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制造了这场恶性通货膨胀

 袁承志dtau70na 2019-08-01


  
      
文、图 | 孙浩
  
  

广东省是中国机制币的摇篮,规模宏大,然而在各省跟进、币制整顿及造币权收归中央的趋势下角色逐渐弱化。民国改元,随即南北对立,广东自主,财政部无法有效监理。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月广东省政府下令关闭前,营运始终未能正常。民国三十八年初(1949 年)金圆券崩盘、恢复银本位制时,广东省当局曾在广州及海口两地短暂生产银元。

废两改元前,官方收支均以银元为本位计算,商业交易仍沿用银两记账,但交割时已改成银元,通行以袁像币最普遍,鹰洋站人等多遭摒弃。粤省特殊之处在于以双毫为主要媒介,也是造币厂唯一可获利的品种。

由于欧战(1914年至1918年)的影响,各国囤银作备战经费,银价高涨进口大减,至民国六年完全停止。停战后次年(民国八年)恢复大量输入,连续四年双毫产量为1亿9500 万枚、1亿9700万枚、4亿又225万枚及3亿5000万枚,委实惊人。据民国十四年五月《银行月报》,广东全省私造银毫的机构有29处之多,情况之恶劣可想而知。

受宠的“双毫”

民国成立后,粤厂更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广东造币厂”。前清龙银币模一律销毁,因中央未定新国币形式,乃自行仿香港及南洋银角设计制作民国年号的“贰毫银币”、“壹毫银币”及“壹仙铜币”。

仿香港及南洋银角设计、俗称“双毫”的广东二角银币。


“民国元年壹毫”,虽文献记载该年7月开制但极罕见(PCGS官网图片)。
该币直径为18.5毫米,此为放大图片。

广东所造俗称“双毫”的二角银币,由于大小适中,比价合理,因此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物价之标准,契约之缔结以及租税之征收,均以毫洋计算。”在货币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银毫成色低,在资金不足时对发行者有利;加上便于小额交易,商民乐用,在此情势下双毫以一种辅币却在广东具备了本位币的功能,也因此银角数量愈益增加。早期粤省龙洋双毫大受欢迎,乃因足银八成有余又便于交易,除本地外,江浙、福建等地均畅通无阻。

(Tips:在货币的本质上,主币是实际价值,有无限法偿地位;辅币是名目价值,为有限法偿,各国通例均依面值递减成色。然而传统上中国在用银作交易时是以成色及重量为依据,故每大洋兑换银角始终维持在十二三角上下,并非十进制。)

孙像嘉禾新币出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一月滇桂军阀入粤,造币厂停工。军阀占地后各自购机私造,杂币充斥市场拒用,当局采取大改版作为区隔,这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版之所以改成孙中山肖像的原因。但改版后劣币泛滥依旧,低色银毫没有处理,民众没有信心,因此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中央银行召集各界开会,商定办法让民国十三年版双毫恢复流通。然风潮随即又起,乃决定收回十三年版旧币近4000万枚,改制“民国十七年” 背嘉禾围绕面值形式的新年度银角。


民国十一年至十三年版,此时粤毫名声已败坏。


改孙中山肖像的“十三年”广东二角银币。


背面改嘉禾之“十七年”新版孙像双毫。

新版共造双毫8亿又826余万枚、单毫4896万枚,赶工生产可能与当时国际银价大跌有关,双毫有十七年及十八年版、单毫仅十八年版。


“民国十八年”孙像嘉禾版双毫及单毫

发行后市面流通即以嘉禾孙像银角为主。

存世有极罕见之“民国十九年”孙像双毫,或许因十八年畅行,虽改版但未生产,仅试制样币若干。


广东省造民国十九年贰毫币样,罕见。
国内首次出现于北京诚轩2017年秋拍,成交价为33.35万元。
该币直径为23.5毫米。

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停工前,粤厂共生产民国纪年的单毫银币5775万枚、双毫银币22亿7402万枚,面值约4.6亿元。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中央政府实施法币政策,白银收归国有,粤省当局以广东省银行银毫券按比率兑换银毫,银毫遂退出流通。

海口新厂制“杂光”

抗战胜利后,中央造币厂奉财政部令接收广东造币厂,后转租予兵工署作为兵工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国共内战造成通货膨胀,金圆券崩盘,纸钞已无信用,被迫恢复银本位。

5月底广东地方当局在广州市新堤(原广东实业公司制冰厂场址)筹设广州造币厂, 同年7月,改名为广东省政府第一造币厂,央行广州分行与其订立合同并拨交纯银164万市两委托代为造币200万枚,原订每日交验1万枚,并限期于次年1月底以前交清。从8月中开始生产。随战局急遽变化,闻仅交付央行袁像币1万枚和船洋5万枚。同年10月在海南岛海口市的海甸造船厂内设第二造币厂,利用旧版银币改制低色袁像九年及孙小头等银币,因机器不足及成色差,所制银元被称为“杂光”。

Tips:粤厂名称历年来的变化

广东钱局设立后名称变更多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为“度支部造币粤厂”,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改名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分厂”。民国三年五月财政部将广东造币厂收归部管,改名为“财政部广东造币分厂”。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后广东宣布独立,造币厂归省管,更名为“广东造币厂”。袁撤销帝制后广东取消独立,造币厂再归部管,复名为“财政部广东造币分厂”。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二十日,广东宣布自主,造币厂又归省管,名为“广东造币分厂”。民国十七年八月恢复广东造币分厂,并改名为“广东毫币改铸厂”。民国二十年九月二日,广东省政府下令停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