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煤山投缳,有没有自己的责任,真的都是“诸臣误我”?

 天亲馆 2019-08-01

大明国灭要说崇祯没责任,那肯定是不对的,说完全都是臣子们“误我”也是不对的。

崇祯这个人有很大性格缺陷,并且刻薄寡恩,虚情假意,缺乏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担当和决断,更何况当皇帝。他本身也没有受过系统化的帝王教育,就像个只会做错事的熊孩子,对的事情从来不坚持,错的事情不管谁死,也不管死多少人也要执行下去。

如果他只知道吃喝玩乐,虽然大明同样保不住,但是他好歹潇洒过17年,而且还能少死功臣良将无数。

可叹的是,只有吴三桂一个人傻兮兮真的去救崇祯,还被人诬陷是刻意拖延行军速度

到底是谁拖延“救火”速度呢?不好意思,恰恰是崇祯本人,别管逃跑还是勤王,崇祯的最高“理想”就是所有人都同意,他必须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撤防宁远或“亲征”南京,这样一来他不用背黑锅,他对得起祖宗,虽然主意本来就是他出的,所以就发生了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但仅仅首辅陈演不同意,他就搁置了勤王的问题。

陈演有错么,崇祯事后清算的毛病太遭人恨,因为他根本没担当,所以崇祯说去南京,大臣们不同意,为啥呢?崇祯的毛病实在不好,他的意思从来不自己说,总是要借别人的嘴说出来,而且一旦在朝堂遇到阻力,往往谁说出来谁倒霉。陈新甲的事,陈演很难忘,因为他当初就积极参与营救陈新甲的计划,但是崇祯一点活路不给。

陈演有错么,论打他能比卢象升么,论真心待皇帝他能比得上陈新甲么,俩人都死了呀,别人同意无所谓,无关紧要,他是内阁首辅,他如果同意吴三桂挥师勤王,就相当于是他支持撤防宁远。

没有钱打造新军,连护卫队都凑不齐钱,当时的宁远已经是“海外孤岛”,一动就得撤防,辽西走廊完全丧失,满朝文武都明白,撤防以后前线收缩到山海关,崇祯活了(未必,李自成和后续到达的多尔衮,明军都打不过,大臣们心里有数),陈演八成要死,同理,崇祯跑南京去了,崇祯活了,陈演也会死,而且是带着耻辱全家去死,一群人老成精的政客看着崇祯快20年了,能不知道崇祯是什么人么。

无论是陈新甲和卢象升的朋友还是仇敌,他们的心,同样拔凉拔凉的,虽然是政敌,但兔死狐悲,真心给崇祯打工,连命都豁出去了,就这结果?前车之鉴呐,他爱死就让他死去吧。

孙传庭被崇祯逼得全军覆没,崇祯怀疑他诈死潜逃,大明国灭除了小儿子太小,孙夫人张氏率孙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杀,满门忠烈,崇祯一文钱都没给。

卢象升被杨嗣昌、高起潜活活阴死的时候,身上还穿着孝服(铠甲里面),全身被射满了箭,即便早已死去,清兵还在不停的射箭,保护卢帅尸体的士兵同样被射成筛子,三郡之民哭声动天,杨嗣昌整整拖了80天才入葬,杨嗣昌为了泄愤够缺德吧,是的,仅比崇祯差了那么一点点而已,这事举国皆知,全国臣民、部队都盯着看呢,大家觉得杨嗣昌盖的住么,奏折被扣住了,所以崇祯没看见,可能么?可能?好,往下看。

杨、高为什么那么大胆子敢明目张胆的阴死卢象升?

崇祯召卢象升进京商讨应敌之策,卢象升说:臣主战。帝色变,过了好久才从嘴里挤出一句话:“你去外廷商议讨论去吧,出兵的事儿和杨嗣昌、高起潜商量。”

你主战?崇祯、杨、高正商量着议和呢,你真把多尔衮抽了,就没法议和了,更何况豪格也在军中。

整件事的背后,崇祯一直都在。

卢象升的结果是什么,一直不予抚恤,直到心腹杨嗣昌死了,崇祯才给了些福利,他不知道?早知道。

卢帅也有其缺点,但是谁又没缺点呢,他闪光的一面太过让人敬佩,一个人为了国家社稷,甘心赴死,也可能是“不智”,也可能是战术不够老道,但是清兵入关大抢特抢,谁敢应敌,我们还能挑剔什么呢?其他人为什么不应敌的原因,今后在说,不多赘述。

陈新甲一个兵部尚书,他谈什么和,他能做得了什么决断,能做主给满清什么好处,他去谈和,还不是崇祯授意的,事情泄露以后,被群起而攻之,最后吐露出崇祯安排议和的实情,得,崇祯恼羞成怒,杀了陈新甲。

先是假装不知道陈新甲谈和,假意问罪,什么时候陈新甲倒霉的?说出实情后,陈新甲才倒霉的,为什么?这就是我所说的崇祯没担当,如果陈新甲按照崇祯所说,老实认罪、背锅,那啥事都不会有,问题陈新甲心里憋屈把崇祯卖了,那还不急?其实大臣们没傻子,都明白得很。

所以说崇祯刻薄寡恩,一点都没冤枉他。这样的老板,哪个员工能甘心卖命,连个抚恤金都没有,还要家属要饭一样上门讨,而且不好意思,还不给你,满朝文武都心寒了,谁稀罕救这么个无情无义,心如毒蝎之辈。

吴三桂的勤王速度

多尔衮:听了急调而归的范文程的建议,用最快的速度:6万人,5天方始开拔

吴三桂:接到谕令,撤防宁远,烧毁无法带走的辎重以及一切物资,动员五十万边民和军属,带着民众的所有财产(房子,耕地没法搬哈)4天开拔,5天到达山海关!快的不得了。

木桶效应

短板就是民众的速度,从宁远到山海关有200里,每天50里,合25公里,已经是民众最快的速度了,没法再快了,军民混行也就这速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扛着家产走25公里试试,再说当时的民众里还有老弱病残孕呢。

吴三桂为什么不带兵直接抵京勤王呢?

吴三桂疯了?他只是个辽东总兵,他还有顶头上司蓟辽总督王永吉呢,吴三桂准备撤防的时候,蹲守遵化办公的王永吉几乎跑得舌头都吐出来了,2天时间就跑到了宁远。“监军”大人到了以后,吴三桂才能动,是王永吉安排吴三桂断后,军民混行

为什么说崇祯把自己耗死了?

由北京到遵化大概不到180公里,即便传旨的太监再不惜命的跑出专业骑兵的速度,估计也得2-3天,王永吉接到谕令骑马跑到宁远,不到300公里,从宁远再和民众回到山海关110公里,吴三桂安排民众,加上休养补给仅仅用了2天就再次开拔上路。

啥?到山海关不安置民众,不休整直接走?会死人的,勤王是去打仗,累得像狗一样过去也是送死,部队想保有基本战力都需要休养,况且也都没闲着,自己再去北京也要军粮,物资等等,得准备,还要安置百姓。崇祯的毛病在哪儿,他为什么不直接调吴三桂勤王,他说的是“撤守”。

所谓撤守就是吴三桂从宁远迁至山海关的那一套差事,所有辎重、粮草、民众,都要带走,兵士就更不用说了,所有带不走的都要销毁,这些都是有成例可循,有具体任务要做的,有一定规制,几十年来都是如此,不是吴三桂为了拖延时间而发明的,崇祯临死还在多疑,还非要王永吉去监军上路,所以他就只能上吊了。

吴三桂的真实速度

山海关→丰润,2天,300里,这绝对是全速,如果与多尔衮的强行军比,不敢说不差分毫,但是差不了多少,而且双方马匹可是有较大差别的,清兵的马都是蒙古各部精挑细选的优良战马,一个夏利1.0,一个夏利2000,虽然都是夏利,但差距还是很大的。

崇祯的宿命

崇祯的毛病,李明睿也知道,所以在劝崇祯的时候说过“内断之圣心”,就是你自己拿主意,自己做主,不要征求意见,也不要再甩锅给别人,耽误不起了。

到后来,崇祯为啥不逃跑了?大意就是著名的“君王死社稷”,崇祯的表情很抗拒,但身体很诚实,南迁的准备工作始终没停,一面调人去南京查看兵马情况,一面调天津巡抚和船只300艘在直沽待命、策应。

天津巡抚一面让自己儿子进京催促崇祯,一面调五千精兵想去通州接应,要么你别说,说完了人和船都到位了你就走,崇祯还在犹豫,最后洒泪而去,他知道崇祯活不了的。

而崇祯竟然有脸埋怨陈演,“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你怪人家干嘛呢,嘴和腿都在你身上,你想走谁能拦你,真为了祖宗基业考虑应该尽力保住大明,而非几个陵墓。

在勤王这件事情上还是一样,你怪陈演干嘛,你自己犹豫、没主意、要甩锅,你最后怎么绕过去发的谕令,为什么不提前绕,你没有决断,为何又下了决断,你不想背负放弃国土的恶名,为什么最后又谕令撤防宁远了呢。崇祯这个人就死在自己手上。

大明国灭绝不是崇祯一个人的原因,但大明到最后阶段众叛亲,人心向背离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点崇祯“居功至伟”,但是大明确实也如同一个垂死的病人,即便遇到神医,也是治得了病但救不了命,一切的一切都糜烂至极,这不是崇祯的过错,也无法扭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