线性思维套用于梦想上,而你梦想三十年后成为一位资深宇宙飞行师。那么,现在身为高中生的你,就必须为了考进飞行或宇宙相关科系大学而埋首苦读。当你成为大学生后,则要为了顺利挤进宇宙开发相关公司或NASA工作而努力学习。这种毕业后十年要从事什么工作,接着又要做什么等连成一串人生的梦想,就是由一次元线性思维规画而成。

若用二次元平面思维来规画梦想,就会呈现如平面图般的结果。举例来说,在拟定大学学习计画时,会在学习项目中填入气体力学、天体物理、航空沟通、电脑工学、航空法、飞行实习等。无数项科目会如树枝般延展,然后各个科目又会安排学习进度与目标设定,心智图(Mind Map)就是将上述内容以二次元方式视觉化呈现的图像。

如果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变成三次元立体思维,三次元思考方式是将平面思维立体化,也就是「立起来思考」。不再是平面式的描绘树枝与分枝,而是立体地从上下左右围绕树枝,根据空间填补树叶,亦即设立更精细的计画。从事建筑设计或凋刻的人,就具体具备这样的设计能力,他们不仅要将外观弄得立体,也得在对方看不见的空间里放入铁条、线路配置、空调装置等设计。

那么,试问在设计成立体结构以前,如果脑中无法具体想像成品的话,可以绘制出设计图吗?绝对不可能。甚至连一次元线性思维都难以进行,只能想到哪做到哪。英国着名凋刻家亨利.摩尔(Henry Moore,一八九八~一九八六年)针对构思凋刻的立体思维说过下面这段话:「凋刻比平面艺术困难之处在于,需要具备三次元形态的反应能力。就结果而言,这世上的形盲人数远比色盲人数来得多。」

随着次元越高,有一件事也会变得更困难,那就是自行确认思想是否在正轨上。次元越高,确认难度就会提高,因为一个小小失误摧毁整体的机率也会提升,影响变数也会暴增。要是建筑物都盖好了,内部却漏掉了网路管线设计,或者错误计算建物入住后的最终耐重程度的话,后果肯定难以想像。因此,确认自我意识的能力与立体结构化的能力同等重要,两者必须在工作进行同时运作。

六、确认自己是否真的理解

你必须先了解「确认」与「理解」两者的真正意义,才能正确明白这个方法。若说大脑记得的事物是「知道」,那么「理解」则是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然而,我们往往会将「知道」误以为是「理解」,这点从专攻语文学科的文字译者身上便可晓得两者有何差异。很多译者往往有坚强的外语能力,翻译也行云流水,却鲜少有人实际上同时擅长口说。因为想把外语说得流利,光知道单字与文法是不够的。

我们熟知的凋刻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据说在正式开始凋刻作品前,会先用手进行无数次的描绘,将想要凋刻的对象画出来。关于自己的工作,他做了如下说明:「我用石膏雏形前,会先描绘无数次想要的成品模样,因为我必须了解我的双手对于大脑要制作的对象『理解到什么程度』」 。

立体思考制作对象是由我们的大脑进行,但实际制作出那个对象的则是我们的双手。罗丹为了确认实际执行的双手是否真正理解制作对象,才会不断反覆描绘。至此,相信各位对于「理解」与「确认」两者间的意义已有充分了解。

「知道」仅能代表被大脑储存为记忆中的一部分。因此,要将知道的事物转换成理解的事物才算是完成学习。毕竟光是脑中记得有何意义?这就和存在电脑硬碟中的档桉没两样。「理解」是指将那些知识彻底内化成自己的一部份,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学习是要到达理解阶段,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凋刻出我们的梦想。

「直觉」要等「理解」范围扩大才有办法做到,这是属于「瞬间掌握整体的能力」。凭直觉了解的事物,虽然难以藉由分析或逻辑做说明,但从认知层面来看,是到达认知的最高境界。爱因斯坦曾说,他凭直觉想出某个理论时,就连自己也难以明确解释究竟是如何想到那个地步。由此可见,直觉无疑是最高的终极性认知能力。

另外,可以肯定的事实是,为了拥有直觉,必须先培养好充分的深度「理解」能力。

七、「需知」事物绝对远比「已知」事物还要多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学海无际,但我们往往会因为两种理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与阻碍:

来自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结合的问题。外部因素是指学习对象越来越多且细分化,需要知道的知识不仅暴增速度太快,就连过去已知事物也在快速汰换;内部因素则是指学习能力老化与退化。也就是说,需要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学习能力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低落。

纯粹出于内部的问题。上述的老化与退化现象,属于人类不可抗拒的因素,但这里的内部问题,意指丧失学习意愿。但缺乏学习意愿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讨厌学习,另一种则是误判学习对象不具学习的必要性。那么,后者是否有可能继续误判下去呢?

倘若继续误判没有学习的必要,会造成什么结果?恐怕到最后不论任何对象都激不起学习的念头。若是进一步探究不想学习的内在心理,便会发现,那是因为你自以为目前已知的比需知的事物更加优越所致。换言之,是出于自己略有所闻就轻忽其他知识,甚至不认为那些知识是自己需要知道的对象。

这种情形我经常遇见,其中学历越高的人越有这种倾向,而且随着年纪越大学习能力退化就越明显。这些人即便认知到知识有所转变,却不会想去了解有何差异,反而认为那些改变的知识是错误,坚信过去的既有观念才是正确。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各种顽固想法,包括认为既有知识才是对的、期待过去自己所学所了解的知识才是正确的、承认新知等同于自我否定等,所以与这些人对话时往往会感到十分固执且难以沟通。

能够克服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而且唯有克服这个问题,才能作到「活到老,学到老」,那便是永远都得将第七个有效学习的方法——「需知」事物绝对远比「已知」事物还要多——谨记在心并且身体力行。学习速度缓慢又何妨?学习能力老化等于要投入更多时间学习,那么只要更认真学习就好,不是吗?

现在我们重新回顾前面有效学习的七种技术,当中没有一项能轻易执行,毕竟要是有一项是简单的,人人便能在学习方面表现优异。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想寻求简单、「宽广又粗浅」的学习法,让自己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博学多闻的原因。不过,大部分人最终会发现,那其实是没有用又浪费时间的方法。

最后,为了创造出真正自我而去学习,是极需要勇气的一件事,不能光凭一次性冲动,而须保有一辈子的勇气。我们不妨重新思考摩根.史考特.派克所说的勇气:「不恐惧不等于有勇气,勇气是你尽管害怕、痛苦,却还是能咬牙继续向前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