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洪澜 2019-08-01

顾建文教授,解放军306医院

(文中图例-右颞海绵状血管瘤)颅底肿瘤鉴于其位置深在,又与邻周重要血管神经和颅底的不规则骨结构关系密切,给手术中的显露,肿瘤的分离、切除,带来很大困难,手术中极易造成肿瘤残留或损伤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引起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与其手术治疗相关的颅底应用解剖、手术入路选择以及手术技巧等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研究的前沿。 因此,手术前充分了解颅底肿瘤生长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头颅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SCTA)及图像重建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

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与三维图像重建技术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采用螺旋CT机,AW工作站,/软件。对比剂为Omnipaque,经高压注射泵由肘前静脉注入,速度2.5~3.0ml/s,总量80~120ml,延迟15~20s后扫描。球管电压120kV,电流180mA。螺距为3.5(半头模式),层厚1mm或2mm,扫描范围为55mm,由枕骨大孔水平至下向上扫描,包括肿瘤上缘和邻近大血管。经局域网将数据传送至/工作站。

采用表面遮盖法(shade surface display, SSD)、伪彩SSD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三维图像,调整阈值使肿瘤、血管、颅骨达到较佳显示。同时对3D图像进行旋转、切割、相关测量,以求从各角度显示肿瘤与邻周血管、颅底结构的三维关系。对3D图像进行肿瘤、血管、颅骨涂以伪彩SSD再处理, 神经外科医师结合颅底肿瘤具体生长或侵犯范围和手术者要求,对3D图形进行旋转、切割及相关测量,模拟最佳手术入路。颅底肿瘤起源于颅底的骨质、脑膜、神经、血管、腺体及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可以侵入颅内,压迫脑组织及颅神经,也可同时向颅外生长,突入鼻窦、咽部或眶内。

颅底肿瘤手术关键在于手术前手术者对肿瘤正确的定性和定位、合理的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近30年颅底神经外科得以迅速发展,除了显微技术广泛应用和神经应用解剖深入研究外,神经影像学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更完善、全面的病变信息,已经在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治中应用价值得到逐渐体现。因较CT、MRI、DSA具有独特的显示颅底立体结构、骨质受侵犯情况和模拟手术入路等优点,3D-SCTA在颅底肿瘤的诊治中应用价值逐步在临床得到认识。

与MRI、MRA、DSA比较3D-SCTA具有无创性、费用低、快速简便、三维图像等特点,特别可提供骨性结构解剖学细节,所以对颅底肿瘤更具应用价值,同时可显示肿瘤及毗邻血管和周围组织结构三维关系。同时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的旋转、切割,可测量肿瘤的距离、角度、体积等数据。必须指出3D-SCTA提供了非常直观的三维图像,但是高清晰的二维原始信号采集才是三维重建图像成功的基础,在三维重建过程中存在着原始信息的转换和损失。而传统的MRI、MRA、DSA的二维图像在显示肿瘤内部结构、小血管显影、动静脉的连续显示和低血供肿瘤显示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故3D-SCTA作为传统二维图像的补充,而非替代。

3D-SCTA图像较好地显示了颅底肿瘤与毗邻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并且通过3D图像角度改变,测量肿瘤体积和侵犯的范围,骨质严重破坏,为手术前肿瘤切除注意点和肿瘤切除后颅底重建,防止手术后脑脊液漏提供了翔实的依据。颅底肿瘤位置深在,为了减少脑组织的牵拉所造成神经血管,良好的手术暴露成为颅底手术的关键之一。临床医师手术前可以通过3D-SCTA 图像模拟多种手术入路,采用编辑、旋转、切割等方式模拟开颅、切除肿瘤等过程,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和难度,提高了颅底肿瘤手术的安全性。有助于改变以往临床医师只能根据CT、 MRA、DSA等二维图像判断颅底肿瘤与血管、颅骨的空间关系,这种判断受个人经验影响大、精确度差,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内窥镜与血管、神经走形的“横行”误操作。

3D-SCTA对颅底肿瘤术前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风险评估、模拟手术、肿瘤与颅骨、血管和神经的三维直观显示等方面尤其独到的应用价值。但是,3D-SCTA尚有诸多不足及限制,由于人为因素,图像重建软件的不足,所以仍存在着图像空间分辨率低、颅骨伪影、软组织成像差等欠缺,有待于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