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云晓:父母需要“银河补习班”

 皓哥儿 2019-08-01

文化

文化势力

作为教育家,孙云晓成名于一篇引发国人大讨论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

1993年11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刊发此文,深度报道了1992年中日草原探险夏令营中,中日少年生存能力的对比,揭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之后,人民日报也展开了对《夏令营中的较量》讨论的系列报道,发表了《黄金时代缺失了什么》《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等著名评述。

事实上,孙云晓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至今,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新时代需要新家庭教育”、“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至今已有20余年,但该文中提出的问题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作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不久前,孙云晓在济南再谈教育,观点依然犀利,值得讨论和深思。孙云晓认为,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都用的是窄概念——教育孩子,实际上,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家长自己。

捍卫家庭,友好儿童

最近上映的《银河补习班》好评如潮。最让观众感慨的是,爸爸马皓文在所谓名校的强势教育中,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给了孩子真正的生命教育,而非成绩提升。

而以马飞母亲和阎主任为代表的教育者,则对孩童充满了否定、控制、指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马飞母亲恳求阎主任让马飞留校的语言:您就抽他,要不,您就抽我……有多少观众把这种抽,看做是为了孩子、是教育的常态?阎主任请马飞爸爸离开学校时说的话更让人无语:请无关人员离开,请家长配合。什么时候,家长成了教育的无关人员了?只有配合学校一条路径了呢?

孙云晓认为,现在的家校合作是一切围绕学校转,家长像老师的助教,家庭像第二课堂。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方向,而是一个误区。家庭不是要变成学校,而是要更像家庭。只有当孩子享受到美好的家庭生活,受到良好的生活教育,孩子才可能是正常健康的。陶行知曾有言: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马飞从寄宿转走读的短短一年足以证明此言不虚。马飞的转变就是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成功。

孙云晓参加过无数个家校合作的会议,但几乎都听不到儿童参与的声音。一切跟儿童有关的事情,儿童都有权利发表他们的意见。难道不应该适当听取他们合理的意见吗?孩子们真的没有能力合理表达吗?现在很多孩子甚至能够对课本教材形成质疑,他们的表达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孙云晓谈到,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建设,以生活教育助力儿童发展。马飞爸爸带着马飞旁观了自己一天的酸甜苦辣。晚上,马飞要求爸爸辅导自己时,马飞爸爸说:我已经辅导了你一天了。真正血淋淋的生活面前,还需要给孩子讲什么是生存为什么要努力吗?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创造力研究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智力分学习型智力、生活智力或实践智力、创造智力三个方面,都要通过生活智力去实现的,所以生活或实践性智力对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重要。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自杀或杀人等极端的行为?当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很贫乏的时候,他遇到事情,他的决定往往是简单的。如果生活经验很丰富,面对麻烦和挫折的时候,就有很多选项,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电影中,马飞在洪水和太空的逃生都足以证明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孙云晓曾写过《新家庭教育宣言》,第一条就是:捍卫家庭。现在多少家庭,早就没有了妈妈的味道,不是去饭馆,就是点外卖。离家饺子回家面。孙云晓离开家乡41年,每次回青岛,回家不管几点,都能吃到妈妈味道的面条,是在街上永远买不到的味道。现在的父母,学习外包,养育外包,外包长大的孩子能指望他们情感不冷漠吗?北京史家小学孩子倡议: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晚饭后到睡觉前2个小时,全家人约定,不看手机,或者写作业,或者户外游戏,或者阅读交流,回归到正常的家庭生活。

所谓的儿童友好,一定要建立起儿童参与的机制,这是现代文明、现代教育的尺度。杭州有一家小学,让儿童评选优秀父母。小学生写了关于爸爸妈妈的作文,在班级里交流,很容易评出来最好的爸爸妈妈。世界上还有什么颁奖词比孩子的感情、语言更好呢?颁奖那天,有位父亲甚至缺席了去市政府领奖,选择了孩子的颁奖。

孙云晓认为: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这两个心理维度,即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辆车,既要会踩油门,又要会刹车

孙云晓认为,家庭教育千头万绪,但这三句话最重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好习惯决定幸福人生。

有一次教育部开会,某知名高校校长说,当年考入这所大学的有35人想自杀。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是成功吗?家长知道孩子心理上有什么问题,但已经无能为力无计可施。当这样的他即将远行,家长会不会揪心?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阎主任的儿子为什么成为疯子?为什么一次失利会摧毁一个曾经成绩那么优秀的孩子?这就是教育的悲哀。

从1995年到现在,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团队对北京200多名孩子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论:好的教育就是在孩子心里播下两颗种子,一是主动性,二是自我控制力。有主动性就有自然、自由、自主的探索精神,有自我控制力就有扬善抑恶的道德原则。所谓“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就是做事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都强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这两个心理维度,即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教育专家蒋佩蓉以开车为例讲得最为准确形象:主动性是油门踏板,自我控制力是刹车踏板。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辆车,既要会踩油门,又要会刹车,这就是健康人格。这就叫育儿的原则标准。

你的解释决定孩子的命运

孙云晓认为,儿童是研究大人的专家。家长不要以为不说就等于没教育。实际上,孩子闯了祸,没考好,你还和颜悦色地让他好好吃饭,他会想:父母真温暖,家真可爱,我一定得好好努力。家长什么话没说,却给了他最好的教育。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的家很温暖父母很可亲,这个孩子就充满了希望。反过来,当这个孩子觉得家很冷漠,父母很可怕,这孩子就要出问题了。不要以为说出来的就是教育,不说出来的更是教育。今天父母的问题就在于说的太多。所以孙云晓提出来:改变教育从改变关系开始,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改变明天从改变今天开始。

家庭教育中,父母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是解释,而解释风格对孩子的影响巨大。积极的解释,孩子就可能自信乐观;消极的解释,孩子就悲观绝望。

假如孩子数学考砸了,回家就说:我最讨厌数学了,我不想学了,反正也学不好数学。常见的消极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简单否定型:真笨。我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你算是完了。我们也完了。你要能学好,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你将来扫大街吧。一种是温柔可怕型:别难过,你为什么学不好数学?因为你爸爸妈妈都没有数学细胞。你也没有。咱家人学不好数学是正常的。孩子一听,自然认为学好数学是不可能的。你不但打击了他,你还把他武装起来了,从此不学数学。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消极解释的可怕之处,是把孩子挫折失败的原因,解释为永久的、普遍性、人格化,即不可改变的。积极解释则正好倒过来:暂时的、偶然的、非人格化,即可以改变的。

比如:别灰心,你肯定能学好数学,你看你买东西算账从来不错的,你看你压岁钱也管得很清楚,你能学好数学,你这次没学好,是因为你没好好准备,你做的题有点少,你的概念没掌握,你再努力一下,坚持一下,就一定能学好。放心吧。父母这么说话,孩子会这么想:父母这么相信我,我要再努力一下。很多时候,再努力一下,成绩就上去了。在《银河补习班》中,马飞母亲总是认为孩子本来就笨,而父亲则认为孩子考个年级前十完全可能。两种解释当然导致了两种后果。

有的老人一边陪着孩子,一边感慨:哎呀,孩子,我们这一辈子算是完了。瞎胡混了,全靠你了。老人绝无恶意,但这是消极的解释,必然导致消极的结果。北师大的一项调查中,4年级和8年级的孩子心中,第一位的偶像都是家长。偶像都完了,那我更完了。所以长辈的努力,就会给孩子积极的影响。父亲从未要求马飞夜读,但秉烛写信的父亲自然让马飞拿起了书本。父亲也没有批评马飞畏难,但父亲对自己命运的不认输,也让马飞奋起直追决不放弃。孙云晓94岁的老母亲因病住院十几天后,发现自己下床困难。大夫觉得这个年纪的老人卧床非常正常。但老人不接受,天天在床上左翻右翻活动腿。孙家大哥看她这么努力,就找个大夫帮助她,几个月后,老母亲又下床了。老母亲的毅力让他们全家几代人都很受感染。

爱孩子是母鸡都可以做的事情,教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爱,把理解和尊重放到爱的前提。这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的境界。

孙云晓部分教育著作。

好习惯决定幸福人生

日本教育家认为: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叶圣陶也有言:教育,往简单里说,就是培养好习惯。

孙云晓认为,自己做教育研究成为作家,本身就是奇迹。孙父是桓台农民,上世纪40年代到青岛打工留在青岛。孙父曾有言:咱们家的坟头上,不长文化的苗。

但文革中,哥哥所在的技校,扫除一切大毒草,把一些名著扔了一地。孙云晓的哥哥趁着没人装了一书包回家没白没黑地看。哥哥的阅读对孙云晓构成强烈的暗示和诱惑。这一包名著,让孙云晓迷上了阅读,立志成为作家。他从15岁写日记,一直坚持了近50年。

敬一丹曾说过,孙云晓是中央电视台非常受欢迎的嘉宾之一。孙云晓录节目常常一遍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紧张,孙云晓说:我有童子功,我童年就讲过百家讲坛。实际上孙云晓童年时代口吃很严重,但小伙伴约定轮流讲故事。谁不讲,就不和谁玩。孙云晓不能离开这些伙伴,就给大家结结巴巴地讲三国演义,很受欢迎。他吭吭哧哧讲了一个月,然后讲水浒,突然发现自己不结巴了。

孙云晓这样家境普通的孩子,就因为养成了阅读、写作、讲演三个习惯,居然就改变了一生,成为作家。也许,每一位家长,都可以用3-5年时间,培养孩子形成3—5个重要的习惯。一年培养一个,如阅读、写作、锻炼、做家务……这才是家长给予孩子最珍贵的教育、最宝贵的人生经验。

关注主流人群

聚焦社会热点

齐鲁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