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主教大橄榄山自治会院区——索多马壁画(一)

 _热翡冷翠_ 2019-08-02

------大橄榄山自治会院区------

天主教大橄榄山自治会院区(Abbazia di Monte Oliveto Maggiore),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去处,从最近的小城锡耶纳开车,也要一个小时左右,在一个远离繁华都市群的偏远山区里,这也正是天主教各隐修会的特点:远离尘世,心无旁骛,专心修行。

本笃会是天主教隐修会的一支,这个自治会院区就是本笃会管辖的,所谓自治会院区,是罗马天主教会里的一种独特的形式,他区别于一般修道院的是,修道院院长只在自己的修道院内有管辖权,而自治会院区则是除了自己的修道院外,对周边的地区也有管辖权,所以称之为院区,是指一片区域。

而此行只有一个目的,我心中的浪荡大师——索多马,被历史的尘烟埋没的人,我希望重新找出他,解析他,让他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

文艺复兴的这座金字塔太宏伟,太高耸,换在任何一个别的时代,索多马都是可以站上顶层的,无奈在他的时代里,塔尖太拥挤了,无数耀眼的人物无处安放,他被挤落下来,渐渐被大家遗忘了,这一期,让我们再加深一下了解吧!

这个院区的修道院有一个四方形的“大回廊”,四面的廊壁,其中三面都是索多马绘制的壁画,另外一面是卢卡·西诺雷利的作品,下面我就一面墙一面墙的和大家一起欣赏大师的作品。

1505年前后,索多马在“大回廊”绘制了圣本笃的壁画,内容遵循了圣本笃的生平事迹。

1.《圣本尼狄克向信徒传授规章制度》

圣本笃(Benedetto,又译为圣本尼狄克,公元480年-547年),是天主教修道院制度的始祖,创立本笃会,于1220年封圣他生平的重要事绩是制定了一套宗教规章制度,后世通常称之为《本尼狄克规程》或《本笃规程》,这幅作品就是想提示民众记得本尼狄克的功绩。

2.《悲伤的人》

对人体的处理是非常能体现一个画家的功力的,尤其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影响下,重视人物的刻画,这幅作品,我很喜欢忧伤迷离的神情,我凑近仔细看,发现眼神是不聚焦的,非常涣散,不知道是画家刻意为之,还是年代久远的笔触脱落。

3.《圣本尼狄克离开家乡》

本尼狄克生于一个意大利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到罗马求学,因厌恶罗马贵族的腐朽堕落,来到苏比亚科的山洞过起隐修的生活,后来名气渐长,维克瓦罗的修道院请他去做院长,但因本尼狄克的规矩严苛,引起当地修士不满,并试图毒死他,本尼狄克离开修道院,回到苏比亚科,继续苦修,渐渐吸引众多追随者,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宗教团体。

在本尼狄克生前就建立了十二座修道院,可见其影响力。

青年的本尼狄克去往罗马求学,骑马踏上征程,这个人物的形象构图和皮科洛米尼图书馆的骑马人物形象非常相似,那幅的构图是拉斐尔参与的,非常精彩,而后来的索多马也在锡耶纳大教堂内创作过,一定是见过这系列壁画,受其影响也是正常的。

据说索多马豢养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动物,还养过一匹获过奖的赛马,到处夸耀,这说明他是一个喜爱动物的人,在他的作品里经常会加入一些动物,比如这个小细节,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

4.《离开罗马学校》

这是一片弧形的墙壁,画面也恰好利用了这一形状来构图。

在罗马就读期间,本尼狄克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堕落奢靡,人民沉湎于罪恶中,学校的风气极坏,他非常厌恶,于是就离开了。

而此时的罗马已是“昨日之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陷落,整个意大利陷入政权交替的战争混乱之中,罗马城开始衰退,也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从鼎盛的百万级大都市,到文艺复兴前期,只剩下几万人的规模,而本尼狄克看到的罗马,正是混乱衰退的开始,所以,看不到未来的人们,奢靡堕落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吧,加之混乱的政局,无序的社会治安,在动荡的年代里道德也会荡然无存,一切秩序需要重建,如果统治阶级做不到,那么就让宗教来吧!

5.《通过祷告修复破碎的筛子》

左边跪着的人是本尼狄克,在他的祷告下,一个木制器皿,翻译为笊篱或者筛子,被复原了,左边地上是破碎的,右边是被复原的。

这就是索多马的自画像,画家把自己加入到场景里是很常见的,但是一般都会安排在角落,像这样明目张胆的把自己构图在比主角还要重要的位置,就有些夸张了,足见索多马的狂放不羁。

这幅自画像相当的成功,人物看上去风度翩翩,眉目传情,充满魅力。

虔诚祈祷的本尼狄克

各种小动物会在索多马的作品中乱入,气氛更轻松也多了些趣味。

这个大回廊,一面墙壁,一面是廊柱,所以作品受到阳光的侵蚀,在没有安装玻璃以前还有风吹的伤害,所以褪色,脱落情况非常严重,尤其是这一片墙,迎着下午的阳光,中间这几幅画受损是最严重的。

所以在这里提醒一下,去看所有的艺术品,只要是有人工上色的,一定不要开闪光灯,因为你的自私行为,会伤害到这些作品,更不要带着民族偏见去区别对待这是哪个国家的作品,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

6.《僧侣罗马诺给他换上衣袍》

本尼狄克离开罗马之后,来到苏比亚科,在这里,遇到了他的伯乐——僧侣罗马诺,罗马诺送他一件羊皮的衣服,并带他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窟,本尼狄克在此开始了他三年的隐修。

山坡和建筑的处理非常熟悉吧!很像文艺复兴早期大师的风格,别急,这里还有卢卡·西诺雷利的作品,我们慢慢看。

7.《魔鬼毁坏了送餐的铃铛》

罗马诺每天将麦饼放在一只篮子里,蓝子系在一根绳上,绳子的一端扣在山窟的岩石上,而魔鬼把提醒送餐的铃铛损坏了。

这一段是想展示本狄尼克修行的不易,克服各种打击和诱惑。

8.《牧师与本狄尼克分享他的复活节晚餐》

复活节那天,牧师准备了一顿美餐,欢度佳节。有一个声音出现:“你在这里准备美餐,而我的忠仆本笃却在挨饿“。神父立刻出发去寻找本尼狄克,找到石窟,拿出食物和他分享,两人共同进餐后,神父告辞回家。

这个画面是三个镜头组合在一起的,准备晚餐,牧师出门寻找,招待本尼狄克。

 9.《本尼狄克向农民传教》

本尼狄克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众人纷纷来听他传道,后来创立了本笃会。

10.《本尼狄克被诱惑》

本尼狄克修行时,也免不了受到魔鬼和情欲的诱惑。有一天,魔鬼利用幻想的方法诱惑他,使他脑海中涌现出一个女子的形象让他欲火焚身,本尼狄克就脱去上衣,投身荆棘中翻滚,直到鲜血淋漓,才爬起来。魔鬼知难而退,从此他再不会受情欲的诱惑。

本尼狄克在荆棘丛中,这幅作品人物色彩偏红,为什么?你懂得。

本尼狄克受到魔鬼的诱惑,一个女子形象进入他的头脑中,欲火焚身。

魔鬼从不在别处,只存在内心,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魔鬼,我最近一直在和自己“懒惰”这个魔鬼斗争,输多赢少。

11.《修士们请求本尼狄克成为他们的领导者》

在维可瓦罗有一个修道院,院长去世了,众修士慕名而来,肯请本尼狄克去就任院长,结果是一场“叶公好龙”的闹剧,因为本尼狄克的的规则太严格,修士们不能遵守,最后竟演变成对立的局面。

以为喜欢不一定是真的喜欢,修士们把理想当成现实,导致了悲催的结局。

12.《本尼狄克使毒酒杯破裂》

本尼狄克和修士们的矛盾愈演愈烈,修士们在酒中放了毒药,想毒死他,本尼狄克在酒杯上画了一个十字,酒杯就自动爆裂了,修士们大惊失色,本尼狄克于是离开了这个修道院。

后面场景中,修士们在密谋下毒。

13.《本尼狄克建立了十二所修道院》

在本尼狄克的号召下,修建了十二所修道院,虽然这种修行形式不是他首创,却是他发扬光大的,从此,欧洲的修道院形式遍地开花,非常普遍。

和索多马的相识,是一个巧合。我刚读了瓦萨里《名人艺苑》中的关于乔万尼·安东尼奥··巴齐的部分,感慨能不能有幸欣赏他的作品,几天过后,我为了写法尔内西纳宫,又去了两次,意外发现,二楼的《君士坦丁大帝和罗克珊娜的婚礼》居然就是乔万尼·安东尼奥··巴齐,也就是索多马的作品,而当我刚刚写完法尔内西纳宫的时候,恰好就赶上在锡耶纳附近的庄园有一场活动,距离大橄榄山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于是,老公开了很久的崎岖山路,终于看到了索多马很多幅作品,这就是我和索多马的缘分,开始了就停不下来,就像来欧洲时,并不知道要来意大利,来意大利时,并不知道这里就是一座巨型博物馆,诸多的没想到,就是我的幸运。

不仅如此,我在佩鲁贾旅行时,要去一个城外的教堂,按地图一直走,途中看到一个古老的教堂,于是进去看,似乎很普通,决定绕一圈就走,结果绕到祭坛旁边的小礼拜堂时,遇到了十四世纪的大量壁画,非常好的作品,竟无人欣赏,一座大教堂只有我一个人,而这些优秀的作品,从来都不曾出现在中文的所有资料当中,我仿佛闯进了一片国人认知的处女地,兴奋又悲哀,兴奋是我竟然遇见了,悲哀的是国人竟然从来不曾知道这里!

继续说回本尼狄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480年,本尼狄克出生,恰好生于这个重要的历史交替时期,是一种巧合吗?

纵观众多历史评论认为,中世纪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文明损毁,宗教严酷,人民备受压迫,直到文艺复兴方才重见光明,读到本尼狄克的事迹,也在思考,真的是极端的宗教束缚使欧洲陷入万劫不复,还是恰恰相反,在这个混乱不堪的年代,是宗教给了欧洲最强有力的凝聚力,和统治力,使欧罗巴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从而被东方强大的君主制国家吞噬。

本尼狄克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制定各种规章约束教众,与各种宗教流派一起,形成强有力的宗教高于王权的统治,使欧洲的历史得以传承,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安排吗?

是人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了人。

037

热翡冷翠: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15年至今,旅居意大利,酷爱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走遍意大利各博物馆、大教堂,尝试用自己的视角向大家介绍意大利艺术,所以,如果你也热爱,请一起同行!

如果想看到更多更全更快的更新,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热翡冷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