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学习柏拉图思想的一点整理

 神气哥 2019-08-01

接触更多知识和学问之后,发现如不通哲学则寸路难行。处处是令人晕眩的哲学式的名词,文人大家也都开口闭口提起各路神仙的名号。从老子到王守仁,顾炎武;从苏格拉底到海德格尔,胡塞尔。如若不明白这些人在想着什么,说些什么,则很多文章都读不通。而相比之下,中国人对自己祖宗的想法多么还容易理解一些。对于西方的哲学,则了解起来相对吃力。

而怀特海说过,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而已。此话虽然略显夸张,但也体现出在西方的传统中,柏拉图基于西方哲学是多么重要的思想。因此学习哲学,特别是学习西方哲学史,若不在柏拉图的学园里多游历几天,多与之促膝长谈几番,是没法继续在西哲的道路上顺利前行的。

对于学习基督教神学的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也是必须要认识和理解的一道风景线。众所周之,圣奥古斯丁早年是崇尚新柏拉图主义的,而此主义顾名思义,本源来自于柏拉图。柏拉图的思想对于早期基督教的影响,实不是只言片语可以道说得完。只是必须要认识的一点就是 ,学习神学就必须学习柏拉图。

理念,是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提出的关于世界本原的概念。苏格拉底将古希腊哲学从天下拉下人间,让人认识自己的心灵。而柏拉图受其影响,提出了心灵所看见的事物是事物的本原,也称为理念。理念是idea,但并不是精神里的想法,而是一种客观的概念。理念是心灵对事物的认识和概念,是心灵的眼睛对事物的看见,而不是肉体的眼睛对事物的看见。理念是一种不同于物质的概念,概念一般是存在于人头脑中的一种抽象,但理念却是独立于人的思想的一种客观的概念。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先有各样的客观事物,再透过事物认识其本质,总结出每一样事物的属性和概念。比如通过对各样不同种族,皮肤,语言的人类,归纳出“人”的概念。

而理念则恰恰相反。理念论的看法是,是先有理念这个客观独立于人脑之外的概念,再通过理念得出一般的事物。比如先有了“人”这个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才有了各种各样的人,如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中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等不同种类的人。

理念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从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

1、自然物,如花草树木,牛羊等;2、人造物,如桌子,椅子,车子等;3、数学概念,如图像,数字;4,范畴的概念,如存在,动静等;5,道德方面的范畴,如正义,公义,爱等;6、最高的理念——善。

理念这样一个客观的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如何衍生出整个世界的呢?柏拉图有两种学说作为解释。

一是分有说。分有说认为每一个事物的理念都是相对完满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是对该事物的理念的一种分有。比如蛋糕,理念相当于一个最完满的蛋糕,而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蛋糕则是对这个理念蛋糕的一种分有。也就是 说,每一个真实的蛋糕都是这个理念蛋糕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个蛋糕都不是最完美的,而只有蛋糕这个理念才是最完美的蛋糕。

二是模仿说。模仿说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对该事物的理念的一种模仿。还是以蛋糕为例,理念的蛋糕是最完美的,而每一个现实中的蛋糕都是对理念的蛋糕的一种模仿。

理念论虽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根基,但并非毫无问题。柏拉图在晚年的时候,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理念学说的问题所在,但他已无力再推翻其经年建立的庞大的哲学大厦,进行重新整合。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秉其“吾爱吾师,吾更爱其理”的信念,对理念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理念只能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而不能独立存在的。而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于事物而存在的。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理念,如何能分有出实体呢?比如桌子作为一种理念,它若独立于事物之外,如何通过分有与模仿产生出一张真正的桌子呢?

2、                将具体事物与理念相分离,则无法证明事物与理念的相似关系。因为两个事物之间若有相似关系,则必须有一个与二者皆相似的事物作为中介,而中介与各个事物还需一个中介,由此类推,便需要无限的中介,因此也无法证明具体事物与理念的相似性。

3、                分有和模仿只能是在具体事物中进行。对于那些非具体的事物,理念又如何能进行分有和模仿呢?比如爱这个理念,可以引出神爱、人爱、父爱、母爱等具体的抽象事物,但这些爱与理念的爱都不是具体的,如何进行分有和模仿呢?

4、                理念对于具体的事物没有作何帮助,无法在运动和认识上起到任何作用。因为理念是一个客观的概念,独立于事物之外的概念,本身无法起到运动的作用。而理念对于认识具体的事物也没有帮助,因为在具体的事物之前多出一个理念,等 于在原先认识具体事物的情况下,还要再多认识一个理念本身的概念。

 

洞穴的比喻

这个比喻讲述了在洞穴中的一个场景。在一个洞穴中,有火把发出的光照亮整个洞穴。有一群人生来就被绑着,全身都不能动,只能面对着墙壁观看。在他们的身后,有人举着一些雕像走来走去,这些雕像因为火把的光,就在囚犯所对着的墙上出现了影子。这些囚犯由于无法动身,一生就对着这些影子观看,并且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终于有一天,有一个囚犯挣脱了囚禁他的枷锁,恢复了自由的身体。因此他观看整个洞穴,发现了他以前所没有认识到的世界。原来他一直以为是真实的墙壁上的影子,不过是雕像透过火把的光所投射出的虚幻的影像。他在面对火把的光时,感受有些刺眼。慢慢的适应了一段时间后,他走出了洞穴。太阳投射到大地的光芒是他平生所未见的,一直在微弱火光之下的他一时更加难以适应。渐渐的他开始适应了洞穴外真实世界的阳光,开始察看映入他眼帘的美丽的世界。一开始他只能通过湖面上的倒影观看世界和太阳,到后面他发现湖中的影像和太阳也是不真实的,他发现了原初的美丽的世界。他发现他以前所认识的实在是太有限了,他惊叹于各样美丽的景物,发现这个世界实在是太美了。这时他抬头发现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令人无法直视,但他渐渐明白,这个太阳才是使这个世界带来光明、美丽、真实的源头。

这个洞穴的比喻也有不同的版本,比如雕像换成皮影戏。但总体上所阐述的理念是一样的,描述了一个人从低到高,从虚假到真实的认识过程。墙上的影子代表了幻想的事物,雕像代表了信念,外部的世界代表了理念,而太阳代表了最高的理念,也就是善。这个比喻形像的说明了人在认识世界时的过程,也提醒人们要从洞穴的捆绑和辖制中挣脱出来,仰望天空,仰望真正的太阳,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的善。

回忆说

柏拉图通过神话的比喻,讲述了灵魂原先是住在理念世界的,认识一切的事物的真理,掌握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但由于灵魂跌入尘世,进入了肉体,便受到了肉体的辖制,在肉体的限制中忘记了原先所认识的各样的知识。但是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不断接触,理念所掌握的知识不断的在肉体中被唤醒。理念在肉体中通过回忆可以掌握以前在理念世界中所掌握的知识,认识现在身所处的世界。但是理念在肉体中永远无法完全的认识所有的事物,掌握所有的知识,只有当完全脱离肉身之躯,进入理念世界,才有可以回复起初的认识状态。因此柏拉图认为死亡并不可怕,甚至可以说,只有当人走向死亡时,才真正的获得了完全的知识。

回忆说解决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认识论的问题。就是关于认为人无法获得知识的一个说法:如果人认识的是已知的知识,那么就不需要去认识,因为它本已被人所认识;如果人想要认识未知的知识,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本来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知识,如何去认识它呢?

而柏拉图通过回忆说,解决了人无法认识未知知识的悖论。那就是人原先是掌握所有的知识的,只是暂时忘却了。只要通过灵魂的回忆,就可以唤醒沉睡的知识,也就是可以去认识原先还未认识的知识。

 

四段论和理想国等就暂时不在整理了,大体上能够了解关于柏拉图的一些思想,就很满足了。不过以后有时间,是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读一些专门介绍柏拉图的著作,当然更好的就是去读原著。就像有一次研究路德的学者李广生博士在演讲时说,当他读书时遇到钟志邦博士,问钟如何研究路德,钟就说:直接读路德。想到真正的了解一个伟人的思想,单单读别人的介绍和研究成果是不够的,唯有深入到作者的原著中,才有可能更好的与之擦出完美的火花。当然目前为止,也只能仅仅到这样一个地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